……
第五節"跨有荊、益"戰
略構想的實現在諸葛亮"隆中對"戰略計劃中,占有益州是至關緊要的一步。
從戰略係統角度看,占領荊州是進占益州的必要準備。隻有先占有荊州,進占益州才有一個可靠的起點和根據地。所以,諸葛亮在占領和經營荊州方麵花費了很大的精力。然而,若不及時占有益州,荊州便會失去其戰略意義。因為第一,荊州是個戰略爭地,曹操、孫權、劉備都要占領荊州。曹、孫兩家都有自己的戰略大本營,而對劉備來說,若不占領益州,荊州隻是一塊孤棋。第二,正因為荊州是個戰略爭地,它不適於作劉備集團的政治中心,政治中心應放在益州。第三,"隆中對"所設想的是對中原實行兩路夾擊,若不占領益州,單憑荊州一路,進取中原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35節:第四章霸業雛成(6)
占據益州並把重心向益州轉移,是劉備集團遲早要進行的工作,而益州形勢的急劇變化,又使這項工作不得不以急促的方式提前進行。如果劉備沒有與劉璋兵戎相見,諸葛亮不會馬上率大軍入蜀;如果劉備聽從了龐統、法正等人的建議,偷襲劉璋成功,重心向益州轉移的工作可以從從容容地進行。然而,劉備入蜀軍隊已經和劉璋軍隊槍對槍、刀對刀地幹起來了,而且雒城久攻不下。此時擺在劉備集團前麵隻有前進一條路,如果撤兵,且不說可能被劉璋追兵吃掉,即使僥倖撤出益州,劉璋必定會將進入益州的大門緊閉,嚴加防備。再想入蜀,真是難於上青天了。
此時,隻有改變重兵守荊的方針,以重兵入蜀救援了。
派誰去援助劉備,誰留下鎮守荊州,這是諸葛亮必須要處理好的重要問題。
清人王夫之曾說:"為先主計,莫如留武侯率雲與飛守江陵,而北攻襄、鄧;攻蜀之事,先主以自任有餘,而不必武侯也。"在他看來,諸葛亮應當與張飛、趙雲等留守荊州,而讓關羽率援軍入蜀。劉備有雄才,關羽驍勇過人,再加上法正足智多謀,照樣可以取得益州。諸葛亮實在不應該率軍入蜀。
如果龐統不死,王夫之的分析自有其合理之處,而且諸葛亮很可能坐鎮荊州。因為諸葛亮雖然同意把政治中心移向益州,但他也同時兼顧荊州,因為荊州軍隊畢竟是合擊中原的另一隻手臂。但龐統死後,情況就不一樣了。龐統不但能協助劉備占領益州,而且能協助劉備治理益州。龐統去世,以劉備之雄、關羽之勇、法正之智固然可以拿下益州,但能否治理好益州則另當別論。關羽武勇絕倫,但治國非其所長;法正雖有謀略,但心地過於狹窄,"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以此治國顯然也不適宜。因此援軍入蜀之任隻能由諸葛亮擔當。
鎮守荊州的任務交給誰呢?
根據"隆中對"的戰略,荊州一路的主要任務是北征襄、鄧,也就是說,主要敵人是北邊的曹操。諸葛亮治理荊州期間,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鞏固與孫吳的聯盟,由於諸葛亮的努力,這項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這樣,荊州北拒曹操的任務就更加突出。張飛是一員猛將,其"雄壯威猛,亞於關羽",而且又"敬愛君子而不恤小人","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就連劉備也擔心他早晚會出問題。把荊州交給他,諸葛亮顯然不放心。趙雲倒是有勇有謀,他辦事精細、謹慎,但諸葛亮在與他的接觸中,從他言談話語中感到他對兩路夾擊中原的鉗形攻勢似乎有自己的看法。諸葛亮並不是那種不許不同意見存在的專橫之人,相反,他對趙雲的有自己主見是非常賞識的。但諸葛亮堅決主張,讓人去作自己理解的事,更有利於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想當初,他和龐統的分工就有這方麵的因素。讓我們再回憶一下建安十五年龐統對劉備說的那段話:
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孫吳,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誌。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龐統這段話,反映了他在對荊州看法上與諸葛亮是有分歧的。龐統認為荊州是曹、孫、劉三家矛盾的焦點,是危險之地,因而每次規劃總方針時從不提及荊州,甚至連荊州在經濟上的地位也加以否定。所以,龐統與諸葛亮一個協助劉備入蜀,一個坐鎮荊州,這種分工與上述分歧不能說沒有關係。而趙雲在對荊州的看法上是傾向於龐統的。很顯然,讓趙雲隨自己入蜀,比讓他鎮守荊州更為有利。
關羽是鎮守荊州最合適的人選。
關羽是與曹操打交道最多的人,他的武勇,他的忠義,在曹操軍中有很大影響。早在建安五年,劉備被曹操打敗,關羽被曹操生擒。曹操任命他為偏將軍,禮之甚厚。那時候,曹操正與袁紹對峙於官渡。袁紹派遣大將顏良進攻白馬(治今河南濬縣東南),曹操派張遼和關羽為先鋒進擊顏良。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軍將士親眼目睹了關羽的武勇與威風。後來,關羽知道了劉備在袁紹軍中,準備離開曹操返回劉備身邊。曹操察覺後,對他重加賞賜,企圖留住他。而關羽把所有賜品盡數封存留下,又寫了一封告辭的書信,然後去投奔在袁紹軍中的劉備。曹操的左右還想追擊,曹操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關羽的重於情義,給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五節"跨有荊、益"戰
略構想的實現在諸葛亮"隆中對"戰略計劃中,占有益州是至關緊要的一步。
從戰略係統角度看,占領荊州是進占益州的必要準備。隻有先占有荊州,進占益州才有一個可靠的起點和根據地。所以,諸葛亮在占領和經營荊州方麵花費了很大的精力。然而,若不及時占有益州,荊州便會失去其戰略意義。因為第一,荊州是個戰略爭地,曹操、孫權、劉備都要占領荊州。曹、孫兩家都有自己的戰略大本營,而對劉備來說,若不占領益州,荊州隻是一塊孤棋。第二,正因為荊州是個戰略爭地,它不適於作劉備集團的政治中心,政治中心應放在益州。第三,"隆中對"所設想的是對中原實行兩路夾擊,若不占領益州,單憑荊州一路,進取中原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35節:第四章霸業雛成(6)
占據益州並把重心向益州轉移,是劉備集團遲早要進行的工作,而益州形勢的急劇變化,又使這項工作不得不以急促的方式提前進行。如果劉備沒有與劉璋兵戎相見,諸葛亮不會馬上率大軍入蜀;如果劉備聽從了龐統、法正等人的建議,偷襲劉璋成功,重心向益州轉移的工作可以從從容容地進行。然而,劉備入蜀軍隊已經和劉璋軍隊槍對槍、刀對刀地幹起來了,而且雒城久攻不下。此時擺在劉備集團前麵隻有前進一條路,如果撤兵,且不說可能被劉璋追兵吃掉,即使僥倖撤出益州,劉璋必定會將進入益州的大門緊閉,嚴加防備。再想入蜀,真是難於上青天了。
此時,隻有改變重兵守荊的方針,以重兵入蜀救援了。
派誰去援助劉備,誰留下鎮守荊州,這是諸葛亮必須要處理好的重要問題。
清人王夫之曾說:"為先主計,莫如留武侯率雲與飛守江陵,而北攻襄、鄧;攻蜀之事,先主以自任有餘,而不必武侯也。"在他看來,諸葛亮應當與張飛、趙雲等留守荊州,而讓關羽率援軍入蜀。劉備有雄才,關羽驍勇過人,再加上法正足智多謀,照樣可以取得益州。諸葛亮實在不應該率軍入蜀。
如果龐統不死,王夫之的分析自有其合理之處,而且諸葛亮很可能坐鎮荊州。因為諸葛亮雖然同意把政治中心移向益州,但他也同時兼顧荊州,因為荊州軍隊畢竟是合擊中原的另一隻手臂。但龐統死後,情況就不一樣了。龐統不但能協助劉備占領益州,而且能協助劉備治理益州。龐統去世,以劉備之雄、關羽之勇、法正之智固然可以拿下益州,但能否治理好益州則另當別論。關羽武勇絕倫,但治國非其所長;法正雖有謀略,但心地過於狹窄,"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以此治國顯然也不適宜。因此援軍入蜀之任隻能由諸葛亮擔當。
鎮守荊州的任務交給誰呢?
根據"隆中對"的戰略,荊州一路的主要任務是北征襄、鄧,也就是說,主要敵人是北邊的曹操。諸葛亮治理荊州期間,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鞏固與孫吳的聯盟,由於諸葛亮的努力,這項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這樣,荊州北拒曹操的任務就更加突出。張飛是一員猛將,其"雄壯威猛,亞於關羽",而且又"敬愛君子而不恤小人","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就連劉備也擔心他早晚會出問題。把荊州交給他,諸葛亮顯然不放心。趙雲倒是有勇有謀,他辦事精細、謹慎,但諸葛亮在與他的接觸中,從他言談話語中感到他對兩路夾擊中原的鉗形攻勢似乎有自己的看法。諸葛亮並不是那種不許不同意見存在的專橫之人,相反,他對趙雲的有自己主見是非常賞識的。但諸葛亮堅決主張,讓人去作自己理解的事,更有利於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想當初,他和龐統的分工就有這方麵的因素。讓我們再回憶一下建安十五年龐統對劉備說的那段話:
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孫吳,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誌。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龐統這段話,反映了他在對荊州看法上與諸葛亮是有分歧的。龐統認為荊州是曹、孫、劉三家矛盾的焦點,是危險之地,因而每次規劃總方針時從不提及荊州,甚至連荊州在經濟上的地位也加以否定。所以,龐統與諸葛亮一個協助劉備入蜀,一個坐鎮荊州,這種分工與上述分歧不能說沒有關係。而趙雲在對荊州的看法上是傾向於龐統的。很顯然,讓趙雲隨自己入蜀,比讓他鎮守荊州更為有利。
關羽是鎮守荊州最合適的人選。
關羽是與曹操打交道最多的人,他的武勇,他的忠義,在曹操軍中有很大影響。早在建安五年,劉備被曹操打敗,關羽被曹操生擒。曹操任命他為偏將軍,禮之甚厚。那時候,曹操正與袁紹對峙於官渡。袁紹派遣大將顏良進攻白馬(治今河南濬縣東南),曹操派張遼和關羽為先鋒進擊顏良。關羽望見顏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軍將士親眼目睹了關羽的武勇與威風。後來,關羽知道了劉備在袁紹軍中,準備離開曹操返回劉備身邊。曹操察覺後,對他重加賞賜,企圖留住他。而關羽把所有賜品盡數封存留下,又寫了一封告辭的書信,然後去投奔在袁紹軍中的劉備。曹操的左右還想追擊,曹操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關羽的重於情義,給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