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陽城西二十多裏的地方有一個小山村。這裏山巒起伏,山穀幽深。眾山巒之中,最高的主峰恰好居中,因此名為隆中山。山村也因山得名,稱為隆中。隆中山起伏盤旋,勢若蟠龍。另一座大旗山與之隔穀相望,它一頭高昂,一頭緩緩下垂,像隻臥虎。這裏林木茂密,修竹疊翠,泉水潺潺,池塘清澈,是修身養性、靜心讀書的好地方。在當時,隆中雖屬南陽鄧縣管轄,但它遠離戰亂紛擾的南陽郡治,靠近安定富庶的襄陽,所以諸葛亮便帶著弟弟諸葛均在這裏隱居下來。
隆中不僅有清秀的山水,而且有適於耕種的良田。宋代大詩人蘇軾有一首詩這樣寫道:
回頭望西北,隱隱龜背起;
傳雲古隆中,萬樹桑柘美。
"萬樹桑柘美",正是人們辛勤勞作的結果。清幽的環境,給諸葛亮一個輕鬆、寧謐的心境,他除了平時參加田間的耕作外,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讀書自然是一種學習。伴著草屋稻草的幽香,伴著跳動閃耀的燭火,諸葛亮常常苦讀至深夜。諸葛亮在隆中期間都讀了些什麽書?歷史上雖無明文記載,但我們從他日後的一些言行中,可以推想出一些大概情況。
他讀過儒家著作。諸葛亮上表追尊甘夫人為昭烈皇後時說:"臣輒與太常臣賴恭等議:《禮記》曰:"立愛自親始,教民孝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不忘其親所由生也。《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又說:"《詩》曰:"榖則異室,死則同穴。"故昭烈皇後宜與大行皇帝合葬,臣請太尉告宗廟,布露天下,具禮儀別奏。"他在《便宜十六策·治人》中說:"故經雲:"陳之以德義而民與行,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在《便宜十六策·察疑》中說:"《書》曰:"三人占,必從二人之言。""《詩經》、《尚書》、《禮記》、《春秋》都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諸葛亮在許多處加以引用,可見他對儒家著作之熟。
第14節:第二章十年砥礪(8)
他讀過法家著作。蜀漢建興元年(223),劉備病危,臨終遺詔給劉禪說:"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詔書中所說《申子》、《韓非子》、《管子》均為法家著作。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為他抄寫法家著作,認為從這些書中可汲取治國方略。可見諸葛亮對法家著作是早有研究的。
他讀過兵家著作。上述諸葛亮為劉禪所抄寫的《六韜》,便是一部兵家著作,乃後人託名太公呂尚所撰。此外,諸葛亮在軍事論述中,多次講到孫武、孫臏之謀或其著作。諸葛亮於兵家書研習最深,在其軍事論著中,有不少重要見解是從《孫子兵法》、《孫臏兵法》中轉化而來的。至於其著名的八陣圖,更是從前代兵家陣圖演化而生。對此,我們將在後麵軍事思想中詳論。
他讀過道家著作。諸葛亮《誡外生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老子曾說過:"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這是老子關於"靜"的論述。關於"儉",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關於"淡泊",老子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當然,諸葛亮所說的"靜"、"儉"、"淡泊"與老子學說尚有差異,但他熟讀過道家著作則是毫無疑問的。
他讀過史學著作。諸葛亮的很多論述中,都引用了大量的歷史知識、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其中最典型者是他的《論讓奪》:
範蠡以去貴為高,虞卿以舍相為功,太伯以三讓為仁,燕噲以辭國為禍,堯舜以禪位為聖,孝哀以授賢為愚,武王以取殷為義,王莽以奪漢為篡,桓公以管仲為伯,秦王以趙高喪國。此皆以趣同而事異也,明者以興治,暗者以辱亂也。
範蠡是春秋越國人,他在幫助越王勾踐復國後,辭去高位獨自經商。虞卿是戰國時人,受趙王重用,被拜為卿相,後辭相離開趙國,著書立說。太伯是周古公的長子,但將繼承權讓給弟弟季歷。燕噲是戰國燕王,因信用子之,將王位讓他,自己為臣,結果釀成燕國大亂。堯、舜是遠古時代的氏族領袖,他們禪讓王位之事早已為人們所熟知。孝哀即西漢哀帝,他寵愛佞臣董賢,封他為大司馬,還要把帝位讓他,遭到群臣反對。武王即周武王,他率軍攻進殷商首都,推翻商朝。王莽是西漢末人,他曾代漢建立新莽王朝。桓公即春秋時的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王即秦二世,他信任趙高,最後終被趙高殺死。諸葛亮對於讓奪的論述,涉及到了遠古、商周、春秋戰國、秦漢,相對諸葛亮所處的時代,簡直是一部古代、近代的歷史。不閱讀大量的史書,是不會有這麽豐富的歷史知識的。
讀書固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然而對於像諸葛亮這樣的心懷遠誌之人,決不會僅僅滿足於讀書一種方式。從興平二年(195)到建安十二年(207),諸葛亮在隆中生活了整整十二年。在這十二年中,他始終活動於襄陽、隆中地區,向師友們學習活的知識。
隆中不僅有清秀的山水,而且有適於耕種的良田。宋代大詩人蘇軾有一首詩這樣寫道:
回頭望西北,隱隱龜背起;
傳雲古隆中,萬樹桑柘美。
"萬樹桑柘美",正是人們辛勤勞作的結果。清幽的環境,給諸葛亮一個輕鬆、寧謐的心境,他除了平時參加田間的耕作外,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讀書自然是一種學習。伴著草屋稻草的幽香,伴著跳動閃耀的燭火,諸葛亮常常苦讀至深夜。諸葛亮在隆中期間都讀了些什麽書?歷史上雖無明文記載,但我們從他日後的一些言行中,可以推想出一些大概情況。
他讀過儒家著作。諸葛亮上表追尊甘夫人為昭烈皇後時說:"臣輒與太常臣賴恭等議:《禮記》曰:"立愛自親始,教民孝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不忘其親所由生也。《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又說:"《詩》曰:"榖則異室,死則同穴。"故昭烈皇後宜與大行皇帝合葬,臣請太尉告宗廟,布露天下,具禮儀別奏。"他在《便宜十六策·治人》中說:"故經雲:"陳之以德義而民與行,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在《便宜十六策·察疑》中說:"《書》曰:"三人占,必從二人之言。""《詩經》、《尚書》、《禮記》、《春秋》都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諸葛亮在許多處加以引用,可見他對儒家著作之熟。
第14節:第二章十年砥礪(8)
他讀過法家著作。蜀漢建興元年(223),劉備病危,臨終遺詔給劉禪說:"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詔書中所說《申子》、《韓非子》、《管子》均為法家著作。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為他抄寫法家著作,認為從這些書中可汲取治國方略。可見諸葛亮對法家著作是早有研究的。
他讀過兵家著作。上述諸葛亮為劉禪所抄寫的《六韜》,便是一部兵家著作,乃後人託名太公呂尚所撰。此外,諸葛亮在軍事論述中,多次講到孫武、孫臏之謀或其著作。諸葛亮於兵家書研習最深,在其軍事論著中,有不少重要見解是從《孫子兵法》、《孫臏兵法》中轉化而來的。至於其著名的八陣圖,更是從前代兵家陣圖演化而生。對此,我們將在後麵軍事思想中詳論。
他讀過道家著作。諸葛亮《誡外生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老子曾說過:"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這是老子關於"靜"的論述。關於"儉",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關於"淡泊",老子說:"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當然,諸葛亮所說的"靜"、"儉"、"淡泊"與老子學說尚有差異,但他熟讀過道家著作則是毫無疑問的。
他讀過史學著作。諸葛亮的很多論述中,都引用了大量的歷史知識、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其中最典型者是他的《論讓奪》:
範蠡以去貴為高,虞卿以舍相為功,太伯以三讓為仁,燕噲以辭國為禍,堯舜以禪位為聖,孝哀以授賢為愚,武王以取殷為義,王莽以奪漢為篡,桓公以管仲為伯,秦王以趙高喪國。此皆以趣同而事異也,明者以興治,暗者以辱亂也。
範蠡是春秋越國人,他在幫助越王勾踐復國後,辭去高位獨自經商。虞卿是戰國時人,受趙王重用,被拜為卿相,後辭相離開趙國,著書立說。太伯是周古公的長子,但將繼承權讓給弟弟季歷。燕噲是戰國燕王,因信用子之,將王位讓他,自己為臣,結果釀成燕國大亂。堯、舜是遠古時代的氏族領袖,他們禪讓王位之事早已為人們所熟知。孝哀即西漢哀帝,他寵愛佞臣董賢,封他為大司馬,還要把帝位讓他,遭到群臣反對。武王即周武王,他率軍攻進殷商首都,推翻商朝。王莽是西漢末人,他曾代漢建立新莽王朝。桓公即春秋時的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王即秦二世,他信任趙高,最後終被趙高殺死。諸葛亮對於讓奪的論述,涉及到了遠古、商周、春秋戰國、秦漢,相對諸葛亮所處的時代,簡直是一部古代、近代的歷史。不閱讀大量的史書,是不會有這麽豐富的歷史知識的。
讀書固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然而對於像諸葛亮這樣的心懷遠誌之人,決不會僅僅滿足於讀書一種方式。從興平二年(195)到建安十二年(207),諸葛亮在隆中生活了整整十二年。在這十二年中,他始終活動於襄陽、隆中地區,向師友們學習活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