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豈止是諸葛亮生不逢時,諸葛珪也生活在東漢政治最糟糕的時期。從諸葛珪記事時起,他就常聽大人講宮中宦官和外戚輪流秉政的故事。


    自從漢章帝劉炟(76-88年在位)以後,東漢朝中繼位的皇帝都很幼小:和帝(89-105年在位)十歲繼位,殤帝(106年在位)"誕育百餘日"繼位,安帝(107-125年在位)十三歲繼位,順帝(126-144年在位)十一歲繼位,沖帝(145年在位)兩歲繼位,質帝(146年在位)8歲繼位,桓帝(147-167年在位)十五歲繼位。"繈褓皇帝"和"童年天子"雖然有最高首腦的名分和地位,但卻不可能有成熟的政治統治經驗,因而不可能真正獨立行使最高首腦的權力。真正的權力由皇帝的母後及娘舅家族掌握。這就出現了外戚秉政的現象。


    第5節:第一章沂水龍吟(2)


    然而,當小皇帝一天天長大以後,他們就希望從外戚的控製下擺脫出來,於是他們就依靠宮中與外戚不同的另一群人:他們雖出身卑微,卻有著長期生長在宮禁中的經歷;他們雖沒有聲望,卻有著皇帝貼身的"殊榮";他們雖沒有社會地位,卻在宮中有著盤根錯節的勢力和難以計數的耳目;他們雖沒有官位,卻有專擅朝政的權力。這批人就是宦官,成長起來的皇帝就是靠著他們的力量把外戚扳倒。


    諸葛珪所生活的時代,正趕上新一輪外戚反對宦官的鬥爭。這次鬥爭的一個新特點,就是有士大夫集團的參加。


    早在桓帝時期,郭泰、賈彪便被太學中萬餘名學生推為領袖,他們和李膺、陳蕃、王暢等互相讚譽褒揚,以致太學中盛傳:"天下模楷李元禮(李膺),不畏強禦陳仲舉(陳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暢)。"當時被這種方式讚譽的除了李膺、陳蕃、王暢外,還有範滂、岑晊等人。他們痛恨宦官專擅朝政,以誅除宦官澄清政治為己任,因此也遭到宦官的報復。宦官們找了個藉口,把士大夫集團的領袖人物誣為"黨人",將他們罷官、逮捕、通緝,製造了第一次"黨錮之禍"。


    桓帝死後,靈帝繼位。靈帝繼位時隻有十二歲,是由外戚竇武和他的女兒竇太後策立的。竇武的用意很明顯,就是要通過小皇帝控製朝政。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撤消了黨錮禁令,聯合黨人,企圖把宦官勢力打下去。不料,宦官們卻事先知道了消息,他們搶在黨人前麵,又一次製造了"黨錮之禍",這一次對黨人的鎮壓更加嚴厲,領袖人物入獄身亡,其他人則在全國範圍內遭到搜捕通緝。被捕的百餘名黨人全部死於獄中,再加上在此之前已故者、被逼逃亡者、被流徙者,總共約有六七百人被牽連進來。此外,朝廷還下了一條嚴厲的禁令:黨人永遠不許為官。這條禁令是靈帝建寧二年(169)發出的,到諸葛亮出生這年,黨人仍在被禁錮之中。


    諸葛珪雖不是黨人,但他的政治立場卻是站在黨人一邊的。他痛恨宦官專權、誤國、殃民,他不願意與朝中惡勢力同流合汙。諸葛家族累世家學,社會地位很高。諸葛家族與朝中累世公卿的袁氏關係密切,按照其社會地位、政治關係,諸葛珪可以在朝中為官。但他覺得,在宦官把持下的朝中做官是不會有所作為的,因此,他隻在泰山郡任郡丞,是郡一級行政長官郡守的副手。


    諸葛亮的叔叔諸葛玄更是灑脫,他幹脆斷絕仕宦的念頭,什麽官也不做,卻仍和被朝廷通緝的黨人領袖劉表等人秘密往來。


    盡管諸葛珪認為孩子們生不逢時,政治前途渺茫,但作為家學的傳承者,他並未放鬆對孩子們的教育。他教孩子們學習《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及《管子》、《商君書》、《六韜》等諸子學說,更以自己的正直品格影響著孩子們。


    比起同時代人,諸葛亮是個不幸中的幸運兒。


    諸葛亮出生在具有豐厚文化土壤的齊魯大地。


    這裏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早在西周初期,太公及其後代便在齊地實施"仁政",周公的後代在魯地實施"禮教",從而為完整的儒家理論體係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儒學先聖孔子、孟子在這裏產生並不是偶然的。


    這裏有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墨家、兵家、法家、名家、陰陽家、道家諸家學說曾在這裏與儒家競相爭輝,產生過墨翟、孫武、慎到、田巴、鄒衍、尹文等代表人物。


    這裏有推崇學術的優秀傳統。許多大家族世代傳承家學,累世通經、累世為官的不止一家。


    這裏有注重教育的優良風氣。私學與官學並駕齊驅,孔子的私人辦學和齊國的稷下之學是這兩類教育形式的典型代表。


    這裏深厚的文化土壤為諸葛亮的成長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諸葛亮日後對儒法思想的融匯貫通,對傳統政治軍事思想的發展創新,都與齊魯文化的薰陶有關。


    諸葛亮出生在一個具有優秀家風的家族。


    這是一個嫉惡如仇、正氣凜然的家族。諸葛亮的祖先諸葛豐,不畏強暴,懲治外戚許章的事跡被史家記入史冊,諸葛亮每讀《漢書》,都能從祖先那裏感受到剛正不阿、嫉惡如仇的骨氣。諸葛亮的父親、叔叔同情黨人,不與宦官為伍的充滿正氣的行為,更是深深地影響了諸葛亮。叔叔諸葛玄,給他講了許多黨人的事跡。如黨人領袖陳蕃,十五歲時曾獨居一室。他父親的朋友一次來到他家,見院內屋裏髒亂不堪,便問:"你為什麽不將屋子打掃幹淨來迎接客人呢?"陳蕃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再比如,黨人領袖李膺任司隸校尉時,宦官張讓的弟弟張朔任野王(治今河南沁陽)縣令。他在任貪殘無道,甚至無故殺害孕婦。當他聽說李膺準備懲治他時,便藏進張讓家中。李膺知道後,便率領將吏將張朔從張讓家中搜出,審訊後立即正法。這件事以後,"諸黃門常侍皆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復出宮省"。又比如,黨錮事件發生後,朝廷下令逮捕黨人。黨人領袖範滂聽說縣中正在為拘捕自己而為難時,便到縣衙投案。縣令郭揖表示寧可棄官不作,也要放範滂逃生。範滂卻說:"滂死則禍塞,何敢以罪累君。"他從容地訣別家人,然後慷慨就死。黨人這些憂國憂時、心懷濟世、嫉惡如仇、不畏強暴、捨生殉道、敢做敢當的品質,深深地震撼著諸葛亮那幼小的心靈。他從叔叔那裏明白了一個道理,那些汙衊別人鉤黨不軌的人正是禍國殃民的國賊,而那些身背圖謀大逆罪名的黨人卻是國家的忠良之臣。任何事情都不要聽別人怎麽說,而是要看他們怎麽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葛亮大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朱大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朱大渭並收藏諸葛亮大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