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讚揚馬皇後,『母儀天下,慈德昭彰』。的確,在封建時代,她是賢妻良母的典範,是『母儀天下』者中的佼佼者。她幫助丈夫成就帝業,諫止丈夫的敗政,料理好家中、宮中事務,造成家庭和睦的局麵,她對於朱明王朝、對於朱元璋的家庭都作出了貢獻。封建時代稱頌她,有其道理,但是我們從馬皇後身上,也看到古代女子悲慘的一麵:她生活的一切就是為著丈夫,丈夫也就是她的生存價值;她沒有個人的意誌、愛好,沒有男人那樣的事業,沒有個性,沒有獨立的人格。在那個時代,賢妻良母與女子做獨立的人絕然對立,而且隻能是前者,社會不允許她與丈夫做對等的人。那時,賢妻良母就意味著婦女為丈夫、兒子犧牲自己,生活失去了多少意義!?時代變了,再宣揚封建式的賢妻良母,用那個標準要求婦女,與婦女的解放背道而馳,至少是容忍摧殘婦女的封建道德的存在,對現代婦女就太殘忍了。
第十節 明中葉四位庶吉士的讀書生活
明代中期有四個庶吉士出身的官員,官至尚書、大學士,為一時名相。他們青少年時代都有刻苦學習的生活經歷,也以所讀經書對人的規範立身行事,有的一度以寫作維持生計,這四個人是丘浚、劉健、李東陽和劉大夏。
丘浚(1420~1495),字仲深,諡文莊,廣東瓊山人,幼年沒了父親,跟從母親李氏學文化,由於用心讀書和天資聰明,凡過目的書就能背誦出來。在求學時家庭經濟狀況不好,沒有什麽書可讀,於是向人家借閱,有時為了要讀某一種書,行走幾百裏去借書,不達到目的決不罷休。功夫不負苦心人,終於學有所成,考中廣東第一名舉人。景泰五年(1454)成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經過三年的學習,留在院裏為編修,從事文字工作,等於是邊工作邊學習,於是對明朝的歷史與政事非常熟悉(《明史·丘浚傳》)。
劉健(1433~1526),字希賢,諡文正,河南洛陽人,父親劉亮是縣教諭,有學識,劉健好學有家傳的因素。他在年輕時與同鄉閻禹錫等交遊,閻是明代著名理學家薛瑄的弟子,所以在思想上受到薛瑄的影響。天順四年(1460)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學成為翰林院編修。劉健為了多讀書,珍惜時間,不同人作無謂的往來,由於不懂得社交,被人看作是不隨和的人(《明史》)。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諡文正。幼小學習,四歲就能寫出一尺大的字,明景帝聽說這個奇事,召他進宮,見他寫得好,很高興地把他抱著坐在膝上。後來景帝又兩次召見他,聽他講《尚書》的大意,很合景帝的意思,讓他進國子監學習。李東陽早學早熟,天順八年(1464)18歲時中進士,點為庶吉士,散館後與丘浚、劉健一樣成為翰林院編修(《明史》)。
劉大夏(1436~1516),字時雍,諡忠宣,湖南華容人,父親劉仁宅是舉人。大夏20歲中解元,與李東陽是同年進士,選庶吉士,學習結束,經考核,也應該留在翰林院為編修,但他樂意從事行政事務,經過再試合格,出任兵部職方司主事(《明史·劉大夏傳》)。
這幾位庶吉士不僅在青年時代,而且做官以後,直到晚年,讀書生活都始終不變。丘浚閱讀用目力太勤,到老年依舊嗜學如命,致使右眼失明,但也沒有停止閱覽。
李東陽善於寫篆書、隸書,詩文也做得好,作品流傳到域外。暮年致仕家居,經濟也不寬裕,請他寫字的、作詩文的接踵而至,他遂以潤筆補助生活。每當寫作,他的夫人幫助鋪紙、研墨,一天夫人已拿好紙筆,李東陽表示疲倦,不想寫了,夫人說:假使今日請客,桌上沒有魚肉可以嗎?李東陽想到生活,於是愉快地寫起來。
四位學人讀儒家的書,以其觀點作為自己的世界觀,作為做人、做臣的準則。劉健、劉大夏都經歷了明武宗荒唐、劉瑾用事的時代,他們都忠於臣職,規諫武宗,反對劉瑾。如劉健上書,引朱熹的話:『一日立乎其位,則一日業乎其官;一日不得乎其官,則不敢一日立乎其位。』表示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因此就要反對劉瑾專擅,且不怕丟官去職。劉大夏曾經說:『居官以正己為先,不當獨戒利,亦當遠名。』又說:『人生蓋棺定論,一日未死,即一日懮責未已。』正己不僅不圖利,連名也不枉圖,而且要一貫如此。他們為公事,往往把自身利害置於度外,敢作敢為,不謀私利,看下述數事即可知我們說的不荒謬了。
丘浚以翰林院侍講參加《英宗實錄》的修撰,當寫到兵部尚書於謙之死問題時,有人要按照當時定的謀圖不軌的罪名來寫,丘浚不同意,認為要不是於謙守衛北京,大明江山可能都保不住了,這個功績不可磨滅。奪門之變時說他謀反,現在時間過去了,我們看清楚了,不是那麽回事,對他的誣陷不能不給洗刷。殺於謙是英宗復辟的需要,英宗才死不久,丘浚就敢於直言,是冒著較大風險的,可見他是正直的,因而不計個人利害。
劉健和另一位大學士謝遷與宦官劉瑾作鬥爭,堅決要求誅殺劉瑾等八人,沒有成功,致仕回籍,又遭迫害,削籍為民,毫不後悔。臨終遺表,規勸新皇帝明世宗『正身勤學,親賢遠佞』,要求國君勤政學習,做儒家規範的明君。
明憲宗時有人提出恢復鄭和下西洋的事業,皇帝向兵部索取下西洋圖。劉大夏正任兵部郎中,掌管地圖,他認為鄭和下西洋耗費錢糧太多,死傷的軍民也多,得到的珍寶對國家沒有什麽用處,反對再為找寶出洋,於是把地圖藏匿起來,不讓憲宗看(《殊域周諮錄·古裏》)。類似鄭和下西洋的事在當時根本不可能再進行,劉大夏的反對,表明他有膽有識。
第十節 明中葉四位庶吉士的讀書生活
明代中期有四個庶吉士出身的官員,官至尚書、大學士,為一時名相。他們青少年時代都有刻苦學習的生活經歷,也以所讀經書對人的規範立身行事,有的一度以寫作維持生計,這四個人是丘浚、劉健、李東陽和劉大夏。
丘浚(1420~1495),字仲深,諡文莊,廣東瓊山人,幼年沒了父親,跟從母親李氏學文化,由於用心讀書和天資聰明,凡過目的書就能背誦出來。在求學時家庭經濟狀況不好,沒有什麽書可讀,於是向人家借閱,有時為了要讀某一種書,行走幾百裏去借書,不達到目的決不罷休。功夫不負苦心人,終於學有所成,考中廣東第一名舉人。景泰五年(1454)成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經過三年的學習,留在院裏為編修,從事文字工作,等於是邊工作邊學習,於是對明朝的歷史與政事非常熟悉(《明史·丘浚傳》)。
劉健(1433~1526),字希賢,諡文正,河南洛陽人,父親劉亮是縣教諭,有學識,劉健好學有家傳的因素。他在年輕時與同鄉閻禹錫等交遊,閻是明代著名理學家薛瑄的弟子,所以在思想上受到薛瑄的影響。天順四年(1460)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學成為翰林院編修。劉健為了多讀書,珍惜時間,不同人作無謂的往來,由於不懂得社交,被人看作是不隨和的人(《明史》)。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諡文正。幼小學習,四歲就能寫出一尺大的字,明景帝聽說這個奇事,召他進宮,見他寫得好,很高興地把他抱著坐在膝上。後來景帝又兩次召見他,聽他講《尚書》的大意,很合景帝的意思,讓他進國子監學習。李東陽早學早熟,天順八年(1464)18歲時中進士,點為庶吉士,散館後與丘浚、劉健一樣成為翰林院編修(《明史》)。
劉大夏(1436~1516),字時雍,諡忠宣,湖南華容人,父親劉仁宅是舉人。大夏20歲中解元,與李東陽是同年進士,選庶吉士,學習結束,經考核,也應該留在翰林院為編修,但他樂意從事行政事務,經過再試合格,出任兵部職方司主事(《明史·劉大夏傳》)。
這幾位庶吉士不僅在青年時代,而且做官以後,直到晚年,讀書生活都始終不變。丘浚閱讀用目力太勤,到老年依舊嗜學如命,致使右眼失明,但也沒有停止閱覽。
李東陽善於寫篆書、隸書,詩文也做得好,作品流傳到域外。暮年致仕家居,經濟也不寬裕,請他寫字的、作詩文的接踵而至,他遂以潤筆補助生活。每當寫作,他的夫人幫助鋪紙、研墨,一天夫人已拿好紙筆,李東陽表示疲倦,不想寫了,夫人說:假使今日請客,桌上沒有魚肉可以嗎?李東陽想到生活,於是愉快地寫起來。
四位學人讀儒家的書,以其觀點作為自己的世界觀,作為做人、做臣的準則。劉健、劉大夏都經歷了明武宗荒唐、劉瑾用事的時代,他們都忠於臣職,規諫武宗,反對劉瑾。如劉健上書,引朱熹的話:『一日立乎其位,則一日業乎其官;一日不得乎其官,則不敢一日立乎其位。』表示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因此就要反對劉瑾專擅,且不怕丟官去職。劉大夏曾經說:『居官以正己為先,不當獨戒利,亦當遠名。』又說:『人生蓋棺定論,一日未死,即一日懮責未已。』正己不僅不圖利,連名也不枉圖,而且要一貫如此。他們為公事,往往把自身利害置於度外,敢作敢為,不謀私利,看下述數事即可知我們說的不荒謬了。
丘浚以翰林院侍講參加《英宗實錄》的修撰,當寫到兵部尚書於謙之死問題時,有人要按照當時定的謀圖不軌的罪名來寫,丘浚不同意,認為要不是於謙守衛北京,大明江山可能都保不住了,這個功績不可磨滅。奪門之變時說他謀反,現在時間過去了,我們看清楚了,不是那麽回事,對他的誣陷不能不給洗刷。殺於謙是英宗復辟的需要,英宗才死不久,丘浚就敢於直言,是冒著較大風險的,可見他是正直的,因而不計個人利害。
劉健和另一位大學士謝遷與宦官劉瑾作鬥爭,堅決要求誅殺劉瑾等八人,沒有成功,致仕回籍,又遭迫害,削籍為民,毫不後悔。臨終遺表,規勸新皇帝明世宗『正身勤學,親賢遠佞』,要求國君勤政學習,做儒家規範的明君。
明憲宗時有人提出恢復鄭和下西洋的事業,皇帝向兵部索取下西洋圖。劉大夏正任兵部郎中,掌管地圖,他認為鄭和下西洋耗費錢糧太多,死傷的軍民也多,得到的珍寶對國家沒有什麽用處,反對再為找寶出洋,於是把地圖藏匿起來,不讓憲宗看(《殊域周諮錄·古裏》)。類似鄭和下西洋的事在當時根本不可能再進行,劉大夏的反對,表明他有膽有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