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作者:肖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廖何之墓】廖仲愷(1877-1925年),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廣東歸善(今惠陽縣)人。近代民主革命家。1905年9月1日加入同盟會,任同盟會總部外務部幹事。隨後曾奉孫中山命回國秘密進行革命活動。1921年5月任中華民國政府財政部次長、代理總長,支持孫出兵討桂和北伐。1924年1月2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開幕,被孫中山指派為主席團成員,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工人部部長。1925年8月20日,在廣州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被暗殺。
何香凝(1878—1972年),廖仲愷夫人,廣東南海人。早年與廖仲愷一道,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全國解放後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1972年9月在北京逝世。
廖仲愷、何香凝合葬墓,在南京鍾山南麓明孝陵西側。廖墓原在廣州黃花崗,1935年6月遷葬於此。夫人何香凝女士1972年在北京逝世後亦歸葬於此。全墓座北朝南,背倚鍾山,麵對前湖。墓前有華表二,仿六朝墓石柱形式,墓道左右建有方亭。沿台階麵上祭台,台後有墓碑,碑身高4.2米、寬2.1米、厚0.85米。下麵陰印刻廖承誌手書:
廖仲愷(一八七七——一九二五年)
何香凝(一八七八——一九七二年)
碑後為墓壙,圓錐形,混凝土建。高約7.4米,直徑9.6米,全墓除碑和祭台為石製,其它均用鋼筋混凝土建成。氣勢雄偉,肅穆壯觀。
墓前原有碑亭,內置有漢白玉碑8塊,鐫刻廖仲愷追隨孫中山進行革命的生平事跡,碑現移存中山陵園管理處。
【中山偉陵】中山陵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866-1925年)的陵墓。早在1912年4月1日,孫中山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的那天,孫中山就說過:“將來我死後葬在這裏,那就好極了”。當時他46歲。1925年3月,他在病重期間曾再三叮囑:“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3月25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在宋慶齡的參與下,選定鍾山第二峰小茅山南坡為建陵地址。同年7月,公開登報徵求陵墓設計圖案。在40多份圖案中,上海交大畢業生,山東籍人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式圖案榮獲第一名。並由呂彥直主持建造陵墓工程,自1926年1月25日破土動工。1926年3月12日,在南京紫金山舉行了孫中山陵墓奠基典禮,宋慶齡、孫科、鄧澤如、楊杏佛等各界人士數千人參加了典禮。到1929年初建成,陵墓麵積約8萬平方米。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於1929年6月1日入葬。
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這裏是仿宮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製,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麵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下麵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南京解放後,劉伯承任市長時,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這裏。30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整個園林麵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鬱蔥蔥,景色優美。
孫中山的遺體,本應仿照列寧遺體的模式,讓民眾瞻仰遺容。可當孫先生逝世時,蘇聯贈送的玻璃鋼棺材沒能及時運到,隻好暫時安放在酉式玻璃蓋棺木棺內,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石塔之中。當1925年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玻璃鋼棺材時,孫中山的遺體已入殮半個多月了,由於防腐措施不當,遺容不能再供後人瞻仰,隻好改為土葬。1929年6月1日,遺體從北京遷往南京,當時就在這臥像下5米左右處安放了從美國定購的紫銅棺。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曾想將遺體遷往台灣,但由於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作罷,終於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內。
【大總統府】又稱總統府,是民國政府辦公舊址。位於南京市長江路292號大院內。明初為歸德侯陳理所居住。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封次子朱高煦為漢王,將侯府擴建為漢王府,漢王名朱高煦,所以府內的花園又稱“煦園”。清代為兩江總督署,太平天國攻占江寧後,把這裏作為天朝宮殿。太平天國失敗後又作兩江總督署。1912年,孫中山在此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蔣介石在抗戰前後長達14年中,也曾以此作為國民政府的總統府。1948年將原兩江總督署的轅門改為歐式門樓,上書“總統府”。大門內兩側數十米長的朝房是衛士的駐地,二門為中國古代衙門式大堂,幾十根粗大的紅柱立於其間,氣勢不凡。其後是一條很長的走廊,走廊兩側有禮堂、外賓接待室、總統休息廳及參事處、文宮處等中西建築,最後麵是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號命名的5層現代西式建築——“子超樓”。蔣介石和李宗仁都曾在子超樓的二樓辦過公。目前,“總統府”是南京的知名景點之一。
何香凝(1878—1972年),廖仲愷夫人,廣東南海人。早年與廖仲愷一道,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全國解放後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1972年9月在北京逝世。
廖仲愷、何香凝合葬墓,在南京鍾山南麓明孝陵西側。廖墓原在廣州黃花崗,1935年6月遷葬於此。夫人何香凝女士1972年在北京逝世後亦歸葬於此。全墓座北朝南,背倚鍾山,麵對前湖。墓前有華表二,仿六朝墓石柱形式,墓道左右建有方亭。沿台階麵上祭台,台後有墓碑,碑身高4.2米、寬2.1米、厚0.85米。下麵陰印刻廖承誌手書:
廖仲愷(一八七七——一九二五年)
何香凝(一八七八——一九七二年)
碑後為墓壙,圓錐形,混凝土建。高約7.4米,直徑9.6米,全墓除碑和祭台為石製,其它均用鋼筋混凝土建成。氣勢雄偉,肅穆壯觀。
墓前原有碑亭,內置有漢白玉碑8塊,鐫刻廖仲愷追隨孫中山進行革命的生平事跡,碑現移存中山陵園管理處。
【中山偉陵】中山陵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866-1925年)的陵墓。早在1912年4月1日,孫中山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的那天,孫中山就說過:“將來我死後葬在這裏,那就好極了”。當時他46歲。1925年3月,他在病重期間曾再三叮囑:“吾死之後,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3月25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在宋慶齡的參與下,選定鍾山第二峰小茅山南坡為建陵地址。同年7月,公開登報徵求陵墓設計圖案。在40多份圖案中,上海交大畢業生,山東籍人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式圖案榮獲第一名。並由呂彥直主持建造陵墓工程,自1926年1月25日破土動工。1926年3月12日,在南京紫金山舉行了孫中山陵墓奠基典禮,宋慶齡、孫科、鄧澤如、楊杏佛等各界人士數千人參加了典禮。到1929年初建成,陵墓麵積約8萬平方米。孫中山先生的遺體於1929年6月1日入葬。
中山陵坐北朝南,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這裏是仿宮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像座東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製,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麵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下麵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南京解放後,劉伯承任市長時,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這裏。30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整個園林麵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鬱蔥蔥,景色優美。
孫中山的遺體,本應仿照列寧遺體的模式,讓民眾瞻仰遺容。可當孫先生逝世時,蘇聯贈送的玻璃鋼棺材沒能及時運到,隻好暫時安放在酉式玻璃蓋棺木棺內,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石塔之中。當1925年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玻璃鋼棺材時,孫中山的遺體已入殮半個多月了,由於防腐措施不當,遺容不能再供後人瞻仰,隻好改為土葬。1929年6月1日,遺體從北京遷往南京,當時就在這臥像下5米左右處安放了從美國定購的紫銅棺。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曾想將遺體遷往台灣,但由於爆破墓穴勢必會損壞遺體,因而作罷,終於使遺體得以安然保存在中山陵內。
【大總統府】又稱總統府,是民國政府辦公舊址。位於南京市長江路292號大院內。明初為歸德侯陳理所居住。永樂二年(1404年)朱棣封次子朱高煦為漢王,將侯府擴建為漢王府,漢王名朱高煦,所以府內的花園又稱“煦園”。清代為兩江總督署,太平天國攻占江寧後,把這裏作為天朝宮殿。太平天國失敗後又作兩江總督署。1912年,孫中山在此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蔣介石在抗戰前後長達14年中,也曾以此作為國民政府的總統府。1948年將原兩江總督署的轅門改為歐式門樓,上書“總統府”。大門內兩側數十米長的朝房是衛士的駐地,二門為中國古代衙門式大堂,幾十根粗大的紅柱立於其間,氣勢不凡。其後是一條很長的走廊,走廊兩側有禮堂、外賓接待室、總統休息廳及參事處、文宮處等中西建築,最後麵是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號命名的5層現代西式建築——“子超樓”。蔣介石和李宗仁都曾在子超樓的二樓辦過公。目前,“總統府”是南京的知名景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