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
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作者:肖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十、十代故都之中華民國10
【汪精衛墓】汪精衛(1883-1944年),名兆銘,字季新,號精衛。原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於廣東番禹(今三水)。少年在私塾讀書,後相繼隨父和兄寄居陸豐、陸昌縣署。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舉秀才。二十九年赴日本留學,入政法大學速成科。1905年參與組建同盟會。曾任《民報》主編。在與保皇派的論戰中(1905一1907年),為革命黨人贏得聲譽,從而取得孫中山的信任。日本政法大學畢業後,隨孫中山赴南洋吉隆坡、庇能,越南河內等地籌設同盟分會。
宣統二年二月(1910年3月)刺殺攝政王載灃,事泄被捕,被判終身監禁。獄中詩曰:“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武昌起義爆發後被釋出獄。旋投靠袁世凱,配合袁推行“南撫北剿”的反革命政略。辛亥革命後,汪精衛被袁世凱收買,參與組織國事共濟會,擁護袁世凱。
袁世凱失敗後,又投奔孫中山,1925年2月孫病危時受命記錄孫的遺囑。孫逝世後以擁護三大政策的“左派”和孫的信徒麵目出現。7月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宣傳部長等職。
民國16年(1927年)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民國19年(1930年),他在北平主持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任常務委員會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同年11月,國民黨召開三屆四中全會,汪被開除黨籍。次年5月,他聯合反蔣各派,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央執委,監委非常會議,另組廣東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
“九一八”事變後,蔣、汪合組政府,汪先後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外交部長、內政部長、國民黨副總裁等職1935年汪被刺受重傷。民國27年12月,與陳璧君等,由重慶,經昆明逃往越南河內,並發表艷電,公開叛國投降日本。次年8月在上海秘密召開偽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汪被推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年底與日本簽訂賣國密約《日支新關係調整綱要》。
民國29年(1940年)3月30日,汪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汪任偽“行政院長”兼“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等職。
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槍傷復發,死於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醫院。他的遺體被安放在一具楠木棺材裏運回南京,下葬梅花山東麓(明孝陵南麵的梅花山上,山上植有大量梅花樹,故名)。原先汪偽政府準備花5000萬偽幣來建築一座仿中山陵設計的規模龐大的陵墓,核心工程已初步完工,後因日本投降,隻好草草建造此墓。
抗日勝利後不到半年,1946年1月21日,時任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奉蔣介石之命,密派一營工兵在汪墓上安置炸彈,將其炸開。汪墓被炸開後,人們發現有一棺材,揭開棺蓋,隻見屍體上覆蓋著一麵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汪精衛身著偽政府文官禮服,係藏青色長袍馬褂、頭戴禮帽、腰佩大綬,麵部略呈褐色而有些墨斑點,整個屍體保持完整,尚未腐爛。這時,陸軍總部工兵指揮官馬崇六指揮不必要的人員暫時退離墓地,由南京市市長馬超俊進行全麵檢查。結果除在死者口袋內發現一張約三寸的白紙條外,別無其他遺物,下款署名陳璧君。據說,這張紙上的字是汪的妻子陳璧君從日本接運屍體回國時所寫的,以示招魂的意思。接著,馬崇六命令工兵營長李東陽把棺材裝上陸軍總部的卡車。當晚,馬崇六親自押車將汪精衛的棺材及遺體秘密運送到南京城西清涼山火葬場焚化。
隨後工兵連夜把梅花山的汪墳平掉,務使不留任何痕跡。在上麵建造了觀梅軒,汪墓從此便在梅花山上消失了。
【譚延愷墓】譚延愷(1880-1930年),湖南茶陵縣人。1904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909年被推為湖南谘議局長。1911年與湯化龍等發起成立憲友會。辛亥革命時策動兵變,奪取湖南都督。1912年加入國民黨,任湖南支部支部長。1922年投奔孫中山,任大元帥府大本營內政部長、建設部長和湖南省省長兼湖南討賊軍總司令、湘軍總司令兼大本營秘書長。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參加北伐戰爭。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後改任行政院長。1930年9月22日,譚延愷病逝於南京,國民政府為其舉行國葬。
譚延愷墓,在南京鍾山靈穀寺東北隅。自1931年9月動工,1933年夏落成,由我國著名建築家楊廷寶、關頌聲、朱彬等人設計。建築規模較大,共有5個部分。龍池4.3米見方,周圍以石欄,池中置2個石雕龍頭,一龍口出水,一龍口進水,水為水泉,終年不竭。龍池北有墓碑,原來刻蔣介石題字,其北是墓道。廣場,在墓道盡處,廣場中有漢白玉花壇,東有一座漢白玉牌坊,山坡上立有國葬令牌,原刻譚的生平,西北為漢白玉牌坊,山坡上立有國葬令牌。祭堂,距牌坊200米,為三楹宮殿式建築。墓包,建在水泥平台上,墓前設有祭台,建有蓮花池、望柱、石獅等。墓園,在墓道東側,利用山林、溪水等自然條件,建臨瀑閣、水亭、小虹橋、四方亭、心亭、三角亭等。該墓設計一反通常陵墓氣勢宏偉的常規,借原有山水地勢倚山構築曲折幽深的墓道,並布置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的墓園,不落俗套,風格獨特,值得一提的是該墓的花壇為圓明園舊物。
【汪精衛墓】汪精衛(1883-1944年),名兆銘,字季新,號精衛。原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於廣東番禹(今三水)。少年在私塾讀書,後相繼隨父和兄寄居陸豐、陸昌縣署。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舉秀才。二十九年赴日本留學,入政法大學速成科。1905年參與組建同盟會。曾任《民報》主編。在與保皇派的論戰中(1905一1907年),為革命黨人贏得聲譽,從而取得孫中山的信任。日本政法大學畢業後,隨孫中山赴南洋吉隆坡、庇能,越南河內等地籌設同盟分會。
宣統二年二月(1910年3月)刺殺攝政王載灃,事泄被捕,被判終身監禁。獄中詩曰:“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武昌起義爆發後被釋出獄。旋投靠袁世凱,配合袁推行“南撫北剿”的反革命政略。辛亥革命後,汪精衛被袁世凱收買,參與組織國事共濟會,擁護袁世凱。
袁世凱失敗後,又投奔孫中山,1925年2月孫病危時受命記錄孫的遺囑。孫逝世後以擁護三大政策的“左派”和孫的信徒麵目出現。7月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宣傳部長等職。
民國16年(1927年)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民國19年(1930年),他在北平主持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任常務委員會委員和國民政府委員,同年11月,國民黨召開三屆四中全會,汪被開除黨籍。次年5月,他聯合反蔣各派,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央執委,監委非常會議,另組廣東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
“九一八”事變後,蔣、汪合組政府,汪先後出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外交部長、內政部長、國民黨副總裁等職1935年汪被刺受重傷。民國27年12月,與陳璧君等,由重慶,經昆明逃往越南河內,並發表艷電,公開叛國投降日本。次年8月在上海秘密召開偽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汪被推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年底與日本簽訂賣國密約《日支新關係調整綱要》。
民國29年(1940年)3月30日,汪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汪任偽“行政院長”兼“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等職。
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槍傷復發,死於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醫院。他的遺體被安放在一具楠木棺材裏運回南京,下葬梅花山東麓(明孝陵南麵的梅花山上,山上植有大量梅花樹,故名)。原先汪偽政府準備花5000萬偽幣來建築一座仿中山陵設計的規模龐大的陵墓,核心工程已初步完工,後因日本投降,隻好草草建造此墓。
抗日勝利後不到半年,1946年1月21日,時任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奉蔣介石之命,密派一營工兵在汪墓上安置炸彈,將其炸開。汪墓被炸開後,人們發現有一棺材,揭開棺蓋,隻見屍體上覆蓋著一麵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汪精衛身著偽政府文官禮服,係藏青色長袍馬褂、頭戴禮帽、腰佩大綬,麵部略呈褐色而有些墨斑點,整個屍體保持完整,尚未腐爛。這時,陸軍總部工兵指揮官馬崇六指揮不必要的人員暫時退離墓地,由南京市市長馬超俊進行全麵檢查。結果除在死者口袋內發現一張約三寸的白紙條外,別無其他遺物,下款署名陳璧君。據說,這張紙上的字是汪的妻子陳璧君從日本接運屍體回國時所寫的,以示招魂的意思。接著,馬崇六命令工兵營長李東陽把棺材裝上陸軍總部的卡車。當晚,馬崇六親自押車將汪精衛的棺材及遺體秘密運送到南京城西清涼山火葬場焚化。
隨後工兵連夜把梅花山的汪墳平掉,務使不留任何痕跡。在上麵建造了觀梅軒,汪墓從此便在梅花山上消失了。
【譚延愷墓】譚延愷(1880-1930年),湖南茶陵縣人。1904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909年被推為湖南谘議局長。1911年與湯化龍等發起成立憲友會。辛亥革命時策動兵變,奪取湖南都督。1912年加入國民黨,任湖南支部支部長。1922年投奔孫中山,任大元帥府大本營內政部長、建設部長和湖南省省長兼湖南討賊軍總司令、湘軍總司令兼大本營秘書長。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參加北伐戰爭。1928年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後改任行政院長。1930年9月22日,譚延愷病逝於南京,國民政府為其舉行國葬。
譚延愷墓,在南京鍾山靈穀寺東北隅。自1931年9月動工,1933年夏落成,由我國著名建築家楊廷寶、關頌聲、朱彬等人設計。建築規模較大,共有5個部分。龍池4.3米見方,周圍以石欄,池中置2個石雕龍頭,一龍口出水,一龍口進水,水為水泉,終年不竭。龍池北有墓碑,原來刻蔣介石題字,其北是墓道。廣場,在墓道盡處,廣場中有漢白玉花壇,東有一座漢白玉牌坊,山坡上立有國葬令牌,原刻譚的生平,西北為漢白玉牌坊,山坡上立有國葬令牌。祭堂,距牌坊200米,為三楹宮殿式建築。墓包,建在水泥平台上,墓前設有祭台,建有蓮花池、望柱、石獅等。墓園,在墓道東側,利用山林、溪水等自然條件,建臨瀑閣、水亭、小虹橋、四方亭、心亭、三角亭等。該墓設計一反通常陵墓氣勢宏偉的常規,借原有山水地勢倚山構築曲折幽深的墓道,並布置具有江南園林風格的墓園,不落俗套,風格獨特,值得一提的是該墓的花壇為圓明園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