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
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作者:肖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據說崇禎皇帝死後三天,人們才發現了他的屍體,隻見崇禎帝亂發覆麵,一隻腳光著,與王承恩相對縊死。有人不忍目睹此慘狀,遂將他葬在了3個月前死去的田貴妃墓中。崇禎皇帝死後,直到南明弘光年間諡思宗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後改為毅宗,唐王(朱聿鍵)諡為威宗。清改為莊烈湣皇帝。廟號懷宗。葬思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思陵是崇禎帝朱由檢及皇後周氏、皇貴妃田氏的合葬陵墓,也是明十三陵中最小的一座。它原隻是皇貴妃田氏之墓,崇禎帝死後因生前沒有預建陵寢,所以隻好按照大順政權的命令與周後一同葬入田貴妃的墓中。清朝主政後,才將這座葬有崇禎帝、後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並改葬崇禎帝、後,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築。
明王朝滅亡後,明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的一些地方性政權的統稱。先後有:朱由崧的弘光政權;朱聿鍵的隆武政權;朱壽鏞的魯王政權;朱由榔的永曆政權,前後共歷18年。史稱“南明”(1644-1661年)。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8
1、監國南京的弘光政權。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首先建立的弘光政權,是由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監國於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號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孫,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進封世子。崇禎十六年嗣封福王。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進入南京,福王朱由菘被俘,解北京處死。弘光政權覆滅。5月,改南京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
2、隆武政權。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明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及南安伯鄭芝龍、靖虜伯鄭鴻逵等,奉唐王朱聿鍵稱監國於福州。六月二十七日稱帝,改福州為天興府,以是年為隆武元年。朱聿鍵,朱元璋九世孫,端王朱碩熿之孫,崇禎五年嗣立唐王。順治二年八月,隆武帝被清軍追及擒殺,隆武政權滅亡。
3、魯王政權。清順治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餘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故明官吏縉紳的扶持下,明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孫,魯王朱壽鏞第五子。崇禎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魯王軍隊不戰而潰,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軍迅速平定浙東,魯王大臣張國維、朱大典、孫嘉績、王之仁等先後死,方國安、馬士英、阮大鋮等降清,魯王政權即告滅亡。
4、紹武政權。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大學士蘇觀生、隆武輔臣何吾騶等於廣州擁立朱聿鍵之弟朱聿鐭為帝,改元紹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軍李成棟部攻入廣州,朱聿鐭等皆死。紹武政權僅存41天。
5、永曆政權。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孫,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順治十五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3路進攻貴州,年底進入雲南。十六年(1659年)正月永曆帝逃倒緬甸。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同年十二月永曆帝被俘。次年四月與其子等被吳三桂縊殺。南明最後一個政權覆滅。
有關大明王朝的名人軼事,主要選輯以下幾則:
【元末順帝】元順帝(1320-1370年)元代末代皇帝。元明宗和世瓎長子,名妥歡貼睦爾。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妥歡貼睦爾即位於上都(今北京市正北灤河上遊)。
元惠宗妥歡貼睦爾(史書稱元順帝),蒙古號為兀哈篤汗,在位36年,是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然而也是經歷坎坷、顛沛流離、命運悲慘最可憐的一位末代皇帝。少年時,其父親元明宗和世束應叔父元文宗圖帖睦爾之邀南下即帝位,在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突然暴死,母親八不沙被殺,他被貶黜到高麗、廣西等地,直到十五歲才被迎回來,在上都即帝位。
元順帝繼位後任命有擁戴之功的伯顏為中書右丞相。伯顏獨秉國政,專權自恣,排斥儒生,廢除科舉製。為了加強統治,他下令嚴禁漢人、南人私造私藏兵器和餵養馬匹,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加劇。後至元六年(1340年),元順帝支持脫脫逐走伯顏,起用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復科舉取士,開馬禁,減鹽額,修遼、金、宋三史 ,頒《至正條格》,史稱“脫脫更化”。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泛濫,國庫空虛。他被迫於十年改變鈔法,十一年用賈魯修治黃河。鈔法變更,導致物價上漲;修河時緊工迫,官吏乘機對百姓敲詐勒索,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終於爆發了元末農民大起義。二十三年後,朱元璋勢力壯大,漸次統一南方,元王朝已無力對抗。順帝聽信讒言,貶脫脫,於是國家大權盡歸哈麻、雪雪兄弟。十六年,哈麻、雪雪謀廢順帝,事敗被殺。其後,宮廷內分為兩派,一派擁護皇帝,一派支持太子。兩派矛盾尖銳化 ,順帝的號令已失去作用。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七月,明兵逼近大都(今北京)。七月二十八日夜,順帝率三宮後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帶著金銀玉帛,車駕出建德門,經居庸關、雞鳴山、中都等地逃往上都城。
實際上是元朝是被朱明王朝趕跑了,趕到老家蒙古大草原去了,元順帝繼續做他的皇帝。不到一年,明軍逼近上都,惠宗又率殘部退往應昌(今內蒙古克什騰旗西北)府。1370年(至正三十年,明洪武三年)四月丙戌,因痢疾病死於應昌府,壽51歲。廟號惠宗,朱元璋加號順帝。“大明皇帝以帝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號曰順帝。”(《元史》卷47《順帝紀》十)。
思陵是崇禎帝朱由檢及皇後周氏、皇貴妃田氏的合葬陵墓,也是明十三陵中最小的一座。它原隻是皇貴妃田氏之墓,崇禎帝死後因生前沒有預建陵寢,所以隻好按照大順政權的命令與周後一同葬入田貴妃的墓中。清朝主政後,才將這座葬有崇禎帝、後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並改葬崇禎帝、後,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築。
明王朝滅亡後,明宗室先後在南方建立的一些地方性政權的統稱。先後有:朱由崧的弘光政權;朱聿鍵的隆武政權;朱壽鏞的魯王政權;朱由榔的永曆政權,前後共歷18年。史稱“南明”(1644-1661年)。
八、十代故都之大明帝國8
1、監國南京的弘光政權。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首先建立的弘光政權,是由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監國於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號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孫,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進封世子。崇禎十六年嗣封福王。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進入南京,福王朱由菘被俘,解北京處死。弘光政權覆滅。5月,改南京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
2、隆武政權。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明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及南安伯鄭芝龍、靖虜伯鄭鴻逵等,奉唐王朱聿鍵稱監國於福州。六月二十七日稱帝,改福州為天興府,以是年為隆武元年。朱聿鍵,朱元璋九世孫,端王朱碩熿之孫,崇禎五年嗣立唐王。順治二年八月,隆武帝被清軍追及擒殺,隆武政權滅亡。
3、魯王政權。清順治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餘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故明官吏縉紳的扶持下,明魯王朱以海監國於紹興。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孫,魯王朱壽鏞第五子。崇禎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魯王軍隊不戰而潰,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軍迅速平定浙東,魯王大臣張國維、朱大典、孫嘉績、王之仁等先後死,方國安、馬士英、阮大鋮等降清,魯王政權即告滅亡。
4、紹武政權。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大學士蘇觀生、隆武輔臣何吾騶等於廣州擁立朱聿鍵之弟朱聿鐭為帝,改元紹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軍李成棟部攻入廣州,朱聿鐭等皆死。紹武政權僅存41天。
5、永曆政權。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桂王朱由榔於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曆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孫,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順治十五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3路進攻貴州,年底進入雲南。十六年(1659年)正月永曆帝逃倒緬甸。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同年十二月永曆帝被俘。次年四月與其子等被吳三桂縊殺。南明最後一個政權覆滅。
有關大明王朝的名人軼事,主要選輯以下幾則:
【元末順帝】元順帝(1320-1370年)元代末代皇帝。元明宗和世瓎長子,名妥歡貼睦爾。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妥歡貼睦爾即位於上都(今北京市正北灤河上遊)。
元惠宗妥歡貼睦爾(史書稱元順帝),蒙古號為兀哈篤汗,在位36年,是蒙古大汗和元朝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然而也是經歷坎坷、顛沛流離、命運悲慘最可憐的一位末代皇帝。少年時,其父親元明宗和世束應叔父元文宗圖帖睦爾之邀南下即帝位,在上都附近的旺忽察都突然暴死,母親八不沙被殺,他被貶黜到高麗、廣西等地,直到十五歲才被迎回來,在上都即帝位。
元順帝繼位後任命有擁戴之功的伯顏為中書右丞相。伯顏獨秉國政,專權自恣,排斥儒生,廢除科舉製。為了加強統治,他下令嚴禁漢人、南人私造私藏兵器和餵養馬匹,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加劇。後至元六年(1340年),元順帝支持脫脫逐走伯顏,起用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復科舉取士,開馬禁,減鹽額,修遼、金、宋三史 ,頒《至正條格》,史稱“脫脫更化”。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泛濫,國庫空虛。他被迫於十年改變鈔法,十一年用賈魯修治黃河。鈔法變更,導致物價上漲;修河時緊工迫,官吏乘機對百姓敲詐勒索,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終於爆發了元末農民大起義。二十三年後,朱元璋勢力壯大,漸次統一南方,元王朝已無力對抗。順帝聽信讒言,貶脫脫,於是國家大權盡歸哈麻、雪雪兄弟。十六年,哈麻、雪雪謀廢順帝,事敗被殺。其後,宮廷內分為兩派,一派擁護皇帝,一派支持太子。兩派矛盾尖銳化 ,順帝的號令已失去作用。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七月,明兵逼近大都(今北京)。七月二十八日夜,順帝率三宮後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帶著金銀玉帛,車駕出建德門,經居庸關、雞鳴山、中都等地逃往上都城。
實際上是元朝是被朱明王朝趕跑了,趕到老家蒙古大草原去了,元順帝繼續做他的皇帝。不到一年,明軍逼近上都,惠宗又率殘部退往應昌(今內蒙古克什騰旗西北)府。1370年(至正三十年,明洪武三年)四月丙戌,因痢疾病死於應昌府,壽51歲。廟號惠宗,朱元璋加號順帝。“大明皇帝以帝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號曰順帝。”(《元史》卷47《順帝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