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頁
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作者:肖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44歲。改北平為北京。
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以僧道衍為太子少師,復姚姓,賜名廣孝。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熾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
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46歲。設奴兒幹衛(今俄羅斯境黑龍江下遊一帶),招撫海西、建州、野人女真首領歸附,完成明朝對東北的統一。
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鄭和先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
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47歲。遣征夷將軍朱能,副將軍沐晟、張輔率師攻安南(今越南北部),於次年平安南,改稱交阯,設布政司。
永樂五年(1407年),修《永樂大典》成。凡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
永樂六年(1408年),朱棣49歲。命安遠侯柳升、豐城侯李彬、平江伯陳瑄等率舟師分道沿海捕殺倭寇;招募島民、漁丁為兵,使海防益固。為適應抗倭作戰需要,命福建都司及江、浙等府衛製造戰船,遊弋海上。時交阯(越南)又反。
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50歲。命英國公張輔等再征交阯,得火器之法,於後置神機營練習。同時,在東北設奴兒幹都指揮使司,管轄黑龍江、精奇哩江(今俄羅斯結雅河)、烏蘇裏江、鬆花江流域及庫頁島(今俄羅斯薩哈林島)等地,派宦官亦失哈(女真人)10次至現地巡視,設置衛所,加強對該地區的治理。對蒙古諸部撫戰兼施,封瓦剌三首領為王。以韃靼部擾邊和殺明使,遣淇國公丘福率軍10萬往攻,因輕敵冒進,全軍覆沒,朱棣自責有不明知人之過。選陵地於昌平,封其山曰天壽山。
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51歲。親率50萬大軍征漠北,擊敗韃靼部首領本雅失裏,又敗其太師阿魯台。征戰中,將所統大軍分為中軍,左、右掖,左、右哨,稱五軍營;連同由騎兵組成的三千營、火器兵組成的神機營,合稱三大營,遂成定製。
永樂九年(1411年)十一月,立朱瞻基為皇太孫。行冠禮於華蓋殿。
永樂十年(1412年)十月,皇太孫演武於方山,甘露降,群臣表賀。十一月,太監鄭和敕往賜滿加剌、瓜哇等國。
永樂十一年(1413年)正月,仁孝皇後梓宮發京師,漢王護行。天壽山陵成,名曰長陵。
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棣55歲。再率50萬大軍征漠北,擊敗瓦剌部首領馬哈木。重視飼養軍馬。逐步完善軍屯製度。獎勵軍功,分軍功為奇功、首功、次功三等。又立功賞勘合,定“神威精勇猛,強壯毅英雄。克勝兼超捷,奇功奮銳鋒。智謀宣妙略,剛烈效忠誠。果敢能安定,揚名顯大勛”(《明史?兵誌四》)為標準,嚴格考核戰功。
永樂十三年(1415年),朱棣56歲。詔各地將領率所部主力赴京受閱,始行京操製,促進軍隊訓練和戰鬥力提高。每次親征皆校閱軍隊,鼓舞士氣。
永樂十四年(1416年),命蔡福為總兵,率兵萬人赴山東沿海捕倭。
永樂十五年(1417年)二月,穀王橞恃建文四年為燕兵開金川門功,甚驕肆,奪民田,殺無罪之人,欲謀反,廢為庶人。命泰寧侯陳珪仍督北京營建事。命安遠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副之。
四月,北京西宮成。
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太子少師姚廣孝卒。
永樂十七年(1419年),朱棣60歲。視倭患不絕,進一步加強海防,遣遼東總兵劉江在望海渦之戰中全殲倭寇千餘人,致倭寇十餘年不敢犯。
永樂十八年(1420年),遣軍鎮壓山東唐賽兒起義。明朝的版圖,大概包括了西藏,還包括了今天的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地區,以及長城以南地區。但是朱棣死後,版圖迅速縮水,此不贅述。
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62歲。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極力肅整內政,鞏固邊防,政績頗著。
永樂二十年(1422年)正月,帝力排眾諫,決意親征塞北阿魯台,命皇太子監國。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朱棣64歲。五月,常山護衛指揮孟遇等欲毒殺永樂帝,然後廢太子,立趙王朱高燧。事發,孟賢等伏誅,由於太子解救,高燧得免死。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復命鄭和使西洋。四月,帝自北京出發,率先命集中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五都司及另三衛兵會合於宣府之大軍北征。命皇太子監國,大學士楊榮、金幼孜扈從,楊士奇輔助太子。
七月十七日,第五次北上親征,駐於榆木川。成祖病危,召英國公張輔受遺命:“傳位皇太子”。次日(十八日)卒,年六十五歲。
八月十五日,皇太子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洪熙元年。進楊榮太常寺卿、金幼孜戶部侍郎仍兼大學士,楊士奇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俱掌內製。
九月,上永樂帝諡號為“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後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後”。
十月,立太子妃張氏為皇後,並冊貴妃郭氏、賢妃李氏、惠妃趙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冊皇太孫朱瞻基為皇太子、妃胡氏。封王及王世子等。
十二月,葬太宗文皇帝於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嘉靖時改成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以僧道衍為太子少師,復姚姓,賜名廣孝。立世子朱高熾為皇太子,封朱高熾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
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46歲。設奴兒幹衛(今俄羅斯境黑龍江下遊一帶),招撫海西、建州、野人女真首領歸附,完成明朝對東北的統一。
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鄭和先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
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47歲。遣征夷將軍朱能,副將軍沐晟、張輔率師攻安南(今越南北部),於次年平安南,改稱交阯,設布政司。
永樂五年(1407年),修《永樂大典》成。凡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
永樂六年(1408年),朱棣49歲。命安遠侯柳升、豐城侯李彬、平江伯陳瑄等率舟師分道沿海捕殺倭寇;招募島民、漁丁為兵,使海防益固。為適應抗倭作戰需要,命福建都司及江、浙等府衛製造戰船,遊弋海上。時交阯(越南)又反。
永樂七年(1409年),朱棣50歲。命英國公張輔等再征交阯,得火器之法,於後置神機營練習。同時,在東北設奴兒幹都指揮使司,管轄黑龍江、精奇哩江(今俄羅斯結雅河)、烏蘇裏江、鬆花江流域及庫頁島(今俄羅斯薩哈林島)等地,派宦官亦失哈(女真人)10次至現地巡視,設置衛所,加強對該地區的治理。對蒙古諸部撫戰兼施,封瓦剌三首領為王。以韃靼部擾邊和殺明使,遣淇國公丘福率軍10萬往攻,因輕敵冒進,全軍覆沒,朱棣自責有不明知人之過。選陵地於昌平,封其山曰天壽山。
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51歲。親率50萬大軍征漠北,擊敗韃靼部首領本雅失裏,又敗其太師阿魯台。征戰中,將所統大軍分為中軍,左、右掖,左、右哨,稱五軍營;連同由騎兵組成的三千營、火器兵組成的神機營,合稱三大營,遂成定製。
永樂九年(1411年)十一月,立朱瞻基為皇太孫。行冠禮於華蓋殿。
永樂十年(1412年)十月,皇太孫演武於方山,甘露降,群臣表賀。十一月,太監鄭和敕往賜滿加剌、瓜哇等國。
永樂十一年(1413年)正月,仁孝皇後梓宮發京師,漢王護行。天壽山陵成,名曰長陵。
永樂十二年(1414年),朱棣55歲。再率50萬大軍征漠北,擊敗瓦剌部首領馬哈木。重視飼養軍馬。逐步完善軍屯製度。獎勵軍功,分軍功為奇功、首功、次功三等。又立功賞勘合,定“神威精勇猛,強壯毅英雄。克勝兼超捷,奇功奮銳鋒。智謀宣妙略,剛烈效忠誠。果敢能安定,揚名顯大勛”(《明史?兵誌四》)為標準,嚴格考核戰功。
永樂十三年(1415年),朱棣56歲。詔各地將領率所部主力赴京受閱,始行京操製,促進軍隊訓練和戰鬥力提高。每次親征皆校閱軍隊,鼓舞士氣。
永樂十四年(1416年),命蔡福為總兵,率兵萬人赴山東沿海捕倭。
永樂十五年(1417年)二月,穀王橞恃建文四年為燕兵開金川門功,甚驕肆,奪民田,殺無罪之人,欲謀反,廢為庶人。命泰寧侯陳珪仍督北京營建事。命安遠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副之。
四月,北京西宮成。
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太子少師姚廣孝卒。
永樂十七年(1419年),朱棣60歲。視倭患不絕,進一步加強海防,遣遼東總兵劉江在望海渦之戰中全殲倭寇千餘人,致倭寇十餘年不敢犯。
永樂十八年(1420年),遣軍鎮壓山東唐賽兒起義。明朝的版圖,大概包括了西藏,還包括了今天的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地區,以及長城以南地區。但是朱棣死後,版圖迅速縮水,此不贅述。
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62歲。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極力肅整內政,鞏固邊防,政績頗著。
永樂二十年(1422年)正月,帝力排眾諫,決意親征塞北阿魯台,命皇太子監國。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朱棣64歲。五月,常山護衛指揮孟遇等欲毒殺永樂帝,然後廢太子,立趙王朱高燧。事發,孟賢等伏誅,由於太子解救,高燧得免死。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復命鄭和使西洋。四月,帝自北京出發,率先命集中山西、山東、河南、陝西、遼東五都司及另三衛兵會合於宣府之大軍北征。命皇太子監國,大學士楊榮、金幼孜扈從,楊士奇輔助太子。
七月十七日,第五次北上親征,駐於榆木川。成祖病危,召英國公張輔受遺命:“傳位皇太子”。次日(十八日)卒,年六十五歲。
八月十五日,皇太子即皇帝位。以明年為洪熙元年。進楊榮太常寺卿、金幼孜戶部侍郎仍兼大學士,楊士奇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黃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俱掌內製。
九月,上永樂帝諡號為“太宗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後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後”。
十月,立太子妃張氏為皇後,並冊貴妃郭氏、賢妃李氏、惠妃趙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冊皇太孫朱瞻基為皇太子、妃胡氏。封王及王世子等。
十二月,葬太宗文皇帝於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嘉靖時改成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