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並設置內閣,選資歷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後行政機構的空缺。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禦史巡行天下的製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訐。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置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製統治。


    太監的勢力在永樂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太監都參與到了政治中來,並成為了舉足輕重的人物。其代表人物就是鄭和,鄭和曾七下西洋,創下了中國航海史的新篇章。


    話說,明成祖算得上是一代梟雄,他用武力從侄兒手裏奪得了皇位,有一件事總使他很不踏實。當年皇宮大火撲滅之後,並沒有找到建文帝的屍體。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裏傳說很多,有的說建文帝並沒有死,趁宮裏起火混亂的時候,帶著幾個侍從太監從地道裏逃出城外去了,使明成祖不得不懷疑。他最擔心的就是建文帝在別的地方重新召集人馬,用朝廷的名義討伐他。於是他派心腹大臣,到各地去秘密查問建文帝的下落,並以求神仙的名義去找。這一找,就找了二、三十年。明成祖又想,建文帝會不會跑到海外去呢?於是派鄭和七下西洋,一來到國外宣揚國威;二來順便打聽建文帝的下落。此外,還有幾件事值得一說:


    第一,生死之謎。1402年,燕王朱棣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燕兵攻陷了京師(今江蘇南京),朱棣殺入皇城時,宮內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已經自焚而死。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髮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其實究竟哪一種說法正確,並不重要也無關緊要,因為第一歷史永遠無法重現,隻要說得有理,符合邏輯,更多人能夠接受就可以了。


    建文帝本人是自焚而死,還是由地道出逃,至今其下落仍是尚未破解的歷史之謎。建文帝的生死之說,版本頗多:


    (一)自焚說。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朱棣從金川門攻入京師(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太宗實錄》中記載,燕王進入金川門後,建文帝也想出來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嘆道:“我何麵目相見耶!”於是與皇後一起閉宮自焚。朱棣看到宮中火起,急忙命人前來搶救,可惜沒有來得及。從灰燼中找到建文帝燒焦的屍體,燕王朱棣不勝悲戚,撫屍痛哭,說他隻是前來幫助皇帝的,你又何必自尋死路呢?事後,朱棣備禮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輟朝三日。


    對於這一說法,導遊不贊成。原因有二:第一,《太宗實錄》肯定是朱棣的臣子所記,他們隻會標榜主子,而不會貶低主子,同時又要在真相麵前說得過去,所以讓建文帝死最能讓朱棣開脫篡奪皇位之罪。第二,禮葬建文帝。既然是禮葬,得給死者些稱號、名譽。在古代一是要追封諡號,二是要有一定的安葬規格和程序。當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中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為掩飾他殺兄害弟的罪名,遂決定禮葬李建成、李元吉,並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諡曰‘隱’,元吉為海陵王,諡曰‘剌。’”據說燕王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而死,曾作有祭文,並說按照皇帝規格下葬。但是建文帝的墳墓在什麽地方,卻沒有人知道。導遊認為,當時建文帝出逃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二)出逃說。建文帝下令縱火後,自己與少數隨從從地道中逃出,乘船潛往雲南,削去頭髮,改換僧裝,自號應文,浪跡天涯。朱棣聞訊後,一直懷疑建文帝仍活在世上,可能逃亡海外,將成後患,便命太監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下西洋尋找,同時藉以宣揚國威,交通各國,結果仍然未找到他的蹤跡。有人說,建文帝離宮後出家為僧,雲遊四方。有詩雲:“閱罷楞言磐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嶂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裏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此詩說的似乎就是建文帝。《明史紀事本末》記載說:建文四年夏六月乙醜,帝知金川門失守,長籲,東西走,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如出亡。”少監王鉞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qiè),曰:‘臨大難,當發。’謹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齊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鐵。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焚大內,皇後馬氏赴火死。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應文從鬼門出,餘從水關禦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帝曰:“數也!”程濟為帝祝髮。吳王教授楊應能願祝髮隨亡,監察禦史葉希賢毅然曰:“臣名賢,應賢無疑。”亦祝髮。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隨亡,帝曰:“多人不能無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勢必窮詰;有等妻子在任,心必縈係,宜各從便。”禦史曾鳳韶曰:“願即以死報陛下!”帝麾諸臣,大慟,引去若幹人。九人從帝至鬼門,而一舟艤(yi)岸,為神樂觀道士王升,見帝,叩頭稱萬歲,曰:“臣固知陛下之來也。疇昔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門,升導至觀,已薄暮矣。俄而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導遊認為,這一段記述比較細緻,如沒有事實依據,恐怕很難記得如此全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肖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肖堯並收藏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