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是遼西走廊的終點,也是關內最後的屏障。寧遠位於遼西走廊中部,地勢險峻,是遼西走廊上的唯一咽喉要地。
站在寧遠殘破的土牆上,遙望著遠方風煙中飄緲的遼東大地,張素元和顧忠信心中同樣都充滿了屈辱和憤怒。
“大哥,遼東戰局的變化不僅朝廷覺得匪夷所思,吉坦巴赤也同樣如此。離人的力量原本微不足道,他們開始也不過是想爭取些利益而已,但不斷出乎意料的勝利使他們的野心逐漸膨脹,吉坦巴赤遷都瀋陽就是明證,他的目光已經不再局限於遼東。遷都瀋陽,證明了吉坦巴赤的胸襟和氣魄不次於任何英雄豪傑,如果朝廷不思改悔,繼續長此以往, 那未來形勢如何發展將無可逆料。”
“大哥,守住寧遠不僅對山海關的防衛至關重要,它也是我們今後復遼的根本所在,這已是我們唯一的機會,如果抓不住,不做好寧遠的防衛,那至少遼東將再無朝廷插足之地。”張素元麵無表情地說道。
“形勢真的悲觀至此嗎?”顧忠信沉聲問道。
張素元沒有回答顧忠信的問話,依然自顧自地說道:“大哥,遼東如此慘敗,現在看來也未見得全無是處,如果從全局著眼,這甚至是件大好事。”
“素元,何以見得?”顧忠信驚疑地問道。
“大哥,如果用小火慢慢煮一隻青蛙,那青蛙必死無疑,但若用猛火,那水驟熱之時青蛙就會跳出去,從而逃過死劫。帝國就是青蛙,而吉坦巴赤就是生火的人。現今帝國遭逢如此慘敗,不論如何昏聵都不可能不察覺到危險,所以來自朝廷的掣肘必然會減少,我們的戰略也就相對容易施行。”
“大哥,如果吉坦巴赤懂得收斂,採取蠶食之策,讓實力隨著勝利的擴大而同步增長,那我們就不會有現在的機會。吉坦巴赤接連大勝,突然占據如此廣大的土地和眾多的人口,他一時卻無力消化,這才給我們留下了機會。吉坦巴赤也一定知道占據寧遠的重要性,但他目前卻有心無力,大哥,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一定要抓住。”張素元最後決然地說道。
“素元,寧遠守得住嗎?”沉默良久,顧忠信問道。
“大哥,現在已不是能不能守得住的問題,而是必須得守,因為寧遠若失,那我們就隻能坐看吉坦巴赤安安然然地整合遼東,如此此消彼長,不出數年,即便山海關依舊穩如磐石,可它拱衛帝京的作用必將大為削弱。若形勢一旦發展到吉坦巴赤平定千濟和蒙厥,那時山海關守與不守還有什麽意義?若等到吉坦巴赤將千濟和蒙厥完全整合到麾下,那時帝國將麵臨何種局麵?”
“大哥,扼守住寧遠,我們就能在戰略上占據主動,我們進可攻,退可守,可以始終威脅遼東,可以始終存在打破吉坦巴赤戰略規劃的機會和能力;但若寧遠不守,不出數年,幾乎就必然會出現一個足以與帝國真正分庭抗禮的強大帝國。”張素元最後總結道。
張素元一番話說完,顧忠信心中再無疑慮,他明白,以帝國的情勢而言,張素元話中的“幾乎”完全可以去掉。
回到京城,顧忠信向德宗和滿朝文武陳述了遼東防衛的戰略布置和其中的成破利害,並奏請德宗追加軍餉,以招募新軍,修築城防。關於濼東的人事問題,顧忠信請朝廷調回柳學臻,他說柳學臻膽氣早喪,為人又極偏執,不堪用在遼東這等關乎帝國存亡的重地。
顧忠信的陳請,德宗一一照準,其他朝臣也沒誰蹦出來反對。
事情進行的如此順利,顧忠信很高興,他知道這固然是由於皇帝給他這個老師麵子和他在西林黨中的威望的關係,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張素元說的危機感,因為如果朝廷中有很多人感受到了危機,那這種普遍性的危機感就會反過來壓製那些不出來攪局就渾身不得勁的人士。
調回柳學臻,朝廷雖然達成了共識,但派誰接替柳學臻卻又成了個難題。到了這種時候,幫派的作用就發揮得淋漓盡致,但這次的目的卻不是爭,而是推。有人推薦某大員,某大員意氣相投的朋友就會挺身而出,本著大義滅親的精神痛陳此公的種種不足,如此爭論數日, 滿朝已無一人可以信賴。
德宗皇帝本不大愛生氣,但看著滿大殿的廢物,他還是給氣個不輕,此情此景,顧忠信再也忍耐不住。
“陛下,天下既無可信之人,那莫不如將遼東交給不可信之臣下,臣願提督遼東,請陛下恩準。”顧忠信憤然說道。
顧忠信並不願此時就親自提督遼東,他的顧慮當然和滿朝袞袞諸公不同。 遼東有張素元足矣!他去與不去都關係不大,而他在與不在京城則關係甚巨,至少他可以把來自朝廷掣肘的影響降到最低,但如果去了遼東,他就起不到這樣的作用,但目前的形勢已由不得他不去,很明顯,別人都在等他這句話。
果然,顧忠信一出,大殿上壓抑的氣氛立時一掃而空,德宗皇帝當然也笑顏重開。德宗當即傳下詔旨,命顧忠信以原官總督山海關及薊鎮、遼東、天津、登州、萊州諸處軍務,可以便宜行事,不受朝廷節製,並批給他八十萬兩內帑。
抵達山海關後,在張素元的陪同下,顧忠信詳細勘查了山海關的兵員、糧草、器械等一應情況,後又接連數日與諸將探討對策。一切都心中有數之後,顧忠信這才與張素元單獨詳談。
站在寧遠殘破的土牆上,遙望著遠方風煙中飄緲的遼東大地,張素元和顧忠信心中同樣都充滿了屈辱和憤怒。
“大哥,遼東戰局的變化不僅朝廷覺得匪夷所思,吉坦巴赤也同樣如此。離人的力量原本微不足道,他們開始也不過是想爭取些利益而已,但不斷出乎意料的勝利使他們的野心逐漸膨脹,吉坦巴赤遷都瀋陽就是明證,他的目光已經不再局限於遼東。遷都瀋陽,證明了吉坦巴赤的胸襟和氣魄不次於任何英雄豪傑,如果朝廷不思改悔,繼續長此以往, 那未來形勢如何發展將無可逆料。”
“大哥,守住寧遠不僅對山海關的防衛至關重要,它也是我們今後復遼的根本所在,這已是我們唯一的機會,如果抓不住,不做好寧遠的防衛,那至少遼東將再無朝廷插足之地。”張素元麵無表情地說道。
“形勢真的悲觀至此嗎?”顧忠信沉聲問道。
張素元沒有回答顧忠信的問話,依然自顧自地說道:“大哥,遼東如此慘敗,現在看來也未見得全無是處,如果從全局著眼,這甚至是件大好事。”
“素元,何以見得?”顧忠信驚疑地問道。
“大哥,如果用小火慢慢煮一隻青蛙,那青蛙必死無疑,但若用猛火,那水驟熱之時青蛙就會跳出去,從而逃過死劫。帝國就是青蛙,而吉坦巴赤就是生火的人。現今帝國遭逢如此慘敗,不論如何昏聵都不可能不察覺到危險,所以來自朝廷的掣肘必然會減少,我們的戰略也就相對容易施行。”
“大哥,如果吉坦巴赤懂得收斂,採取蠶食之策,讓實力隨著勝利的擴大而同步增長,那我們就不會有現在的機會。吉坦巴赤接連大勝,突然占據如此廣大的土地和眾多的人口,他一時卻無力消化,這才給我們留下了機會。吉坦巴赤也一定知道占據寧遠的重要性,但他目前卻有心無力,大哥,這是我們唯一的機會,一定要抓住。”張素元最後決然地說道。
“素元,寧遠守得住嗎?”沉默良久,顧忠信問道。
“大哥,現在已不是能不能守得住的問題,而是必須得守,因為寧遠若失,那我們就隻能坐看吉坦巴赤安安然然地整合遼東,如此此消彼長,不出數年,即便山海關依舊穩如磐石,可它拱衛帝京的作用必將大為削弱。若形勢一旦發展到吉坦巴赤平定千濟和蒙厥,那時山海關守與不守還有什麽意義?若等到吉坦巴赤將千濟和蒙厥完全整合到麾下,那時帝國將麵臨何種局麵?”
“大哥,扼守住寧遠,我們就能在戰略上占據主動,我們進可攻,退可守,可以始終威脅遼東,可以始終存在打破吉坦巴赤戰略規劃的機會和能力;但若寧遠不守,不出數年,幾乎就必然會出現一個足以與帝國真正分庭抗禮的強大帝國。”張素元最後總結道。
張素元一番話說完,顧忠信心中再無疑慮,他明白,以帝國的情勢而言,張素元話中的“幾乎”完全可以去掉。
回到京城,顧忠信向德宗和滿朝文武陳述了遼東防衛的戰略布置和其中的成破利害,並奏請德宗追加軍餉,以招募新軍,修築城防。關於濼東的人事問題,顧忠信請朝廷調回柳學臻,他說柳學臻膽氣早喪,為人又極偏執,不堪用在遼東這等關乎帝國存亡的重地。
顧忠信的陳請,德宗一一照準,其他朝臣也沒誰蹦出來反對。
事情進行的如此順利,顧忠信很高興,他知道這固然是由於皇帝給他這個老師麵子和他在西林黨中的威望的關係,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張素元說的危機感,因為如果朝廷中有很多人感受到了危機,那這種普遍性的危機感就會反過來壓製那些不出來攪局就渾身不得勁的人士。
調回柳學臻,朝廷雖然達成了共識,但派誰接替柳學臻卻又成了個難題。到了這種時候,幫派的作用就發揮得淋漓盡致,但這次的目的卻不是爭,而是推。有人推薦某大員,某大員意氣相投的朋友就會挺身而出,本著大義滅親的精神痛陳此公的種種不足,如此爭論數日, 滿朝已無一人可以信賴。
德宗皇帝本不大愛生氣,但看著滿大殿的廢物,他還是給氣個不輕,此情此景,顧忠信再也忍耐不住。
“陛下,天下既無可信之人,那莫不如將遼東交給不可信之臣下,臣願提督遼東,請陛下恩準。”顧忠信憤然說道。
顧忠信並不願此時就親自提督遼東,他的顧慮當然和滿朝袞袞諸公不同。 遼東有張素元足矣!他去與不去都關係不大,而他在與不在京城則關係甚巨,至少他可以把來自朝廷掣肘的影響降到最低,但如果去了遼東,他就起不到這樣的作用,但目前的形勢已由不得他不去,很明顯,別人都在等他這句話。
果然,顧忠信一出,大殿上壓抑的氣氛立時一掃而空,德宗皇帝當然也笑顏重開。德宗當即傳下詔旨,命顧忠信以原官總督山海關及薊鎮、遼東、天津、登州、萊州諸處軍務,可以便宜行事,不受朝廷節製,並批給他八十萬兩內帑。
抵達山海關後,在張素元的陪同下,顧忠信詳細勘查了山海關的兵員、糧草、器械等一應情況,後又接連數日與諸將探討對策。一切都心中有數之後,顧忠信這才與張素元單獨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