諭旨在最後特別強調:“仍諭大小臣工,其奉公守法,各修職業,以圖自效,不必追言往事。”(《明神宗實錄》)


    抽象地否定掉,就算了。


    但是任何歷史的大翻盤,其猛烈、徹底和無理性的程度,都不是按動機括的那個人所能掌握得了的。水出閘門,咆哮如雷,良莠無一得免。


    四天之後,四川道禦史孫繼先上疏,繼續“追言往事”,請求將先前因彈劾張居正而得罪的吳中行、趙用賢、艾穆、鄒元標、餘懋學、傅應禎、王用汲等一幹人召回復職,劉台等已被冤死的,給予恩恤。言官陳與郊、向日紅等亦上疏跟進。


    先批判,後平反,這是政局反覆的一個規律。


    萬曆皇帝這時候感到有點棘手。魔瓶是自己打開的,讓魔鬼出來玩玩再回到瓶子裏去——既弄壞張居正的名聲,又不牽涉其他——看來已經無望。


    所有被罷了官的這些人,都是你萬曆爺親自裁決並下的詔,那時候你沒長腦袋嗎?


    他隻好先打幾下自己的臉。


    對平反,他同意了,下詔說:“朕一時誤聽奸惡小人之言,以致降罰失中。凡是這奏本上列名的因建言得罪的,俱起用。其餘有類似的,吏部都查明報來。”


    他要爭取主動了。


    平反的事情倒好說,關鍵是目前還在台上的張派餘孽。輿論已造足,冤案已昭雪,跟著來的就是人事大清理。你皇帝不想這麽做,言官們也不能放過。隻想搬倒一個幽靈張居正,其餘的照常,那怎麽可能?


    打倒張居正!據當時的過來人說,這個舉動,被大小官員視為一個“奇貨”,誰都想來插一手。


    臘月裏,萬曆住的幹清宮飄起了另一場“雪”,彈劾奏章紛紛揚揚地飛來。


    這一階段,有了新特色,是官員們互相彈劾。


    ——你為什麽不懺悔?


    ——你才為什麽不懺悔?


    先有山西道禦史魏允貞,彈劾張居正時代前後幾任吏部尚書張瀚、王國光、梁夢龍,說他們是靠拍張的馬屁過日子,吏部選官全是張的授意。會推之前名單就已擬好,九卿、科道的會商那全是扯淡,走過場。


    再有禦史張應詔,彈劾刑部尚書殷正茂、兵部尚書兼兩廣總督陳瑞曾賄賂過張、馮。這兩人的名聲本來就不是很好,萬曆當即勒令致仕。


    又有禦史黃鍾揭發湖廣巡撫陳省曾重金賄賂張居正,還派遣兵卒數百名守衛江陵張家,每年費銀數千兩。萬曆馬上將陳省削職為民。


    張居正的這一係人馬,歷經了幾個月的風雨飄搖,終於被逐一打落。此外幾任兵部尚書張學顏、吳兌,禮部尚書徐學謨、工部尚書曾省吾、刑部尚書潘季馴、吏部侍郎王篆、薊永總督戚繼光、陝西總督高文等,皆或貶或免。


    王篆、陳瑞人品不好,被拿掉不足惜。但戚繼光、吳兌、潘季馴都是極有才幹的人,是天賜大明的一代人傑,竟然因政局轉向而跟著垮台,不能不令人扼腕。


    人事,往往也就是政策的走向。


    萬曆新政,隨著這批人的離去,無形中已告瓦解。


    這就是“人亡政息”。


    張居正不是不知道這是皇權專製下的鐵律,他在生前是決心有所突破的,哪怕是局部也好。在生命的最後一年中,將丈田結束,在全國強力推廣一條鞭法,就是企圖形成“不亡”的製度。以朝廷、官府、百姓皆稱便的輿論,以國庫豐盈的既成事實,來保障考成法與新賦稅製度的延續。除此而外,更有何法?


    可是,他在安排“接班人”的問題上,犯了跟諸葛先生同樣的錯誤。在十年柄政中,自視過高,擇人太苛,沒有設法物色一兩位能力超群、誌同道合的後備人選插入內閣,直到最後一刻都還要事必躬親。


    他一走,自然“蜀中無大將”。新的內閣,甚至遠不如諸葛亮留下的班底——連對前任忠心耿耿都做不到。


    至於皇帝,就更是完全辜負了張最初的期望,連基本的責任心都沒有,敗自己的家,猶如劫別人的財。


    君臣兩個積十年之功,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政治經濟體製,就為了發泄昔日被壓抑的積憤,就為了享受“我也可以使你狼狽”的虛榮,竟任其崩潰。


    在萬曆的縱容下,對張居正的攻擊還在升級。南京刑科給事中阮子孝彈劾張居正的三個兒子及王篆的兩個兒子“濫登科第”,說他們的學位是作弊得來的。萬曆即令將這五個小子全部革職。


    首輔張四維此時,卻沒按這個意思擬票,因為他自己也不幹淨,他的兒子在科舉中也有過貓膩。他怕產生連鎖反應,所以提出折衷意見,說張居正的兒子連中高第,肯定是有問題,但達到錄取程度應該沒什麽問題,也即是說做官的資格還是有的。因此建議不要革職,在翰林院工作的那兩個,隻需換換單位就行了。王篆的兒子水平如何,誰也不知道,可以複試。


    萬曆不接受這建議,堅持要革職。他說,馮、張的罪過是一樣的,既然馮保的弟侄都革了職,那麽張居正的兒子也不能例外。


    按照中國的“牆倒眾人推”鐵律,到現在,倒張已經形成狂潮。不管是否有利益關係,大家都一齊上。政局顯出一種狂歡的色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出了個張居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秋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秋子並收藏明朝出了個張居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