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身邊有兩個小太監是馮保的養子,孫海等就用語言激怒萬曆,唆使萬曆將兩個小太監打成重傷。然後騎馬到馮保的住所外,隔著門大呼馮保之名,一頓亂罵。
馮保被驚醒,大為驚恐,忙囑咐僕從用大石將門頂住。
次日,馮保立刻將此事報告給李太後。
李太後就指望這麽一個出息兒子呢,聞言大怒,脫去盛裝,換上了青布袍,頭上的裝飾也不戴,在宮中散布說:要召集閣部大臣,告謁太廟,廢掉萬曆,另立萬曆的弟弟潞王為帝。
萬曆知道後,嚇得魂飛魄散,連忙趕去向母親請罪。李太後在盛怒之中也沒有好話,大聲訓斥道:“你以為天下大器就你一個人可以承當?”
太後遂命馮保拿來《漢書》,找出《霍光傳》讓萬曆自己念。當念到“光即與群臣俱見,白太後,具陳昌邑王不可承宗廟狀”一句,萬曆不寒而慄,淚水奪眶而出。
李太後問道:“看明白了嗎?皇帝的廢立,古即有先例。來人,去召潞王來!”
萬曆知道這回鬧大了,隻好跪在地上痛哭流涕,求饒的話說了一籮筐。
太後消氣了後,萬曆趕緊把孫海、客用逐斥出宮,貶為南京孝陵衛“淨軍”。所謂淨軍,是太監裏最低的一個等級,也叫值殿太監,是專門負責清掃衛生與種菜的。
萬曆從此恨透了馮保。這一刁狀,告得太毒,險些鬧掉了老子的皇位!但表麵上,仍給馮保寫了個宣諭帖子,也就是悔過書。不過這悔過書裏,言辭卻略帶譏諷,埋怨馮保不應越級告狀。
第二天,萬曆還遷怒於張居正,他問:“昨天朕有親筆帖子,你看了麽?孫海、客用亂國壞法,發去南京種菜了。先生等既為輔臣,就該諫朕,教朕為堯舜之君,先生也為堯舜之臣。”
這是在埋怨張居正事先沒提醒他,不要鬧得太過。
伺候這樣的混蛋君主,也真是不易。這哪裏能成堯舜,不成紂桀老百姓就要燒高香了。張居正耐著性子看完萬曆的禦筆悔過書,寫了一道《請汰近習疏》,解釋了他之所以事先沒管的緣由。
張居正說:此前他曾經問過負責宮中與內閣聯繫的文書官,是否有皇上夜遊事,文書官答:“並無此事。”因此以為是謠言,也就沒有深究。而後,他筆鋒一轉,說到了實際問題。
他說,現在聖母及時教誨,是好事。希望皇上把司禮監孫德秀、溫泰、兵杖局掌印太監周海等,也一併開掉,他們的罪也不在孫海等之下。
張居正在奏疏裏開的這個名單,自然是馮保授意的,否則外廷的人哪裏知道宮中的貓膩。
萬曆心裏苦啊:娘的,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他不敢堅持,隻好將所有馮保看不慣的,通通打發走了事。
事後,太後又令張居正替萬曆寫“罪己詔”,向內閣認錯。張居正代寫的罪己詔用詞太過貶抑。《明史》載,萬曆那年已經十八歲,看過擬好的詔書後,“內慚,然迫於太後,不得不下詔”。
無論當時,還是現在,史家們都認為,張居正寫的這兩篇東西,對他和萬曆之間的關係影響甚大。
《明史》與其他史書上都說,就因為此事,萬曆心裏頗懷恨馮保與張居正。
此說應該不謬。
這確乎是一個轉折點。
在此之前的任何文字記載上,基本沒有兩人之間有裂隙的跡象。在此之後,君臣兩個在觀念與處理問題的主張上,常有牴牾。
此後有一次,講讀完畢時,萬曆興致不錯,揮毫為閣臣題字。忽然,他用筆飽蘸墨汁朝馮保甩去,把馮保大紅的衣服甩滿了墨跡。馮保驚呆了,在一側的張居正也臉色大變。萬曆沒事一樣,寫完了字後,揚長而去。
他以這種方式,表示了內心的憤恨。
萬曆在內心世界裏,與張居正、馮保已漸行漸遠。
於慎行認為,“江陵之所以敗,惟在操弄主之權”(《穀山筆麈》)。對萬曆束縛太過,導致萬曆“心已默忌”,所以後來一遇機會,就爆發了出來。
這種管製與反管製,從本質上說,還是相權與皇權的衝突。萬曆的皇權弱小,張居正的相權強大,以至於在某種意義上由他代行了皇權,這是特定背景造成的。一旦皇帝要求收回皇權,衝突就會開始——哪怕張居正一貫做得完美無缺。
張居正此時的境況確實相當尷尬,他既認為“致君堯舜上”的理想必須堅持,同時也察覺到了萬曆與他之間在政權理念上的巨大差異。最令人沮喪的是,讓萬曆成為堯舜之君基本沒有可能了,是否還有必要繼續充當監護人?
是堅持,還是退縮?他在猶疑不定。一方麵他曾對友人表示,不惜“破家沉族以徇公家之務”,即使百官不配合,他也“獨有力竭而死已矣”;另一方麵,在萬曆成人之後,他又深感“高位不可以久竊”,不能讓人議論自己是個戀權的人。
萬曆八年三月的時候,萬曆皇帝到天壽山舉行“謁陵禮”,這是小皇帝成人儀式中的最後一項。此禮行畢,就標誌著萬曆可以親政了。
隨駕謁陵時,張居正偶感風寒,回來後在家中調理。幾天後,他上了一道《歸政乞休疏》,正式提出要退休了。他回顧了自隆慶六年受顧命以來的經歷,表示了如釋重負的心情,請萬曆“賜臣骸骨生還故鄉,庶臣節得以終全。”
馮保被驚醒,大為驚恐,忙囑咐僕從用大石將門頂住。
次日,馮保立刻將此事報告給李太後。
李太後就指望這麽一個出息兒子呢,聞言大怒,脫去盛裝,換上了青布袍,頭上的裝飾也不戴,在宮中散布說:要召集閣部大臣,告謁太廟,廢掉萬曆,另立萬曆的弟弟潞王為帝。
萬曆知道後,嚇得魂飛魄散,連忙趕去向母親請罪。李太後在盛怒之中也沒有好話,大聲訓斥道:“你以為天下大器就你一個人可以承當?”
太後遂命馮保拿來《漢書》,找出《霍光傳》讓萬曆自己念。當念到“光即與群臣俱見,白太後,具陳昌邑王不可承宗廟狀”一句,萬曆不寒而慄,淚水奪眶而出。
李太後問道:“看明白了嗎?皇帝的廢立,古即有先例。來人,去召潞王來!”
萬曆知道這回鬧大了,隻好跪在地上痛哭流涕,求饒的話說了一籮筐。
太後消氣了後,萬曆趕緊把孫海、客用逐斥出宮,貶為南京孝陵衛“淨軍”。所謂淨軍,是太監裏最低的一個等級,也叫值殿太監,是專門負責清掃衛生與種菜的。
萬曆從此恨透了馮保。這一刁狀,告得太毒,險些鬧掉了老子的皇位!但表麵上,仍給馮保寫了個宣諭帖子,也就是悔過書。不過這悔過書裏,言辭卻略帶譏諷,埋怨馮保不應越級告狀。
第二天,萬曆還遷怒於張居正,他問:“昨天朕有親筆帖子,你看了麽?孫海、客用亂國壞法,發去南京種菜了。先生等既為輔臣,就該諫朕,教朕為堯舜之君,先生也為堯舜之臣。”
這是在埋怨張居正事先沒提醒他,不要鬧得太過。
伺候這樣的混蛋君主,也真是不易。這哪裏能成堯舜,不成紂桀老百姓就要燒高香了。張居正耐著性子看完萬曆的禦筆悔過書,寫了一道《請汰近習疏》,解釋了他之所以事先沒管的緣由。
張居正說:此前他曾經問過負責宮中與內閣聯繫的文書官,是否有皇上夜遊事,文書官答:“並無此事。”因此以為是謠言,也就沒有深究。而後,他筆鋒一轉,說到了實際問題。
他說,現在聖母及時教誨,是好事。希望皇上把司禮監孫德秀、溫泰、兵杖局掌印太監周海等,也一併開掉,他們的罪也不在孫海等之下。
張居正在奏疏裏開的這個名單,自然是馮保授意的,否則外廷的人哪裏知道宮中的貓膩。
萬曆心裏苦啊:娘的,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他不敢堅持,隻好將所有馮保看不慣的,通通打發走了事。
事後,太後又令張居正替萬曆寫“罪己詔”,向內閣認錯。張居正代寫的罪己詔用詞太過貶抑。《明史》載,萬曆那年已經十八歲,看過擬好的詔書後,“內慚,然迫於太後,不得不下詔”。
無論當時,還是現在,史家們都認為,張居正寫的這兩篇東西,對他和萬曆之間的關係影響甚大。
《明史》與其他史書上都說,就因為此事,萬曆心裏頗懷恨馮保與張居正。
此說應該不謬。
這確乎是一個轉折點。
在此之前的任何文字記載上,基本沒有兩人之間有裂隙的跡象。在此之後,君臣兩個在觀念與處理問題的主張上,常有牴牾。
此後有一次,講讀完畢時,萬曆興致不錯,揮毫為閣臣題字。忽然,他用筆飽蘸墨汁朝馮保甩去,把馮保大紅的衣服甩滿了墨跡。馮保驚呆了,在一側的張居正也臉色大變。萬曆沒事一樣,寫完了字後,揚長而去。
他以這種方式,表示了內心的憤恨。
萬曆在內心世界裏,與張居正、馮保已漸行漸遠。
於慎行認為,“江陵之所以敗,惟在操弄主之權”(《穀山筆麈》)。對萬曆束縛太過,導致萬曆“心已默忌”,所以後來一遇機會,就爆發了出來。
這種管製與反管製,從本質上說,還是相權與皇權的衝突。萬曆的皇權弱小,張居正的相權強大,以至於在某種意義上由他代行了皇權,這是特定背景造成的。一旦皇帝要求收回皇權,衝突就會開始——哪怕張居正一貫做得完美無缺。
張居正此時的境況確實相當尷尬,他既認為“致君堯舜上”的理想必須堅持,同時也察覺到了萬曆與他之間在政權理念上的巨大差異。最令人沮喪的是,讓萬曆成為堯舜之君基本沒有可能了,是否還有必要繼續充當監護人?
是堅持,還是退縮?他在猶疑不定。一方麵他曾對友人表示,不惜“破家沉族以徇公家之務”,即使百官不配合,他也“獨有力竭而死已矣”;另一方麵,在萬曆成人之後,他又深感“高位不可以久竊”,不能讓人議論自己是個戀權的人。
萬曆八年三月的時候,萬曆皇帝到天壽山舉行“謁陵禮”,這是小皇帝成人儀式中的最後一項。此禮行畢,就標誌著萬曆可以親政了。
隨駕謁陵時,張居正偶感風寒,回來後在家中調理。幾天後,他上了一道《歸政乞休疏》,正式提出要退休了。他回顧了自隆慶六年受顧命以來的經歷,表示了如釋重負的心情,請萬曆“賜臣骸骨生還故鄉,庶臣節得以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