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決心要實事求是,正己肅下,自己帶個好頭。法律要求嚴懲的,雖是權貴,也不寬恕。凡是有才幹可重用的人,雖是被人疏遠無人理睬的,也不能遺漏(法所宜加,貴近不宥;才有可用,孤遠不遺)。
說起來,張居正目前已位極人臣,若像嚴嵩那樣以固寵為要,也可保一生榮華。但他不屑為之。人之為人,就在於有慨然丈夫之誌。滔滔東逝水,已淹沒了多少鼠輩,人豈可朝下走、貪小利、等同螻蟻而耗完一生?
眼見得國家已經如病貓,何日得重見雄風?大丈夫怎能安坐?大明確實已到了一個關口。滿天下隻懂得如何做官,卻不留意如何幹事。國家養了官,卻日日在擾民害民。這不是跟朱老皇帝淮右起義的初衷開起了大玩笑麽?打碎了一個,又來一個,那麽,當初浴血,又是何必?
國家養官,用的是來自老百姓上繳的稅糧。養一個這樣龐大的隊伍,國家與百姓本來就不堪重負,而這個官僚群體要是再不幹事,那作的孽可就大了!
大明時代的中晚期,不幸就是這個樣子。龐大的官僚機器所謂的行政工作,可以說就是無數的“公文旅行”。比方說,某官上奏一件事情應該抓緊辦,皇帝照準,“批紅”讓有關部院去辦,部院便下文叫各省撫按去調查並辦理。公文到了下麵,如果事情難辦,或有人請託,或部門利益有糾紛,這公文就可以無限期地被扣押住,不辦也不回復,一拖幾十年的也有。
張居正說:“各衙門批覆需要辦理的奏章,天天都有。然而公文雖勤,而實效極少。”以言官的工作而論,“言官議建一法,朝廷曰可,置郵(通過驛站)而傳之四方,則言官之責已矣,不必其法之果便否也”。言官提議的新辦法以文件形式發下去,是否好用,就無人過問了。就算是皇帝下旨催問效果,答覆也僅僅是“正在採取有力措施”——讓你皇上的文件也成一紙空文。
因此,在明朝,“一令之出,隨則廢弛”的事一點也不奇怪。
國家,就這樣成了一架奇怪的機器。六部忙忙碌碌,公文雪片般往來,卻沒做一件實事。光見機器轉動,不見產品出來。國家費盡心機徵稅,百姓如牛負重納稅,就供著這幾萬官員“過家家玩”。
這是一個紙糊的國家。無怪一個僅有10萬騎兵的蒙古部落,就能把擁有270萬常備軍的大帝國打得鼻青臉腫。是船不堅炮不利嗎?是大明的科技落後嗎?是將士的勇氣不如人嗎?
隻要想想,二萬多文官、十萬多武官、五萬多吏員一天到晚忙的就是迎來送往、吃吃喝喝,有空了往公文上寫寫“正在採取措施”——我們還指望能夠戰勝誰?
嘉靖年間,這種惰政愈演愈烈。有的衙門有了官缺也隱瞞不報,等有了合適的親戚朋友再來頂上。有的官員到京接受考核,不先到吏部報導,而是去鑽營門路,趟好了路子再說。有的官員對任命不滿意,就稱病不領文書,直至任命作廢,再去活動好的職務。
張居正對此忍無可忍,於萬曆元年,推出了著名的“考成法”。考成,就是考核成績,做了還是沒做,必須查得一清二楚。
考成法規定,六部和都察院必須將所有往來公文登記造冊,每月底註銷一次(檢查是否辦完)。除了例行公事、不必考察的之外(比方賀歲奏章等),其他凡是需要查詢、互商、回報、督促檢查的公文,都要另外造登記冊一式二份,一份送六科備查,一份送內閣備案。六科根據這個登記冊逐一檢查,到下個月底陸續完銷(落實辦結)。這樣,就能確保絕大部分事情不會拖過兩個月再辦完。然後,每半年再匯總核查一次,如有拖延沒辦完的,要開列清單報給內閣,並下文件到部追查,部裏要講明原因。第二年的每個季度,六科都要再對上一年沒辦完的事清查一遍,直到查明完銷為止。
各省如果有拖延辦事的官員,由部院舉報;部院註銷不實的,由六科舉報;六科有隱瞞的,由內閣舉報。所有的公務,隻要逾期未完,負有責任的官員名單都將上報給內閣,由內閣擬旨查問。無正當理由而不辦的,要給以懲罰。
這就是“聲必中實,事可責成”——說辦就必須來實的,事情才能辦得成。
形成如此一個層層監督的網絡,內閣對下麵的辦事效率和進展情況,就心中有數了。六科也有了正經事幹,沒功夫去胡說八道了。
這個辦法,看起來沒什麽神奇,不過是把一個雞蛋豎了起來。
但是,堂堂大明朝200年,誰也沒想起這個雞蛋其實是可以豎起來的。
即使是聰明蓋世的朱老皇帝,也隻是製定了一套要求公文備案的製度,也沒想起來要製定相應的落實製度。
朱老皇帝白當了一回農民,他居然會不明白,驢子不抽它是不走的!
考成法出來後,兵部率先執行,其他的部院紛紛跟上,效果奇佳。萬曆三年正月,鳳陽、廣東、浙江三地的巡撫因上年未辦結事而被罰俸三個月,全國官員震動。萬曆四年,地方撫按中有63人未完成134事,為此,郭思極等人因未完成11事以上而被奪俸。萬曆五年十一月,戶部員外郎賈實等48人因瀆職而被勒令致仕。萬曆六年,共查上年應辦的137件事,有76人被查出逾期。
說起來,張居正目前已位極人臣,若像嚴嵩那樣以固寵為要,也可保一生榮華。但他不屑為之。人之為人,就在於有慨然丈夫之誌。滔滔東逝水,已淹沒了多少鼠輩,人豈可朝下走、貪小利、等同螻蟻而耗完一生?
眼見得國家已經如病貓,何日得重見雄風?大丈夫怎能安坐?大明確實已到了一個關口。滿天下隻懂得如何做官,卻不留意如何幹事。國家養了官,卻日日在擾民害民。這不是跟朱老皇帝淮右起義的初衷開起了大玩笑麽?打碎了一個,又來一個,那麽,當初浴血,又是何必?
國家養官,用的是來自老百姓上繳的稅糧。養一個這樣龐大的隊伍,國家與百姓本來就不堪重負,而這個官僚群體要是再不幹事,那作的孽可就大了!
大明時代的中晚期,不幸就是這個樣子。龐大的官僚機器所謂的行政工作,可以說就是無數的“公文旅行”。比方說,某官上奏一件事情應該抓緊辦,皇帝照準,“批紅”讓有關部院去辦,部院便下文叫各省撫按去調查並辦理。公文到了下麵,如果事情難辦,或有人請託,或部門利益有糾紛,這公文就可以無限期地被扣押住,不辦也不回復,一拖幾十年的也有。
張居正說:“各衙門批覆需要辦理的奏章,天天都有。然而公文雖勤,而實效極少。”以言官的工作而論,“言官議建一法,朝廷曰可,置郵(通過驛站)而傳之四方,則言官之責已矣,不必其法之果便否也”。言官提議的新辦法以文件形式發下去,是否好用,就無人過問了。就算是皇帝下旨催問效果,答覆也僅僅是“正在採取有力措施”——讓你皇上的文件也成一紙空文。
因此,在明朝,“一令之出,隨則廢弛”的事一點也不奇怪。
國家,就這樣成了一架奇怪的機器。六部忙忙碌碌,公文雪片般往來,卻沒做一件實事。光見機器轉動,不見產品出來。國家費盡心機徵稅,百姓如牛負重納稅,就供著這幾萬官員“過家家玩”。
這是一個紙糊的國家。無怪一個僅有10萬騎兵的蒙古部落,就能把擁有270萬常備軍的大帝國打得鼻青臉腫。是船不堅炮不利嗎?是大明的科技落後嗎?是將士的勇氣不如人嗎?
隻要想想,二萬多文官、十萬多武官、五萬多吏員一天到晚忙的就是迎來送往、吃吃喝喝,有空了往公文上寫寫“正在採取措施”——我們還指望能夠戰勝誰?
嘉靖年間,這種惰政愈演愈烈。有的衙門有了官缺也隱瞞不報,等有了合適的親戚朋友再來頂上。有的官員到京接受考核,不先到吏部報導,而是去鑽營門路,趟好了路子再說。有的官員對任命不滿意,就稱病不領文書,直至任命作廢,再去活動好的職務。
張居正對此忍無可忍,於萬曆元年,推出了著名的“考成法”。考成,就是考核成績,做了還是沒做,必須查得一清二楚。
考成法規定,六部和都察院必須將所有往來公文登記造冊,每月底註銷一次(檢查是否辦完)。除了例行公事、不必考察的之外(比方賀歲奏章等),其他凡是需要查詢、互商、回報、督促檢查的公文,都要另外造登記冊一式二份,一份送六科備查,一份送內閣備案。六科根據這個登記冊逐一檢查,到下個月底陸續完銷(落實辦結)。這樣,就能確保絕大部分事情不會拖過兩個月再辦完。然後,每半年再匯總核查一次,如有拖延沒辦完的,要開列清單報給內閣,並下文件到部追查,部裏要講明原因。第二年的每個季度,六科都要再對上一年沒辦完的事清查一遍,直到查明完銷為止。
各省如果有拖延辦事的官員,由部院舉報;部院註銷不實的,由六科舉報;六科有隱瞞的,由內閣舉報。所有的公務,隻要逾期未完,負有責任的官員名單都將上報給內閣,由內閣擬旨查問。無正當理由而不辦的,要給以懲罰。
這就是“聲必中實,事可責成”——說辦就必須來實的,事情才能辦得成。
形成如此一個層層監督的網絡,內閣對下麵的辦事效率和進展情況,就心中有數了。六科也有了正經事幹,沒功夫去胡說八道了。
這個辦法,看起來沒什麽神奇,不過是把一個雞蛋豎了起來。
但是,堂堂大明朝200年,誰也沒想起這個雞蛋其實是可以豎起來的。
即使是聰明蓋世的朱老皇帝,也隻是製定了一套要求公文備案的製度,也沒想起來要製定相應的落實製度。
朱老皇帝白當了一回農民,他居然會不明白,驢子不抽它是不走的!
考成法出來後,兵部率先執行,其他的部院紛紛跟上,效果奇佳。萬曆三年正月,鳳陽、廣東、浙江三地的巡撫因上年未辦結事而被罰俸三個月,全國官員震動。萬曆四年,地方撫按中有63人未完成134事,為此,郭思極等人因未完成11事以上而被奪俸。萬曆五年十一月,戶部員外郎賈實等48人因瀆職而被勒令致仕。萬曆六年,共查上年應辦的137件事,有76人被查出逾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