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洪武和永樂年間的軍隊,還叫個軍隊。而當下軍隊的裝備和士氣,隻能說是烏合之眾了。因為軍費不足,士兵們軍衣襤縷,形同乞丐。所謂鎧甲,就是在衣服上縫點兒小鐵片,跟唱戲差不多。甚至還有以紙麻塞在衣服裏充數的,稱之為“紙甲”。真真聞所未聞!


    所以,以如此之軍力,去擋俺答的十萬雄兵,不是以卵擊石?


    人們習慣了。自成化年後,凡是能殺得三五個敵人的軍隊,那就是鐵軍了。武宗在正德十二年微服出塞遊玩,與北元的軍隊遭遇,損失官兵幾百名,殺死對方16名,竟宣布是獲得大捷。弘治十五年,殺了達延汗80餘人,竟然保舉了1563個有功官員。即便在最近,由總兵趙岢打勝的一仗,也不過斬首對方6人!


    麵對這樣的軍隊,任是什麽樣的“憤青”,也是沒脾氣了。因此,在處理“三娘子危機”的過程中,高拱和張居正的一係列策略,都是相當之高明的。


    在目前,如何才能“不教胡馬度陰山”?


    硬打是不可能了,隻能智取。張居正堅持“封貢”和“開市”的主張,你總要讓人家有飯鍋用嘛!他寫信叮囑王崇古和方逢時,在此問題上決不能退縮:“事機所在,間不容髮,尊見既定,斷而行之!”(《與王鑑川計送歸那吉事》)


    朝中以內閣與邊臣為一方,兵部與言官為一方,形成尖銳對立。反對派無非是認為,議和乃示弱,馬市易啟邊釁。甚至有言官誣告方逢時等通敵,罪不容誅。言之鑿鑿,就像親眼所見一樣(言官的話,要到爪哇國去聽)。


    高拱、張居正抓住根本不動搖,命中書官翻出成祖時的老檔案,上麵載有成祖封北元歸順者“忠義王”、“忠順王”的先例,堵住了反對派的嘴。


    最後由隆慶親自“上裁”。他說,“此事重大,邊臣最明白底細,現在邊臣說幹得,你們幾位愛卿也說有道理,那就幹吧,多費點錢糧也罷。”


    一錘定音!


    隆慶四年十二月,明廷封俺答為“順義王”,其子弟也各給封賞。同時宣布開市。


    明廷對開市也做了一些限製,以防發生負作用。為了防止韃靼把鍋買回去後翻造兵器,特令邊貿隻能出口“廣鐵”鑄的鍋,據說廣東的鐵鍋硬度不行(低檔產品),造不了兵器。火藥硝磺等嚴禁流出。至於棉花、衣服等蒙古人民急需之物,全部放開。


    十二月二十二日,趙全等“諸逆”從邊境押到。隆慶親自主持受俘儀式。此項儀式之莊重,在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中有極為傳神的描繪。而後千刀萬剮,傳首九邊(頭顱在九大鎮巡迴展覽)。


    禍首伏誅,天下太平。


    這樣做,其實哪裏是多費錢糧?和談以後,僅宣大三鎮,每年就可省下邊費60萬兩,等於明朝年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一,賺大了。


    關鍵是老百姓可以喘口氣了。史書上關於休戰後的描述,歡欣之辭令人動容。譬如“自是,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裏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明史稿》),譬如“由上穀至河湟萬裏,居如堵,行如家”(《國榷》),又譬如“九邊生齒(人口)日繁,守備日固,田野日辟,商賈日通,邊民始知有生之樂”(方逢時語)。


    可憐老百姓,“有生之樂”的日子在史上並不是很多。這樣喜氣洋洋的文字,在史書上也不是很多。


    一場“鐵鍋戰爭”,化幹戈為玉帛,邊境此後30年基本相安無事。


    今人有曰:俺答的這次歸順,是受降、封貢、互市三位一體,自漢唐以來,中原從未有人做到過。


    高拱、張居正,在這件事上居功至偉!


    兩人聯手期間,內亂外患逐一平定,大明的頹勢有了復振的希望!


    首先“韃靼”已被死死壓住。那時的蒙古,有兩大部分,一部是蒙古右翼,就是俺答,他統轄了土默特部和他死去的哥哥吉囊的鄂爾多斯部。另一部,是蒙古左翼的察哈爾部,也就是小王子的土蠻部,這本是達延汗嫡係的繼承者,卻被俺答從草原攆到了遼東。


    蒙古的“左翼、右翼”,有時候搞得我們頭暈。其實隻要打個比方,就很清楚了——將蒙古比做一個巨人,他麵朝我們明朝站著(阿q說,他必須麵朝我們站著)。他的右手,正好就是蒙古的西部(宣大以北),他的左手,就是蒙古的東部(遼東)。


    跑到遼東去的小王子土蠻部,不接受明朝的封貢。高拱、張居正啟用總兵李成梁,在遼東的卓山打了它一傢夥,基本把它打服。


    此外廣西古田的僮人叛亂、廣東的曾一本等叛軍作亂和敵視明朝的貴州永西土司,也都逐一被平定。到隆慶六年,大明已經是四海昇平。張居正不無得意,謂之“東師奏凱,西虜款關(求和)”。


    李賀詩雲:“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哪個書生又成為了萬戶侯呢?)


    張居正,將不會有這種哀嘆!


    當然,英雄自有過人之處。我在翻揀他處理俺答事件的資料中,發現他基本都是頭一天獲得邊報,第二天就有明確答覆。當時的軍情和中樞指令,都是由兵部快馬遞送,晝夜兼程,一來一往不過三五日。軍情的報送和回饋,都是隨到隨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朝出了個張居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清秋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清秋子並收藏明朝出了個張居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