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生說,這是亂說。張居正入閣之初,吏部尚書楊博、戶部尚書葛守禮官都比他大,能力和官聲都相當不錯,居正要是“倨見”的話,人家也不可能買帳。這兩人,都是張居正平時比較敬畏的大佬,資歷就在那裏擺著,張居正一日躥升,就敢慢待人家,是決不可能的。
朱先生還舉了日後發生的一件事為例,說後來萬曆即位的時候,張居正當國(做首輔),啟用陸樹聲為禮部尚書。陸是嘉靖二十年進士,比張居正早兩科(早六年),張居正見陸,用的是後輩見先輩禮。一次,老陸到內閣拜訪張居正,見待客的座位放得太偏,這禮部首長就是不肯落座(因為不合乎禮)。張居正連忙改正了座次,老傢夥才坐下來。此事也見出張居正是個知道深淺的人物。我以為朱東潤先生說得有道理。
張居正入閣後不久,就擔任了《世宗實錄》總裁(總編輯),為死掉的嘉靖寫編年史,這又是隆慶皇帝的特別看重。
到了四月,春暖花開,麵向龍椅,吉星又一次爆發出強光。隆慶皇帝以重校“永樂大典成”的功勞,升張居正為禮部尚書(正二品),兼英武殿大學士。正二品的官兒,已經趕上當年賞識他的那個顧璘大人了,可以挎著犀帶而招搖過市。
然而勢頭還沒有停止。到隆慶二年正月,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這已是從一品的虛銜了!
噹噹噹噹!
張居正真的是吉星高照,額頭放光了!從一個以前的從五品侍講,僅一年多的時間,就頂上了從一品的榮銜,這是連升八級。就連為他寫明史本傳的人,在寫到他的遷升之速時,也禁不住用了驚嘆的筆調——“去學士五品僅歲餘”!
且驚且嘆。可以想像得出,執筆人在燭光下使勁拍桌子的那種樣子。
令人驚奇的還有呢,按照明代的官製,大學士這一職務的品級是有彈性的。它本身的官階僅有正五品,不高。但如果兼任了尚書、侍郎,則品秩可加得很高,從武宗時期起固定加官為正一品。也就是說,張居正的入閣,是以侍郎兼大學士的,官階是正一品!“從五品”——“正一品”,這是整整升了九級!
在中國近代的戲文中,“連升三級”,基本就是個理想化的概念,甚至帶有荒誕意味,但在張居正的身上,荒誕變成了無法搖撼的事實。
當然,這僅是金光閃閃的一麵。
我們再來看另一麵。自嘉靖年間起,內閣地位空前提高,六部尚書完全淪為內閣的屬吏,事事須向閣臣請示,內閣成了一塊香餑餑。而在內閣的內部,也分出了首輔、次輔、群輔三個檔次,首輔的權力遠高過其他人,諸閣臣隻能望其項背。
這樣失衡的權力設置,相差如此懸殊的政治地位,必然引得很多人去爭首輔之位。因此閣臣之間“內相猜若水火”的事,就接二連三地發生。有人說,嘉靖以來的首輔,莫不是依靠傾軋排擠得來的,這完全是事實。政壇老將張璁就曾哀嘆:“從來內閣之臣,鮮有能善終者。”(《明神宗實錄》)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玩火者的終局是自焚——沒有人能笑到最後。
所以,入閣實際是一場懸崖之舞,很少有人不失手的。
最可怕的是,皇帝對於內閣的授權或放權,是沒有法律界定的,全憑一己的好惡。皇帝對於輔臣的評價,也是非理性的居多,有如小家千金豢養寵物。大臣地位甚至不如寵物,錦衣衛、東廠(秘密警察)就是對付大臣的。輔臣的言行,甚至輔臣家中僕人的舉動,都在被監視之中。高官之途,就是一條鋼絲繩,“盪呀麽盪悠悠”,險象環生。
一旦帝眷衰退,或者什麽言論觸了“逆鱗”(觸犯了皇帝的脾氣),那就會失權、丟位、甚至掉腦袋。如夏言、嚴嵩那樣的行政高手,也都在所不免。
所以入閣就是一場賭博,是皇帝拿著殽子,讓大臣下注,輸贏是皇帝說了算,而不是你自己玩得高明不高明。
在職的輝煌和失位的倉皇,構成了一個最有吸引力的賭局。不斷有人甘願飛蛾撲火。
這就是人性。
這就是“權力尊嚴”的魅力。為看到屬官的諂媚,為看到賄金源源不斷,人們隻迷醉於這隻夜光杯美酒蕩漾的時候,不大考慮它被粉碎的時候。
張居正眼下踏入的,就是這種高處不勝寒的地方。
他考慮到後果沒有?他預測過前景沒有?他究竟有多少勝算?客觀地說,他有過考慮,但不可能清晰地預見到來日的禍福。
他的選擇,是一往無前。因為他所尊崇的人生哲學,與他的老師大不相同。徐階崇拜的是“陸(象山)王(陽明)心學”,認為凡事“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心之本體即是天理”,主張“致良知”。
什麽叫“良知”?天知道!大概就是前幾年我們這裏流行的“人文關懷”吧?反正是求諸個人道德淨化,遇事可以權變,不要固執,不能硬來。治國,講究一個靜,一個平衡,維持現狀為好。老宰相“一味甘草”的外號,就是這麽來的。
而張居正不同。他是講究“實學”的,痛恨“士習人情,漸落晚宋窠臼”(《答少司馬楊二山》)。他說,現在的迂闊虛談之士,動不動就拿宋末的亂政來影射現在,然而都是別人嚼過的糟粕,無助於實用。
朱先生還舉了日後發生的一件事為例,說後來萬曆即位的時候,張居正當國(做首輔),啟用陸樹聲為禮部尚書。陸是嘉靖二十年進士,比張居正早兩科(早六年),張居正見陸,用的是後輩見先輩禮。一次,老陸到內閣拜訪張居正,見待客的座位放得太偏,這禮部首長就是不肯落座(因為不合乎禮)。張居正連忙改正了座次,老傢夥才坐下來。此事也見出張居正是個知道深淺的人物。我以為朱東潤先生說得有道理。
張居正入閣後不久,就擔任了《世宗實錄》總裁(總編輯),為死掉的嘉靖寫編年史,這又是隆慶皇帝的特別看重。
到了四月,春暖花開,麵向龍椅,吉星又一次爆發出強光。隆慶皇帝以重校“永樂大典成”的功勞,升張居正為禮部尚書(正二品),兼英武殿大學士。正二品的官兒,已經趕上當年賞識他的那個顧璘大人了,可以挎著犀帶而招搖過市。
然而勢頭還沒有停止。到隆慶二年正月,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這已是從一品的虛銜了!
噹噹噹噹!
張居正真的是吉星高照,額頭放光了!從一個以前的從五品侍講,僅一年多的時間,就頂上了從一品的榮銜,這是連升八級。就連為他寫明史本傳的人,在寫到他的遷升之速時,也禁不住用了驚嘆的筆調——“去學士五品僅歲餘”!
且驚且嘆。可以想像得出,執筆人在燭光下使勁拍桌子的那種樣子。
令人驚奇的還有呢,按照明代的官製,大學士這一職務的品級是有彈性的。它本身的官階僅有正五品,不高。但如果兼任了尚書、侍郎,則品秩可加得很高,從武宗時期起固定加官為正一品。也就是說,張居正的入閣,是以侍郎兼大學士的,官階是正一品!“從五品”——“正一品”,這是整整升了九級!
在中國近代的戲文中,“連升三級”,基本就是個理想化的概念,甚至帶有荒誕意味,但在張居正的身上,荒誕變成了無法搖撼的事實。
當然,這僅是金光閃閃的一麵。
我們再來看另一麵。自嘉靖年間起,內閣地位空前提高,六部尚書完全淪為內閣的屬吏,事事須向閣臣請示,內閣成了一塊香餑餑。而在內閣的內部,也分出了首輔、次輔、群輔三個檔次,首輔的權力遠高過其他人,諸閣臣隻能望其項背。
這樣失衡的權力設置,相差如此懸殊的政治地位,必然引得很多人去爭首輔之位。因此閣臣之間“內相猜若水火”的事,就接二連三地發生。有人說,嘉靖以來的首輔,莫不是依靠傾軋排擠得來的,這完全是事實。政壇老將張璁就曾哀嘆:“從來內閣之臣,鮮有能善終者。”(《明神宗實錄》)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玩火者的終局是自焚——沒有人能笑到最後。
所以,入閣實際是一場懸崖之舞,很少有人不失手的。
最可怕的是,皇帝對於內閣的授權或放權,是沒有法律界定的,全憑一己的好惡。皇帝對於輔臣的評價,也是非理性的居多,有如小家千金豢養寵物。大臣地位甚至不如寵物,錦衣衛、東廠(秘密警察)就是對付大臣的。輔臣的言行,甚至輔臣家中僕人的舉動,都在被監視之中。高官之途,就是一條鋼絲繩,“盪呀麽盪悠悠”,險象環生。
一旦帝眷衰退,或者什麽言論觸了“逆鱗”(觸犯了皇帝的脾氣),那就會失權、丟位、甚至掉腦袋。如夏言、嚴嵩那樣的行政高手,也都在所不免。
所以入閣就是一場賭博,是皇帝拿著殽子,讓大臣下注,輸贏是皇帝說了算,而不是你自己玩得高明不高明。
在職的輝煌和失位的倉皇,構成了一個最有吸引力的賭局。不斷有人甘願飛蛾撲火。
這就是人性。
這就是“權力尊嚴”的魅力。為看到屬官的諂媚,為看到賄金源源不斷,人們隻迷醉於這隻夜光杯美酒蕩漾的時候,不大考慮它被粉碎的時候。
張居正眼下踏入的,就是這種高處不勝寒的地方。
他考慮到後果沒有?他預測過前景沒有?他究竟有多少勝算?客觀地說,他有過考慮,但不可能清晰地預見到來日的禍福。
他的選擇,是一往無前。因為他所尊崇的人生哲學,與他的老師大不相同。徐階崇拜的是“陸(象山)王(陽明)心學”,認為凡事“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心之本體即是天理”,主張“致良知”。
什麽叫“良知”?天知道!大概就是前幾年我們這裏流行的“人文關懷”吧?反正是求諸個人道德淨化,遇事可以權變,不要固執,不能硬來。治國,講究一個靜,一個平衡,維持現狀為好。老宰相“一味甘草”的外號,就是這麽來的。
而張居正不同。他是講究“實學”的,痛恨“士習人情,漸落晚宋窠臼”(《答少司馬楊二山》)。他說,現在的迂闊虛談之士,動不動就拿宋末的亂政來影射現在,然而都是別人嚼過的糟粕,無助於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