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無論蒸汽朋克蘊涵著何種意義,它都隻是一種吶喊,承載著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境界的奢望,隻是可悲的想像。我要說的是,蒸汽朋克更像是人們對於自身心靈的救贖,是用想像力構造的一塊精神家園,從某種角度看來,這種異於真實的科幻世界,更符合人類的生存信仰。
3
威廉·吉布森,1948年3月17日生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少年時代十分叛逆,曾因吸食大麻被學校退學。1976年吉布森就讀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英文係,第二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入讀期間他選擇了科幻小說課程,創作了他的第一部科幻作品。
1984年,吉布森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學位時,完成了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神經浪遊者》。這部被譽為“賽伯朋克”開山之作的小說準確地預見了網絡的發展,我們今天的網絡生活與小說中描寫極其相似,唯一不足的或許就是小說中預言的很多技術還沒有變成現實,另一方麵,它又在哲學上有自己的思考。自1984年出版以來,它已在全球賣出了6500萬本,並且是第一本同時獲得雨果獎、星雲獎與菲利普·k·迪克紀念獎三大獎的著作。
布魯斯·斯特林,1954年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斯特林的名氣主要來自他作為賽伯朋克理論發言人的角色。他在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上不停地露麵,宣傳賽伯朋克的理論和作品,對推動賽伯朋克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1984年春,布魯斯·斯特林在加利福利亞創辦了賽伯朋克雜誌《廉價的真理》。這份始終沒有獲得正式刊號的科幻迷雜誌,隻有短短三年壽命,卻一下子成為了先鋒科幻作品的宣傳陣地,培養了一大批賽伯朋克作家。在這份完全平等主義的雜誌上,所有作者都以網絡id或者筆名出現,以防止出現任何個人崇拜與拉幫結派的苗頭,威廉·吉布森的成名作《神經浪遊者》最初的幾個章節,就出現在它的創刊號中。布魯斯·斯特林是個精力旺盛的人,寫作之外,他還是很多前衛活動的倡導者與參與者。
1991年,兩位大師合著了《差分機》,為人們展現了一個以前從未經歷過,甚至從未想像過的世界。在那個世界的1855年,在霧霾緊鎖、臭氣熏天的倫敦,“恐龍”馬洛裏博士起初以為自己是為榮譽而戰,但真相披露時,他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場針對針對工業激進黨的無政府主義暴動的中心。
如今《差分機》已經出版22年,被翻譯為多個語言版本,卻一直沒有中文版。對於廣大的中文讀者來說,一直是隻問其聲,未見其人,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新星出版社此次推出中文版《差分機》,填補了這個空白,完全可以說是功德一件。
對於今天的中文讀者來說,《差分機》有什麽特別的意義呢?除了能欣賞到兩位科幻大師聯袂用宏大的想像力以及無數驚人的細節構造的一個世界一段歷史外,是否會對現實有所改變呢?是否會催生出一批中國造蒸汽朋克呢?一個思想的火花往往能激發出無數的靈感來,就此而言,為什麽要自我封閉在蒸汽朋克的概念裏呢?為什麽不能是陶瓷朋克?不能是絲綢朋克?甚至是茶葉朋克呢?
蕭星寒
2013年4月
英文版序:二十周年紀念版序
《差分機》無疑是布魯斯·斯特林和威廉·吉布森最具先見之明的作品,這兩位作者都以對未來的成功預測而著稱。當然,他們都否認自己有預言未來的能力。眾所周知,吉布森樂於承認自己的作品屬於“現代主義”而非“未來主義”;後者指的是用未來的文學技巧講述當前的故事。
吉布森和斯特林確實為許多未來主義創造活動提供了靈感。斯特林的環境設計宣言影響了一整代的發明家與設計師;吉布森所構想的世界點燃了許多人的想像力,例如3-d虛擬世界創造者、網頁開發者以及其他網絡創建者。但是靈感不同於預言:諾基亞的工程師以翻蓋手機設計向《星際迷航》中的通訊器致敬,並不是因為這部劇集的締造者金·羅登貝裏預見了移動通訊的未來圖景,而是因為電信行業的極客們喜歡看《星際迷航》。
如今,蒸汽朋克亞文化正在蓬勃發展——愛好者們穿著戲服、戴著假髮,滿懷激情地製作雜誌(甚至刊印出來)和各種內置發條的收藏品和小飾物。他們匯集起來舉辦大型聚會,爭論什麽是“真正的蒸汽朋克”。還有蒸汽朋克樂隊在俱樂部的蒸汽朋克之夜上表演。蒸汽朋克的成人玩具已經出現了。(有蒸汽朋克成人電影嗎?我寫作這篇序言之時尚未發現,不過我猜不久之後你就可以用搜尋引擎搜到了。)
有趣的是,現代蒸汽朋克幾乎完全沒有受到《差分機》的影響。我參加了一些蒸汽朋克愛好者們組織的活動,我發現他們的平均年齡是二十多歲,差不多與這本書同齡。《差分機》並不是一顆“定時炸彈”,在首次付印的二十多年裏等待著缺乏身份認同的一代人將它重新挖掘出來。《差分機》並沒有為蒸汽朋克的發展提供靈感,而是直接預言了它的出現。
身為一個蒸汽朋克愛好者是一件古怪的事情,比身為科幻小說迷更古怪。(科幻小說迷不僅閱讀科幻小說,而且還認同科幻亞文化。如果他們所在的城市裏有一個“科幻角”,他們願意住在其中。)
3
威廉·吉布森,1948年3月17日生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少年時代十分叛逆,曾因吸食大麻被學校退學。1976年吉布森就讀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英文係,第二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入讀期間他選擇了科幻小說課程,創作了他的第一部科幻作品。
1984年,吉布森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學位時,完成了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說《神經浪遊者》。這部被譽為“賽伯朋克”開山之作的小說準確地預見了網絡的發展,我們今天的網絡生活與小說中描寫極其相似,唯一不足的或許就是小說中預言的很多技術還沒有變成現實,另一方麵,它又在哲學上有自己的思考。自1984年出版以來,它已在全球賣出了6500萬本,並且是第一本同時獲得雨果獎、星雲獎與菲利普·k·迪克紀念獎三大獎的著作。
布魯斯·斯特林,1954年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斯特林的名氣主要來自他作為賽伯朋克理論發言人的角色。他在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上不停地露麵,宣傳賽伯朋克的理論和作品,對推動賽伯朋克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1984年春,布魯斯·斯特林在加利福利亞創辦了賽伯朋克雜誌《廉價的真理》。這份始終沒有獲得正式刊號的科幻迷雜誌,隻有短短三年壽命,卻一下子成為了先鋒科幻作品的宣傳陣地,培養了一大批賽伯朋克作家。在這份完全平等主義的雜誌上,所有作者都以網絡id或者筆名出現,以防止出現任何個人崇拜與拉幫結派的苗頭,威廉·吉布森的成名作《神經浪遊者》最初的幾個章節,就出現在它的創刊號中。布魯斯·斯特林是個精力旺盛的人,寫作之外,他還是很多前衛活動的倡導者與參與者。
1991年,兩位大師合著了《差分機》,為人們展現了一個以前從未經歷過,甚至從未想像過的世界。在那個世界的1855年,在霧霾緊鎖、臭氣熏天的倫敦,“恐龍”馬洛裏博士起初以為自己是為榮譽而戰,但真相披露時,他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場針對針對工業激進黨的無政府主義暴動的中心。
如今《差分機》已經出版22年,被翻譯為多個語言版本,卻一直沒有中文版。對於廣大的中文讀者來說,一直是隻問其聲,未見其人,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新星出版社此次推出中文版《差分機》,填補了這個空白,完全可以說是功德一件。
對於今天的中文讀者來說,《差分機》有什麽特別的意義呢?除了能欣賞到兩位科幻大師聯袂用宏大的想像力以及無數驚人的細節構造的一個世界一段歷史外,是否會對現實有所改變呢?是否會催生出一批中國造蒸汽朋克呢?一個思想的火花往往能激發出無數的靈感來,就此而言,為什麽要自我封閉在蒸汽朋克的概念裏呢?為什麽不能是陶瓷朋克?不能是絲綢朋克?甚至是茶葉朋克呢?
蕭星寒
2013年4月
英文版序:二十周年紀念版序
《差分機》無疑是布魯斯·斯特林和威廉·吉布森最具先見之明的作品,這兩位作者都以對未來的成功預測而著稱。當然,他們都否認自己有預言未來的能力。眾所周知,吉布森樂於承認自己的作品屬於“現代主義”而非“未來主義”;後者指的是用未來的文學技巧講述當前的故事。
吉布森和斯特林確實為許多未來主義創造活動提供了靈感。斯特林的環境設計宣言影響了一整代的發明家與設計師;吉布森所構想的世界點燃了許多人的想像力,例如3-d虛擬世界創造者、網頁開發者以及其他網絡創建者。但是靈感不同於預言:諾基亞的工程師以翻蓋手機設計向《星際迷航》中的通訊器致敬,並不是因為這部劇集的締造者金·羅登貝裏預見了移動通訊的未來圖景,而是因為電信行業的極客們喜歡看《星際迷航》。
如今,蒸汽朋克亞文化正在蓬勃發展——愛好者們穿著戲服、戴著假髮,滿懷激情地製作雜誌(甚至刊印出來)和各種內置發條的收藏品和小飾物。他們匯集起來舉辦大型聚會,爭論什麽是“真正的蒸汽朋克”。還有蒸汽朋克樂隊在俱樂部的蒸汽朋克之夜上表演。蒸汽朋克的成人玩具已經出現了。(有蒸汽朋克成人電影嗎?我寫作這篇序言之時尚未發現,不過我猜不久之後你就可以用搜尋引擎搜到了。)
有趣的是,現代蒸汽朋克幾乎完全沒有受到《差分機》的影響。我參加了一些蒸汽朋克愛好者們組織的活動,我發現他們的平均年齡是二十多歲,差不多與這本書同齡。《差分機》並不是一顆“定時炸彈”,在首次付印的二十多年裏等待著缺乏身份認同的一代人將它重新挖掘出來。《差分機》並沒有為蒸汽朋克的發展提供靈感,而是直接預言了它的出現。
身為一個蒸汽朋克愛好者是一件古怪的事情,比身為科幻小說迷更古怪。(科幻小說迷不僅閱讀科幻小說,而且還認同科幻亞文化。如果他們所在的城市裏有一個“科幻角”,他們願意住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