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和名家一起經歷唐朝盛典 作者:邢群麟+楊艷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唐朝以博大的胸懷包羅來自各方的思想,就像陳寅恪先生說的那樣:“有所創穫者,必須一方麵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兩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兩千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次百家爭鳴。唐朝思想氛圍寬鬆,各種思想教會融合,決不遜色於春秋戰國的第一次百家爭鳴。這時候的儒家思想絕對不占統治地位。儒釋道三教爭鳴,皇帝不偏倚於哪一派,而是三教並重,這種開明態度使得唐朝的思想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名家層出不窮。韓愈、李白、杜甫、白居易、玄奘、慧能、義淨等學者都在這個時代出現,形成了海量的文獻,後來的禪宗、理學、心學——這些中國思想史上的代表性成果,就是在唐朝百家爭鳴時奠定的基礎。唐朝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已經成熟,大量的思想成果可以保存下來,最出色的就是敦煌寶藏的大量古籍,準確無誤地保留了盛唐的文化碩果。
唐朝中國的學者不是囿於中原,而是注重與境外文明的溝通融合,他們的足跡遍布印度、朝鮮、中亞、日本、阿拉伯等整個亞洲地區,甚至把中華文化傳到歐洲。基督教、伊斯蘭教也在唐朝進入中國,並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中國文化成為亞洲的一個重心,就是大唐時代形成的格局。宋以後,儒家再次憑藉理學占據主導地位,大唐百家爭鳴的自由思想局麵在繁榮了二百多年後草草收尾了。
附錄
名家簡介
王夫之(1619~1692),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字而農,號薑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清三大學者。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歷史觀和政治思想方麵,大都表現在他的《讀通鑑論》和《宋論》兩部書裏。他一生著書320卷,錄於《四庫》的有:《周易稗疏》《考異》《尚書稗疏》《詩稗疏》《春秋稗疏》等。嶽麓書院建船山專祠,以紀念這位不朽的大師。著作編入《清代船山全書》。
陳寅恪(1890~1969),古典文學研究家、史學家。江西修水人。先後留學於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通曉梵文、突厥文、滿文等多種東西方語言文字。歸國後先後任教於清華國學研究院等數所大學,建國前夕由京入粵,後受聘並任教於嶺南大學,直至“文革”期間不幸去世。他一生中為人們留下了大量著作,內容涉及歷史、文學、宗教等多個領域,為後來人開闢了新的學術領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學方法,民國以來即廣為學界所尊崇和推重。
陳寅恪先生一生撰有:《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隋唐製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金明館叢稿初編》《寒柳堂集》《陳寅恪學術文化隨筆》《陳寅恪文集》《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等。
錢穆(1895~1990),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江蘇省無錫人。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了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966年,移居中國台灣台北市,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他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諸子係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黃仁宇(1918~2000),祖籍中國湖南長沙,後入美國國籍,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致學於哈佛學派和劍橋學派之間。他的“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導引到中國歷史研究裏去”從而高瞻遠矚地考察中國歷史的“大歷史”觀,在史學界影響深遠。他的作品在不失史家謹嚴之基本原則下,同時又能讓大眾願意去接受,使得了解歷史不再被視為畏途、不再是幾個歷史學家齋中之物。按現代大史家錢穆先生之“不知一國之史則不配作一國之國民”以觀之,則黃仁宇先生之欲樹國民歷史性格功不可沒。從歷史觀點和著作風格來看,他繼承了錢穆先生的特點:作一個真正的平民學者。主要著作有《十六世紀明代之財政與稅收》《萬曆十五年》《放寬歷史的視界》《中國大歷史》《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地北天南敘古今》《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等。
柏楊,原名郭衣洞,筆名柏楊。1920年生於河南省開封市。東北大學畢業後,曾任東北《青年日報》社社長、瀋陽遼東學院教師。後去中國台灣。柏楊主要寫小說、雜文,後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台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他的雜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夢閑話》(10集)、《西窗隨筆》(10集)、《牽腸掛肚集》《雲遊記》等。柏楊一生著述豐厚,《柏楊版資治通鑑》在台灣被譽為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一部書,《中國人史綱》被列為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部書之一。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次百家爭鳴。唐朝思想氛圍寬鬆,各種思想教會融合,決不遜色於春秋戰國的第一次百家爭鳴。這時候的儒家思想絕對不占統治地位。儒釋道三教爭鳴,皇帝不偏倚於哪一派,而是三教並重,這種開明態度使得唐朝的思想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名家層出不窮。韓愈、李白、杜甫、白居易、玄奘、慧能、義淨等學者都在這個時代出現,形成了海量的文獻,後來的禪宗、理學、心學——這些中國思想史上的代表性成果,就是在唐朝百家爭鳴時奠定的基礎。唐朝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已經成熟,大量的思想成果可以保存下來,最出色的就是敦煌寶藏的大量古籍,準確無誤地保留了盛唐的文化碩果。
唐朝中國的學者不是囿於中原,而是注重與境外文明的溝通融合,他們的足跡遍布印度、朝鮮、中亞、日本、阿拉伯等整個亞洲地區,甚至把中華文化傳到歐洲。基督教、伊斯蘭教也在唐朝進入中國,並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中國文化成為亞洲的一個重心,就是大唐時代形成的格局。宋以後,儒家再次憑藉理學占據主導地位,大唐百家爭鳴的自由思想局麵在繁榮了二百多年後草草收尾了。
附錄
名家簡介
王夫之(1619~1692),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字而農,號薑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清三大學者。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歷史觀和政治思想方麵,大都表現在他的《讀通鑑論》和《宋論》兩部書裏。他一生著書320卷,錄於《四庫》的有:《周易稗疏》《考異》《尚書稗疏》《詩稗疏》《春秋稗疏》等。嶽麓書院建船山專祠,以紀念這位不朽的大師。著作編入《清代船山全書》。
陳寅恪(1890~1969),古典文學研究家、史學家。江西修水人。先後留學於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通曉梵文、突厥文、滿文等多種東西方語言文字。歸國後先後任教於清華國學研究院等數所大學,建國前夕由京入粵,後受聘並任教於嶺南大學,直至“文革”期間不幸去世。他一生中為人們留下了大量著作,內容涉及歷史、文學、宗教等多個領域,為後來人開闢了新的學術領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學方法,民國以來即廣為學界所尊崇和推重。
陳寅恪先生一生撰有:《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隋唐製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金明館叢稿初編》《寒柳堂集》《陳寅恪學術文化隨筆》《陳寅恪文集》《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等。
錢穆(1895~1990),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江蘇省無錫人。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1949年遷居香港,創辦了新亞書院,任院長,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為止,期間曾獲得香港大學、美國耶魯大學名譽博士稱號。1966年,移居中國台灣台北市,在“中國文化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任職,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1990年8月在台北逝世。
他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對中國歷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均自成一家之言。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其代表作有《先秦諸子係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和《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黃仁宇(1918~2000),祖籍中國湖南長沙,後入美國國籍,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致學於哈佛學派和劍橋學派之間。他的“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導引到中國歷史研究裏去”從而高瞻遠矚地考察中國歷史的“大歷史”觀,在史學界影響深遠。他的作品在不失史家謹嚴之基本原則下,同時又能讓大眾願意去接受,使得了解歷史不再被視為畏途、不再是幾個歷史學家齋中之物。按現代大史家錢穆先生之“不知一國之史則不配作一國之國民”以觀之,則黃仁宇先生之欲樹國民歷史性格功不可沒。從歷史觀點和著作風格來看,他繼承了錢穆先生的特點:作一個真正的平民學者。主要著作有《十六世紀明代之財政與稅收》《萬曆十五年》《放寬歷史的視界》《中國大歷史》《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地北天南敘古今》《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等。
柏楊,原名郭衣洞,筆名柏楊。1920年生於河南省開封市。東北大學畢業後,曾任東北《青年日報》社社長、瀋陽遼東學院教師。後去中國台灣。柏楊主要寫小說、雜文,後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台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他的雜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夢閑話》(10集)、《西窗隨筆》(10集)、《牽腸掛肚集》《雲遊記》等。柏楊一生著述豐厚,《柏楊版資治通鑑》在台灣被譽為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一部書,《中國人史綱》被列為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部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