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出於對疾病的治癒,還是單純地希望長生不老,李唐皇室以及上層社會以服食金丹仙藥而求長生的風氣是不值得提倡的。不過現在回過頭來看,唐代因服丹而引起的煉丹活動也推動了醫藥化學的產生和火藥的發明。


    第十章 略無羈束的唐朝天空


    李國文先生有一篇文章《唐朝的天空》,其中提到了“所謂’‘唐朝的天空’‘,從廣義上講,以長安為中心,向東,江湖河海,向西,絲綢之路,既無邊界,也無極限,因為這是一個高度開放,略無羈束的精神天空。”


    唐代政權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但是也滲透了道教和佛教。唐朝的天空下,是張開臂膀,擁抱整個世界的盛世光景。


    盛唐佛音:拈朵微笑的花


    唐代的禪宗,是中國史上的一段“宗教革命”與“文藝復興”。


    ——錢穆語


    在陝西扶風縣城北十公裏的法門鎮,有一座舉世聞名的廟宇。1987年春天的那個佛誕日,“從地湧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並”,在沉寂了1113年之後,2499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這些是世界上已知僅存的佛指舍利,而與之相映襯的是一個大唐的盛世。因為地宮內出土的稀世珍寶,不論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方麵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季羨林先生曾預言:如同敦煌學一樣,研究法門寺文物,也將會成為一門國際學問。這一說法道出了法門寺的重要性,也說明了佛教在盛唐時期的地位。為何一個寺廟能和一個王朝盛世聯繫起來呢?其實法門寺是隋、唐皇家寺院。唐代皇帝先後八次來這裏迎奉舍利,每次迎奉之後,皇帝便回贈大量珍寶,這些珍寶便藏於地宮之內。


    盛唐就像一個兼收並蓄的大家,這種包容性不僅僅體現在它的經濟、文化與國際交流上,還有一個宗教問題,那時最主要的是三個宗教:儒、釋、道。同時伴隨著外籍人士的到來,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和祆教也傳入中國。


    歷史學家範文瀾說過:“不懂佛教,就不懂中國文化史。”確實,佛教伴隨著中國文明走過了兩千多年的路,它已經和我們本土的宗教一起參與到中國文化的建設中來,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佛教於西漢之際,即公元前1世紀初已傳入中國,在中國百姓中廣泛傳播。漢末三國時,一些從西方來的僧人開始翻譯漢文佛經。兩晉時期信奉佛教之風日盛,南北朝時中國境內各割據勢力大多積極扶持寺院和佛學的發展。南梁時,佛教寺院多達2846所;北魏時,中國著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千佛洞、大同雲崗、洛陽龍門三大石窟都已初具規模。唐詩人杜牧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可見當時佛教盛行之一斑。


    而提到盛唐的佛教,有一個名字不可不提,這就是玄奘。這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中國人對他的了解更多是在後世文人吳承恩的筆下,那個唐僧,那個師徒取經的故事,以及那個長演不衰的經典電視劇——《西遊記》。


    其實在退去了神話色彩後,玄奘的經歷也具有其自身的神奇性。他的西行促進了中國佛教的發展。東晉姚秦時,鳩摩羅什譯天竺人世親所著屬於小乘有宗的《俱舍論》和訶梨跋摩所著屬於小乘空宗的《成實論》,在中國傳播小乘佛教。在唐朝時,小乘佛教歸於消亡。因此,唐代流傳的佛教以大乘為主。


    玄奘,本姓陳,名禕,他從小即對佛典非常感興趣,並且篤信佛理。在隋煬帝大業十年的時候,他出家為僧,年僅十三歲,後法號玄奘。從此,玄奘便潛心攻讀佛典,修行佛法。不久,他又雲遊四方,遍訪名師。由洛陽到長安,後轉往成都,住了五年,隨名師學習佛教經典。貞觀元年(627)回到長安,從名師學經,對大小乘都很有研究。前輩都推崇他,稱他為“佛門千裏駒”。


    玄奘之所以決定西行取經,首先是為了解決翻經問題。當時尚有很多梵本經典沒有傳譯過來,人們所譯的經論,大多採用意譯法,因此很多問題都無法解答,讓人無所適從。因此玄奘乃發心前往天竺,尋求原始的梵本經典,學習佛法。


    貞觀元年八月(627)他聯同幾位打算西行的同伴上表唐太宗李世民,要求領取出西域的通行證。但當時正值突厥侵擾邊疆,唐朝為了防止國人私通突厥,嚴禁人民出關,玄奘等人始終不獲批準,因此滯留在長安。直到關中發生天災,百姓不得食,太宗允許饑民出關就食,玄奘遂偽裝為饑民,得以出西域,踏上前往天竺的路程。


    他自長安出發,經秦州、蘭州、涼州,潛行至瓜州,循北道出玉門關,越過八百裏的莫賀延跡大沙漠,到達伊吾。後轉往高昌國,國王十分賞識玄奘,熱情招待,力邀他留高昌弘法。但玄奘西行之心不變,無奈之間,留此說法一月。高昌王送錢財給沿途各國及西突厥,請其照顧玄奘。於是玄奘再起行。他先後經焉耆,龜茲,越蔥嶺,最後到碎葉城,見西突厥肆葉護可汗。可汗下令屬國保護玄奘,玄奘順利經昭武九姓國,吐火羅國,而越黑嶺至北天竺。


    算起來,玄奘從高昌國到天竺,經過了大小二十多個國家。從離開長安那天算起,已跋涉了將近一年,受盡千般苦楚,終於來到了佛教的發源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和名家一起經歷唐朝盛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邢群麟+楊艷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邢群麟+楊艷麗並收藏和名家一起經歷唐朝盛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