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和名家一起經歷唐朝盛典 作者:邢群麟+楊艷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文宗到紫宸殿視朝,百官參拜後,左金吾衛大將軍韓約奏報:“左金吾衛中庭後麵的石榴樹上,夜裏降下甘露。”這被認為是國家的祥兆,李訓和舒元輿率百官向皇帝祝賀,並勸皇帝去看看。文宗就帶百官到了左金吾衛旁邊的含元殿,命李訓先去看看是否真有其事。李訓去後回來說:“甘露不一定是真的,不可立即宣布。”李訓建議再派仇士良等宦官去仔細觀察。
事先李訓已在左金吾衛院的帳幔後埋伏了幾百名將士。韓約領著仇士良等太監,離開含元殿來到金吾衛,韓約由於緊張竟汗流不止,引起仇士良的懷疑。這時風吹起帳幔一角,露出埋伏的將士,仇士良大喊一聲“不好,退回!”太監們紛紛退回含元殿,有一些太監抓過一乘轎子,把皇帝塞進裏麵,踢開殿後的屏風,抬著皇帝跑到了宣政殿,關上殿門。仇士良立即以皇帝的名義發布詔令,命左、右神策副使劉泰倫、魏仲卿等各率五百名禁兵,殺氣騰騰地衝出閣門,逢人便殺,兩省及金吾吏卒六百餘人及未能逃脫者都被殺死。仇士良還分兵關閉諸宮門,搜索各司官吏,死亡又千餘人,“橫屍流血,狼藉滿地,諸司印及圖籍、帷幕、器皿俱盡”,整個皇宮被攪得天翻地覆,長安城街坊也遭受了一場血腥洗劫。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變”。
從憲宗往後到唐亡的十個皇帝,除了最後一個為藩將朱溫所立外,全部由宦官所立,還有兩個被宦官所殺(憲宗、敬宗)。唐王朝就在宦官和藩鎮的侵擾下再無寧日。
永貞革新曇花現 前波未平後波生
唐順宗病重,很快就要死去。王叔文等在這種情況下執掌政權,思想上還以為大有可為,未免急於求成,見利忘害。不過,他們在掌權的幾個月內,頒布的政令,都是改革弊政,有利於民眾,也有利於朝廷。
——範文瀾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木麗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這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記》之一《小石城山記》。不要以為這隻是作者附庸風雅、單純地描摹自然風景的即興之作,其實它的字裏行間都透露著深厚的思想感情。小石山城的美好風景被遺棄在僻遠的荒野中無人賞識,受人輕蔑,正是和自己同病相憐。這是柳宗元藉以傾吐自己的抱負和才能被埋沒、遭打擊的不平之鳴。
原來,柳宗元是因那場轟轟烈烈的永貞革新失敗,而遭到當權派的嚴厲打擊,從禦史被貶謫為永州司馬。這一貶之後,他在仕途上就再也沒有抬起頭來的時候了。滿腔憤懣之下,於47歲壯年之時離開了人世。
對於永貞革新,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曾評價說:“(永貞革新)革德宗末年之亂政,以快人心,清國紀,亦雲善矣。”這場把柳宗元害得如此悽慘的永貞革新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據《舊唐書·劉禹錫傳》記載,順宗為太子時,即有變革新政之誌。他最寵王伾,而與王叔文尤為誌同道合。同時,劉禹錫、柳宗元、程異、淩準、韓泰、韓曄、陳諫以及陸質、呂溫、李景儉等,也都與二王相結,最終形成一個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黨派。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癸巳),德宗死。二十六日(丙申),太子即位,是為順宗。變革新政的運動,自此拉開了序幕。
這個革新黨派,可以說是在順宗的直接領導下形成的。隻可惜,順宗在即位前,突然患了中風,口不能言;即位後,諸事依靠二王,不能親自指揮。就像後世人說“這場改革一開始就呈現不祥之兆”。
當時,順宗用王叔文為翰林學士,王叔文用韋執誼為尚書左丞、同平章事。翰林學士掌白麻內命,亦即機密詔令;同平章事為宰相,有職有權。本來這些優勢對革新十分有利,但上傳下達的渠道不暢。順宗垂簾問政,僅宦官李忠言、美人牛昭容侍左右。上傳之事,要一經韋執誼,二經王叔文,三經王伾,四經李忠言,五經牛昭容,才能為順宗所知曉。下達之事,環節亦同。在這種情況下,變革新政自然也就不可能順利。
即便如此,這場改革還是做了一些很有實際意義的事情。正如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所說:唐順宗病重,很快就要死去。王叔文等在這種情況下執掌政權,思想上還以為大有可為,未免急於求成,見利忘害。不過,他們在掌權的幾個月內,頒布的政令,都是改革弊政,有利於民眾,也有利於朝廷。
在短短的半年多時間裏,革新黨派主要做了以下兩件事:
一是企圖抑製藩鎮勢力,重建中央集權。當時浙西觀察使李錡,原兼諸道鹽鐵轉運使,使“鹽鐵之利,積於私室,而國用日耗”。朝廷於是解除他的職務,將財政大權從藩鎮收歸中央。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派支度副使劉辟求總領三川(即劍南東川、西川及山南西道),並揚言:“若與某三川,當以死相助;若不與,亦當有以相酬。”王叔文聽說後大怒,想要殺掉劉辟,隻可惜劉辟倉皇逃走了。
事先李訓已在左金吾衛院的帳幔後埋伏了幾百名將士。韓約領著仇士良等太監,離開含元殿來到金吾衛,韓約由於緊張竟汗流不止,引起仇士良的懷疑。這時風吹起帳幔一角,露出埋伏的將士,仇士良大喊一聲“不好,退回!”太監們紛紛退回含元殿,有一些太監抓過一乘轎子,把皇帝塞進裏麵,踢開殿後的屏風,抬著皇帝跑到了宣政殿,關上殿門。仇士良立即以皇帝的名義發布詔令,命左、右神策副使劉泰倫、魏仲卿等各率五百名禁兵,殺氣騰騰地衝出閣門,逢人便殺,兩省及金吾吏卒六百餘人及未能逃脫者都被殺死。仇士良還分兵關閉諸宮門,搜索各司官吏,死亡又千餘人,“橫屍流血,狼藉滿地,諸司印及圖籍、帷幕、器皿俱盡”,整個皇宮被攪得天翻地覆,長安城街坊也遭受了一場血腥洗劫。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甘露之變”。
從憲宗往後到唐亡的十個皇帝,除了最後一個為藩將朱溫所立外,全部由宦官所立,還有兩個被宦官所殺(憲宗、敬宗)。唐王朝就在宦官和藩鎮的侵擾下再無寧日。
永貞革新曇花現 前波未平後波生
唐順宗病重,很快就要死去。王叔文等在這種情況下執掌政權,思想上還以為大有可為,未免急於求成,見利忘害。不過,他們在掌權的幾個月內,頒布的政令,都是改革弊政,有利於民眾,也有利於朝廷。
——範文瀾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木麗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予未信之。
這是柳宗元著名的《永州八記》之一《小石城山記》。不要以為這隻是作者附庸風雅、單純地描摹自然風景的即興之作,其實它的字裏行間都透露著深厚的思想感情。小石山城的美好風景被遺棄在僻遠的荒野中無人賞識,受人輕蔑,正是和自己同病相憐。這是柳宗元藉以傾吐自己的抱負和才能被埋沒、遭打擊的不平之鳴。
原來,柳宗元是因那場轟轟烈烈的永貞革新失敗,而遭到當權派的嚴厲打擊,從禦史被貶謫為永州司馬。這一貶之後,他在仕途上就再也沒有抬起頭來的時候了。滿腔憤懣之下,於47歲壯年之時離開了人世。
對於永貞革新,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曾評價說:“(永貞革新)革德宗末年之亂政,以快人心,清國紀,亦雲善矣。”這場把柳宗元害得如此悽慘的永貞革新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據《舊唐書·劉禹錫傳》記載,順宗為太子時,即有變革新政之誌。他最寵王伾,而與王叔文尤為誌同道合。同時,劉禹錫、柳宗元、程異、淩準、韓泰、韓曄、陳諫以及陸質、呂溫、李景儉等,也都與二王相結,最終形成一個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黨派。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癸巳),德宗死。二十六日(丙申),太子即位,是為順宗。變革新政的運動,自此拉開了序幕。
這個革新黨派,可以說是在順宗的直接領導下形成的。隻可惜,順宗在即位前,突然患了中風,口不能言;即位後,諸事依靠二王,不能親自指揮。就像後世人說“這場改革一開始就呈現不祥之兆”。
當時,順宗用王叔文為翰林學士,王叔文用韋執誼為尚書左丞、同平章事。翰林學士掌白麻內命,亦即機密詔令;同平章事為宰相,有職有權。本來這些優勢對革新十分有利,但上傳下達的渠道不暢。順宗垂簾問政,僅宦官李忠言、美人牛昭容侍左右。上傳之事,要一經韋執誼,二經王叔文,三經王伾,四經李忠言,五經牛昭容,才能為順宗所知曉。下達之事,環節亦同。在這種情況下,變革新政自然也就不可能順利。
即便如此,這場改革還是做了一些很有實際意義的事情。正如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所說:唐順宗病重,很快就要死去。王叔文等在這種情況下執掌政權,思想上還以為大有可為,未免急於求成,見利忘害。不過,他們在掌權的幾個月內,頒布的政令,都是改革弊政,有利於民眾,也有利於朝廷。
在短短的半年多時間裏,革新黨派主要做了以下兩件事:
一是企圖抑製藩鎮勢力,重建中央集權。當時浙西觀察使李錡,原兼諸道鹽鐵轉運使,使“鹽鐵之利,積於私室,而國用日耗”。朝廷於是解除他的職務,將財政大權從藩鎮收歸中央。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派支度副使劉辟求總領三川(即劍南東川、西川及山南西道),並揚言:“若與某三川,當以死相助;若不與,亦當有以相酬。”王叔文聽說後大怒,想要殺掉劉辟,隻可惜劉辟倉皇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