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和名家一起經歷唐朝盛典 作者:邢群麟+楊艷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淵赴晉陽上任時自知此處是西北邊防的重鎮,“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為河東之根本”,軍事地位十分重要。隋朝在這裏儲存的大量布帛糧穀等軍需物資,為李淵的起兵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李淵留長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在河東駐守,暗地裏籠絡人心,積聚自己的力量;與此同時,次子李世民隨父親趕奔晉陽繼任,招攬天下賢士為其所用。臨近官員劉文靜、裴寂、孫順德、劉弘基、竇琮等人亦紛紛前來投靠李淵,共謀起兵大事。
義寧元年四月,李淵已經準備妥當,起兵的時機終於到來了,遂命劉文靜偽造隋煬帝敕書,在太原、西河、雁門、馬邑四郡徵召20至50歲的男子準備攻打高麗,把人民的怒火和怨氣引向隋朝。而後又藉口劉武周占據汾陽宮,命李世民、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在十天之內招募近萬人,加緊訓練準備出兵。李淵又派人將李建成、李元吉和女婿柴紹召到晉陽,兵合一處,蓄勢待發。
煬帝對李淵的行動早就有所察覺,派來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暗地裏監視其行動,此二人本想拉攏晉陽鄉長劉世龍,密謀在晉祠求雨的時候,將李淵殺死。不料劉世龍早就投奔了李淵,將他們的計劃全盤托出。李淵大怒,立即採取行動。
五月十四日夜,李淵命李世民率精兵五百埋伏於晉陽宮城東門的左邊,加強戒備。十五日晨,命劉文靜和鷹揚府司馬劉政會控告王威、高君雅企圖謀反,私通突厥。李淵沒有給高君雅任何申辯的機會,劉文靜、長孫順德和劉弘基等人不由分說將他們逮捕。旋將其斬首,隨後李淵宣告起兵。
看來在這場戰役中,李淵是起了主要作用的。汪籛《唐太宗》一文中也認為李淵早就有了叛隋之心,而且是太原起兵的策劃者和實施者。王夫之《讀通鑑論》中說道,“高祖慎之又慎,遲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陰結豪傑,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而有為,而高祖堅忍自持,姑且聽之而以鎮靜之也。”天下亂勢之中,李淵沉穩持重、深謀遠慮,是太原起兵的主持者,是主角。而一直以來“陰結豪傑”、勇而有為的李世民,是得力的助手,是積極的配角,當無疑問。
李淵既是唐朝開國創業的軍事統帥,又是沉謀多算、善於決斷、富遠見善施行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王夫之認為:“秦王之勇略,誌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養之深,為能順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綏民誌於未蘇,故能折棰以禦裊尤,而係國於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從太原起兵,我們就可以看出作為主角的李淵那過人的軍事思想與才能。
李淵起兵的戰略是:因勢借力,發展自己,先取關中,號令天下,進而統一全國。所謂“因勢”,就是因天下大亂之勢;“借力”,是借突厥、李密等外部勢力為己所用。這種以屈求伸發展壯大自己、成就大業的思想,較當時群雄過早地爭相稱帝高出一籌。奪取長安是李淵統一全國戰略的第一步,殲滅群雄、消除割據則是其第二步。李淵在作戰指導上善於正確料敵,在此基礎上作出決策。並且他善於聽取大家的意見,集眾人之智為智,合眾人之長為長,從而作出正確決策。
李淵重視軍隊製度建設。起事初期,為適應戰爭的需要,他建立大將軍府,下設左、中、右三軍,由三個兒子分別統領,形成了有力的統一指揮體製;為擴充兵源,實行募兵政策。
在治軍上,為適應興兵起事的需要,他注重廣施恩惠,不惜重賞;同時又強調嚴肅軍紀,禁止侵暴百姓;積極爭取起義軍的支持,收編其隊伍,以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對歸順者封以高官,如對關中起義軍首領孫華;對抗逆者,在將其打敗後,一般隻誅敵首,對其餘人採取赦“詿誤者”和善待俘虜的政策。強調賞罰公平,不分貴賤。霍邑之戰後有人主張應募之奴不能與良人同,但李淵堅持按功行賞,因而較大地調動了軍隊作戰的積極性。
在用將上,注重用其所長,如對李世民、李靖、李建成、李世績等人的因材使用,使他們在唐初幾次重大作戰中都較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特長。
從太原起兵到定都長安登基,李淵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雖然,在起兵之初,李淵並不是最強大的一支軍隊,雖然,他開始打的旗號是——為先皇勤王,討伐今世昏君,但是如此快的速度,在所有的開國皇帝中是無人可比的。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
唐王朝在高祖統治下勝利地建成了政治、經濟和軍事等製度。它們不僅成了唐代的標誌,在許多方麵繼續深深地影響了直至20世紀的中國的文明,並且還為受中國深刻影響的東亞新興諸國——日本、朝鮮和越南一一提供了基本製度的樣板。
——費正清
煥然一新的太極殿上,李淵意氣風發。較之隋朝大興殿的奢華,按照李淵的意思重新裝飾過的太極殿樸素得多,但是在樸素之中卻體現出一種至尊的莊嚴。
作為唐朝的奠基人,李淵的歷史功績是應該被充分肯定的,也許他的功績會被兒子的光環所掩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李世民的許多政績是在李淵的基礎上發展創造的。換而言之,李淵為“貞觀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沒有李淵前期的勵精圖治,就不會有唐朝後來的繁榮。
義寧元年四月,李淵已經準備妥當,起兵的時機終於到來了,遂命劉文靜偽造隋煬帝敕書,在太原、西河、雁門、馬邑四郡徵召20至50歲的男子準備攻打高麗,把人民的怒火和怨氣引向隋朝。而後又藉口劉武周占據汾陽宮,命李世民、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在十天之內招募近萬人,加緊訓練準備出兵。李淵又派人將李建成、李元吉和女婿柴紹召到晉陽,兵合一處,蓄勢待發。
煬帝對李淵的行動早就有所察覺,派來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暗地裏監視其行動,此二人本想拉攏晉陽鄉長劉世龍,密謀在晉祠求雨的時候,將李淵殺死。不料劉世龍早就投奔了李淵,將他們的計劃全盤托出。李淵大怒,立即採取行動。
五月十四日夜,李淵命李世民率精兵五百埋伏於晉陽宮城東門的左邊,加強戒備。十五日晨,命劉文靜和鷹揚府司馬劉政會控告王威、高君雅企圖謀反,私通突厥。李淵沒有給高君雅任何申辯的機會,劉文靜、長孫順德和劉弘基等人不由分說將他們逮捕。旋將其斬首,隨後李淵宣告起兵。
看來在這場戰役中,李淵是起了主要作用的。汪籛《唐太宗》一文中也認為李淵早就有了叛隋之心,而且是太原起兵的策劃者和實施者。王夫之《讀通鑑論》中說道,“高祖慎之又慎,遲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陰結豪傑,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而有為,而高祖堅忍自持,姑且聽之而以鎮靜之也。”天下亂勢之中,李淵沉穩持重、深謀遠慮,是太原起兵的主持者,是主角。而一直以來“陰結豪傑”、勇而有為的李世民,是得力的助手,是積極的配角,當無疑問。
李淵既是唐朝開國創業的軍事統帥,又是沉謀多算、善於決斷、富遠見善施行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王夫之認為:“秦王之勇略,誌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養之深,為能順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綏民誌於未蘇,故能折棰以禦裊尤,而係國於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從太原起兵,我們就可以看出作為主角的李淵那過人的軍事思想與才能。
李淵起兵的戰略是:因勢借力,發展自己,先取關中,號令天下,進而統一全國。所謂“因勢”,就是因天下大亂之勢;“借力”,是借突厥、李密等外部勢力為己所用。這種以屈求伸發展壯大自己、成就大業的思想,較當時群雄過早地爭相稱帝高出一籌。奪取長安是李淵統一全國戰略的第一步,殲滅群雄、消除割據則是其第二步。李淵在作戰指導上善於正確料敵,在此基礎上作出決策。並且他善於聽取大家的意見,集眾人之智為智,合眾人之長為長,從而作出正確決策。
李淵重視軍隊製度建設。起事初期,為適應戰爭的需要,他建立大將軍府,下設左、中、右三軍,由三個兒子分別統領,形成了有力的統一指揮體製;為擴充兵源,實行募兵政策。
在治軍上,為適應興兵起事的需要,他注重廣施恩惠,不惜重賞;同時又強調嚴肅軍紀,禁止侵暴百姓;積極爭取起義軍的支持,收編其隊伍,以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對歸順者封以高官,如對關中起義軍首領孫華;對抗逆者,在將其打敗後,一般隻誅敵首,對其餘人採取赦“詿誤者”和善待俘虜的政策。強調賞罰公平,不分貴賤。霍邑之戰後有人主張應募之奴不能與良人同,但李淵堅持按功行賞,因而較大地調動了軍隊作戰的積極性。
在用將上,注重用其所長,如對李世民、李靖、李建成、李世績等人的因材使用,使他們在唐初幾次重大作戰中都較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特長。
從太原起兵到定都長安登基,李淵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雖然,在起兵之初,李淵並不是最強大的一支軍隊,雖然,他開始打的旗號是——為先皇勤王,討伐今世昏君,但是如此快的速度,在所有的開國皇帝中是無人可比的。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冰凍三尺 非一日之寒
唐王朝在高祖統治下勝利地建成了政治、經濟和軍事等製度。它們不僅成了唐代的標誌,在許多方麵繼續深深地影響了直至20世紀的中國的文明,並且還為受中國深刻影響的東亞新興諸國——日本、朝鮮和越南一一提供了基本製度的樣板。
——費正清
煥然一新的太極殿上,李淵意氣風發。較之隋朝大興殿的奢華,按照李淵的意思重新裝飾過的太極殿樸素得多,但是在樸素之中卻體現出一種至尊的莊嚴。
作為唐朝的奠基人,李淵的歷史功績是應該被充分肯定的,也許他的功績會被兒子的光環所掩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李世民的許多政績是在李淵的基礎上發展創造的。換而言之,李淵為“貞觀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沒有李淵前期的勵精圖治,就不會有唐朝後來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