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活的漢朝容顏


    在辛追身旁的一個普通化妝盒內,藏有一枚角質印章,上寫“妾辛追”3個字。這道出了她的真實姓名和地位。這個叫辛追的女子,棺槨與天子同一級別,就是這個棺槨讓很多人產生疑問。從周朝開始,天子棺槨四重,親身的棺稱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稱地也,以椴木製成;第三重稱屬,第四重稱大棺。帝後之外槨兩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槨又稱“梓宮”。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別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隻準厚四寸,無槨。後世帝王、貴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製。可見棺槨有嚴格的等級之分,辛追的棺槨和皇帝的一個級別,而辛追隻是長沙王的妾,所以合理的解釋就是辛追棺槨可能是逾製了。至於具體原因,今人已經無法知道了。


    有人猜測劉邦曾長期駐陛長沙國,辛追和劉邦可能有不一樣的關係,不管怎樣這一切後人都不能知道了。


    在“井”字形的槨室中間是光亮如新、刻畫各種紋飾和圖畫的棺木,棺木的四邊是四個巨大的邊箱,邊箱裏塞滿了數以千計的奇珍異寶。


    第一層槨內的頭箱非常罕見,內中擺設更是奇特,箱內兩側擺著古代貴族常用的色彩鮮艷的漆屏風、漆幾、繡花枕頭和兩個漆奩,這些小盒子裏皆為化妝用品,形同現代人類常見的唇膏、胭脂、撲粉等物。在另一個外觀基本相似的單層奩盒裏,除了5個小圓盒外,還放置一個小銅鏡和鏡擦、鑷子、木梳、木篦等物,另外有一把環首小刀等梳妝用具。


    第二層木棺的每一麵都用漆塗畫了極其美麗的黑地彩繪。緊接著,第三層木棺又露了出來。這是一副朱地彩棺,即先以鮮紅的朱漆為地,然後用青綠、赤褐、藕荷、黃、白等明快亮麗的顏色,彩繪出行雲流水般的圖畫。


    第四層內棺的外表,用橘紅和青黑二色羽毛貼成了菱形圖案,蓋板上則平鋪著一幅大型的、堪稱是中國古代藝術中前所未有之傑作的帛畫。內棺中層層的絲綢下麵,則是那個美麗的女子。這層內棺裏的帛畫是我國已知畫麵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性最強的漢代彩繪帛畫。畫麵呈“t”字形,上部寬92厘米,下部寬477厘米,長205厘米,屬族幡一類的東西,出殯時放在行列前麵,落葬後覆在棺上。帛畫分上、中、下三部:上部為天上景象,右上方為太陽,中立一隻金鳥;左上方為新月,由坐在飛龍翅上的女子托舉,下麵有兩隻飛鳥相對,懸著鈴鐸;中有贍蜍、玉兔;中部繪人首蛇身像,為上天主宰神女媧。太陽下的扶桑樹上,有8個小太陽,再往下,兩扇天門內,二人拱手對坐。中部為人間景象,兩人在前捧盤跪迎墓主人,後有三女隨身伺候。下部為地下景觀,一巨人站立兩龍之上,橫跨一條大蛇,雙手托帶著可能象徵大地的白色扁平物。天上表死者的終身歸宿,人間以示死者生前的榮華富貴,地下以示陰間的幸福。整個畫麵布局對稱,線條流暢,描繪精細,色彩絢麗,顯示了西漢高超的藝術水平。


    這就是1972年1月16日,中國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古墓的田野考古發掘。隨後在1973年11月18日和12月18日,考古人員分別發掘了三號墓和二號墓,確定了馬王堆的三座墓分別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倉及其妻、兒的墓。


    馬王堆的發掘震驚了世界。


    墓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衣物、食品、藥材、漆器、木俑、樂器、陶器、帛畫以及大量的帛書和竹木簡。這些文物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實用性,價值極為珍貴。據統計,共出土了1400多件紡織品,被稱為“令人驚嘆的西漢絲綢寶庫”。其中有兩件素紗衣,衣長1米多,兩袖伸直近2米,重量卻僅28克。長袍式的單衣,摺疊起來就能握在一隻手中,穿著起來,就像古書中說的“薄如蟬衣,輕若煙霧”,充分說明了當時中國的紡織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繚綾》中寫道:“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霜。”詠誦這詩句,後人以為詩中那飄渺如霧般輕盈,晶瑩如水般剔透繚綾的描寫不過是詩人的藝術誇張,直至聞名於世的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墓中大量絲織品,特別是兩件素紗衣的出土,證實了詩人的描寫並非憑想像誇張而作,而是據實形象化的描寫。


    紗,是我國古代絲綢中出現得最早的一種,它是由單經單緯絲交織而成的一種方孔平紋織物,其經密度一般每厘米為58根至64根,緯密度每厘米為40根至50根紗。密度稀疏,孔眼充滿織物的表麵,因而質地輕薄,古人形容“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一點都不誇張。上乘的紗料,以蠶絲纖度勻細見長。素紗衣每平方米紗料僅重15.4克,並非因其織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紗料的旦數小,絲纖度細。絲織學上對織物的蠶絲纖度有一個專用計量單位,叫旦(全稱:旦尼兒),每九千米長的單絲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數越小,則絲纖度越細。經測定,素紗衣的蠶絲纖度隻有10.2至11.3旦,而現在生產的高級絲織物還有14旦,足見漢代繅紡蠶絲技術的高度發展。


    此件禪衣的組織結構為平紋交織,其透空率一般為75%左右。製織素紗所用原料的纖度較細,表明當時的蠶桑絲品種和生絲品質都很好,繅絲織造技術也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素紗,一般為未經染色的紗織物。這件“禪衣”如果除去袖口和領口較重的邊緣,重量隻有25克左右,摺疊後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它也是西漢紗織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漢文化的驕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和名家一起感受漢朝氣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邢群麟+付誌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邢群麟+付誌宏並收藏和名家一起感受漢朝氣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