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和名家一起感受漢朝氣象 作者:邢群麟+付誌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時朝廷的糧食主要來自於餚山以東地區。朝廷規定供給各官府使用的糧食,每年不超過數十萬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腐敗。漢文帝向晁錯討教怎麽處理“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其中就包括腐敗這項,吏之不平,說明官吏們還帶有秦時的烙印,文帝希望抹平它,也可見漢朝的統治方略正是順應民意的。
文景時期,國家非常富裕,官員們清正廉潔,謹慎儉樸,努力使天下百姓富足安康,在七十多年的統治中,國家相對比較安定。這是了不起的功績,而且如果不發生旱澇災害,百姓就可以人人自給,家家自足。漸漸地國家日益富足。《漢書·食貨誌》裏有描寫說:“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歷牝者擯而不得聚會。”甚至“守閭閻者食梁肉,為吏者長傳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連守門的人吃的都是白麵大米,有酒有肉;做官的人長期任職,有的人則把官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那個時候社會上人人自愛而不願觸犯法律,世風淳樸。在這個時期法律也較寬鬆。可見,真的是富裕到要燒錢的地步了。
文景時代文化也開始復甦並繁榮,這對周邊地區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漢初以來朝廷大力倡導搜集和整理圖籍文獻,使先秦百家之學在秦代焚書浩劫之後又趨復興。文化事業的繁榮才催生了大氣的漢賦,甚至說漢武帝時候的司馬遷可以寫出《史記》那樣的經典來,與文景時代的文化策略也有關係。
“文景之治”是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後出現的第一個盛世。司馬遷父子感嘆文景二帝,曰:“德至盛也。”後來,東漢的班固經過全麵考察,對文、景二帝時代的歷史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在《漢書》中盛讚道:“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文景之治”使戰國以來戰亂連連、破敗不堪的社會局麵有所改觀,卜憲群曾在《光明日報》撰文說:“更重要的是,它表明邁入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形態後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在經歷了秦速亡的歷史過程後,已經善於反省並總結歷史教訓,適時調整統治策略,以維護整個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
這一評價比較中肯,陸賈的《新語》即是明證。在《新語》裏,陸賈對秦亡的歷史進行了總結。從一個側麵可看出劉邦這個人,還是比較善於總結經驗的,而且知道適時調整戰略。他明白“馬上”與“馬下”的區別了,所以由“溺冠”變成了重儒,由武功變為了文治。
後來的呂後專權,也沿用黃老,而不另立新法,統治策略的延續,也可見漢朝統治者的高明。眾所周知,秦朝暴政是滅亡的根本原因。老子一語點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既然不怕死,我幹脆讓大家好好過,不管你們,你們自給自足。結果,這樣一來順應民意了。於是文景兩朝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明君之治”的範本。
值得一提的是景帝對七國之亂的平定。當初,他採納晁錯《削藩冊》意見,對諸侯們可謂大刀闊斧,結果引得吳王劉濞,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策反,其他六王起兵配合,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亂起,景帝封周勃之子周亞夫為太尉,統領全軍。在滅七國的過程中,由於景帝搖擺不定,錯聽袁盎之詞,將晁錯腰斬於市,結果成了冤案。對內進行削藩,對外則繼續和親,雖然漢與匈奴之間依然有戰事,但是畢竟是戰少和多,可謂蓄勢待發,為漢朝休養生息提供了穩定的政治條件。
中國歷史上公認的三大盛世是西漢盛世、大唐盛世、康幹盛世。比較而言,在初期都是內憂外患,後來平定憂患之後,都能休養生息,於是才會有盛世。但是筆者認為較之大唐與滿清,生活在“文景之治”時期是比較幸福的。既有富裕的生活,又能感受到自己國家的大氣,比唐朝更質樸,比清朝更寬容。因此,比較三大盛世,若選其一當選文景。
這樣的一個欣欣向榮的局麵,也正好為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準備了優秀的條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才能在文景二帝的基礎上走得更遠,真正使西漢王朝由富國向強國、大國轉變了,真正使得一個朝代,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絕響。
雄才大略 千古一帝
南宮裏,漢景帝緊鎖雙眉,表情凝重,他在親手編織一串風鈴。他強撐弱體要為劉徹,這個未來的漢武帝行冠禮。他此時身體孱弱,但是雙眸卻充滿期望。正所謂:
少年意氣,策馬趕疾風。
加冕王儲,撫劍問天下。
上承祖業之豐厚,下接時代之召喚。
噴薄旭日,呼之欲出。
劉徹沒有讓他失望。劉徹一上台,便表現了銳意進取的一麵。他號令天下,舉薦賢才,建立察舉製度。他親自主持考試,後漢武帝來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我們所知的董仲舒,就是武帝親選的。他賞罰分明,廢除酷刑,遏製腐敗,減少諸侯權力,處理了七國之亂的遺留問題。他徵收商稅,打擊富賈,通過各種辦法增加國家經濟實力。他興修水利,西北屯田,大力發展農業,從而使得內政修明。
文景時期,國家非常富裕,官員們清正廉潔,謹慎儉樸,努力使天下百姓富足安康,在七十多年的統治中,國家相對比較安定。這是了不起的功績,而且如果不發生旱澇災害,百姓就可以人人自給,家家自足。漸漸地國家日益富足。《漢書·食貨誌》裏有描寫說:“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歷牝者擯而不得聚會。”甚至“守閭閻者食梁肉,為吏者長傳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連守門的人吃的都是白麵大米,有酒有肉;做官的人長期任職,有的人則把官名作為自己的姓氏。那個時候社會上人人自愛而不願觸犯法律,世風淳樸。在這個時期法律也較寬鬆。可見,真的是富裕到要燒錢的地步了。
文景時代文化也開始復甦並繁榮,這對周邊地區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漢初以來朝廷大力倡導搜集和整理圖籍文獻,使先秦百家之學在秦代焚書浩劫之後又趨復興。文化事業的繁榮才催生了大氣的漢賦,甚至說漢武帝時候的司馬遷可以寫出《史記》那樣的經典來,與文景時代的文化策略也有關係。
“文景之治”是中國進入封建社會後出現的第一個盛世。司馬遷父子感嘆文景二帝,曰:“德至盛也。”後來,東漢的班固經過全麵考察,對文、景二帝時代的歷史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在《漢書》中盛讚道:“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文景之治”使戰國以來戰亂連連、破敗不堪的社會局麵有所改觀,卜憲群曾在《光明日報》撰文說:“更重要的是,它表明邁入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形態後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在經歷了秦速亡的歷史過程後,已經善於反省並總結歷史教訓,適時調整統治策略,以維護整個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
這一評價比較中肯,陸賈的《新語》即是明證。在《新語》裏,陸賈對秦亡的歷史進行了總結。從一個側麵可看出劉邦這個人,還是比較善於總結經驗的,而且知道適時調整戰略。他明白“馬上”與“馬下”的區別了,所以由“溺冠”變成了重儒,由武功變為了文治。
後來的呂後專權,也沿用黃老,而不另立新法,統治策略的延續,也可見漢朝統治者的高明。眾所周知,秦朝暴政是滅亡的根本原因。老子一語點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既然不怕死,我幹脆讓大家好好過,不管你們,你們自給自足。結果,這樣一來順應民意了。於是文景兩朝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明君之治”的範本。
值得一提的是景帝對七國之亂的平定。當初,他採納晁錯《削藩冊》意見,對諸侯們可謂大刀闊斧,結果引得吳王劉濞,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策反,其他六王起兵配合,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亂起,景帝封周勃之子周亞夫為太尉,統領全軍。在滅七國的過程中,由於景帝搖擺不定,錯聽袁盎之詞,將晁錯腰斬於市,結果成了冤案。對內進行削藩,對外則繼續和親,雖然漢與匈奴之間依然有戰事,但是畢竟是戰少和多,可謂蓄勢待發,為漢朝休養生息提供了穩定的政治條件。
中國歷史上公認的三大盛世是西漢盛世、大唐盛世、康幹盛世。比較而言,在初期都是內憂外患,後來平定憂患之後,都能休養生息,於是才會有盛世。但是筆者認為較之大唐與滿清,生活在“文景之治”時期是比較幸福的。既有富裕的生活,又能感受到自己國家的大氣,比唐朝更質樸,比清朝更寬容。因此,比較三大盛世,若選其一當選文景。
這樣的一個欣欣向榮的局麵,也正好為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準備了優秀的條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才能在文景二帝的基礎上走得更遠,真正使西漢王朝由富國向強國、大國轉變了,真正使得一個朝代,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絕響。
雄才大略 千古一帝
南宮裏,漢景帝緊鎖雙眉,表情凝重,他在親手編織一串風鈴。他強撐弱體要為劉徹,這個未來的漢武帝行冠禮。他此時身體孱弱,但是雙眸卻充滿期望。正所謂:
少年意氣,策馬趕疾風。
加冕王儲,撫劍問天下。
上承祖業之豐厚,下接時代之召喚。
噴薄旭日,呼之欲出。
劉徹沒有讓他失望。劉徹一上台,便表現了銳意進取的一麵。他號令天下,舉薦賢才,建立察舉製度。他親自主持考試,後漢武帝來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我們所知的董仲舒,就是武帝親選的。他賞罰分明,廢除酷刑,遏製腐敗,減少諸侯權力,處理了七國之亂的遺留問題。他徵收商稅,打擊富賈,通過各種辦法增加國家經濟實力。他興修水利,西北屯田,大力發展農業,從而使得內政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