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為新戰爭而進行的熱火朝天的準備工作並不能掩飾法國的國內危機。富歇由於呼籲和平已被放逐到法國邊境,塔列朗也因同樣的原因被拒之於杜伊勒裏宮的大門之外。當然,前駐俄國大使科蘭古的日子也不好過。
自從1811年回到巴黎後,科蘭古盡管仍然是宮廷侍從武官,卻發現自己已經被排斥在政府主要的日常事務之外,毫無用武之地了。事實上,1812年春他隻被杜伊勒裏宮召見過兩次,討論同俄國的這場戰爭將可能出現的種種不利因素,而對這場戰爭科蘭古還是持反對意見。他直截了當地指出:即使拿破崙打垮俄國可以給英國致命一擊,這場戰爭對於全世界來說也將會是場災難。“我不得不如實向您稟告:歐洲及法國國內有人認為您同波蘭及俄國的戰爭僅僅是個藉口,是您今後進一步擴張的前奏而已。”拿破崙終於惱羞成怒了:“我沒有徵求你的意見!”“你想不想要我就目前的局勢以及我們的未來實言相告?”1809年在西班牙,當時的一位大臣向馬爾蒙元帥這樣透露過:“皇帝陛下瘋了,我們所有的人都將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一切都將以我們的大難臨頭而告終。”而1812年法國同俄國的戰爭應驗了這句話,法國將為此付出雙倍的慘痛代價。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拿破崙於1812年春天出發去波蘭之前又再次召見了科蘭古。
我告誡他:如此冒險、如此孤注一擲而不充分利用其政府的強大影響力謀求和平道路,必將繼續遭受他人責罵。我告誡他:拿法國年輕一代的生命去冒險會對法國人民造成何種影響……我向他列舉了由於西班牙戰爭的大量人員傷亡已經引起了諸多譴責,而在西班牙戰役勝利結束前又迫不及待地同俄國開戰是何等危險……我也提醒他:他的軍隊在波蘭的上次戰役(艾勞和弗裏蘭德)中由於軍需品匱乏以及對戰鬥環境的不適應遭受到多麽大的損失……況且,這還是理智與理性的問題。陛下已被錯誤的軍事議題領入歧途了。他對真理已經充耳不聞反而深信幻想之事。他相信他正在邁向自己宏大的政治目標,我相信他錯了。
對於這種坦誠的忠言感到逆耳,拿破崙以科蘭古之語調還製科蘭古道:“我已完全俄國化了,你說的這些事已大大超越了我膚淺的認知,你告訴我的結論是這場戰爭實際上是俄國的沙皇挑起的,不是他……”拿破崙命令科蘭古隨同他一起出征俄國,去進行可憐的科蘭古剛剛力阻且勇敢反對的戰爭,以此對他們的爭論畫上了一個帶諷刺意味的句號。
為了即將來臨的戰事,拿破崙於1812年5月9日離開了巴黎,這一舉動令所有了解他的人感到大為震驚。在他的戰爭生涯中,這是他頭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白天在眾目睽睽之下為了討伐某國而離開都城:壯觀華麗的皇室馬車一輛接著一輛,皇後瑪麗·路易絲站在他的旁邊,隨後是帝國的主要官員,當然其中也包括忠心耿耿的迪洛克將軍、秘書梅內瓦爾和可憐的科蘭古。帝國馬車的前後都有著服飾華麗而威儀的皇家衛隊護送。這是一個過於自信的人,拿破崙將向全世界說明這一點。他在此之前曾在德勒斯登召開過帝國會議,召集了所有的王侯以及其帝國所轄範圍內其他王國的君主們,向他們和盤托出了迄今為止最具野心的戰役計劃。拿破崙在外交上已經簽訂了一係列的防禦條約和派兵的承諾,包括1812年2月24日與普魯士國王的防禦條約和1812年3月14日與他的嶽父奧地利國王的條約。不幸的是,拿破崙讓瑞典從他的指縫裏溜了出去,投進了聖彼得堡的懷抱。
第三十三章 俄國風雲(4)
法國大軍於5月16日開到了薩克森首府德勒斯登,薩克森國王和王後親自為拿破崙和瑪麗·路易絲皇後開道,將他們領進自己的城堡。對拿破崙無比憎惡的普魯士國王,也不得不賠笑和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威斯特伐利亞國王及王後一起前來歡迎拿破崙的到來。瑪麗·路易絲的父母、奧地利的國王和王後則在兩天前就專程趕來迎候。夜夜鍾鼓齊鳴,白天各國的軍事指揮官則為了征戰計劃關著門進行著冗長乏味的交談。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對此並不以為然,隻是送給拿破崙一封信,稱:“(我亞歷山大)不會首先拔劍。我不想在歐洲人的眼裏成為這場流血戰爭的發起者。至今你已經威脅我18個月了。法國軍隊……駐紮在俄國的邊境線上,而我卻仍然在我自己的首都,積極準備抵抗。”
和此後7個月內將再也見不到的皇後瑪麗·路易絲告別後,拿破崙於5月29日從德勒斯登出發;華麗的車隊變成了大炮、輜重和百萬大軍,於6月7日抵達格但斯克。拿破崙對那個地區最大的法國兵站進行了視察。
格但斯克不僅是個中轉站。在那裏拿破崙終於見到了他的妹夫、那不勒斯的國王繆拉。出於對繆拉企圖獨立的行徑耿耿於懷,拿破崙拒絕讓這位國王參加德勒斯登的國際軍事會議,而是命令夠機靈的繆拉前去切斷格但斯克和波羅的海的通道。
根據目擊者科蘭古的報告,皇帝和那不勒斯國王之間的關係遠遠不止是“冷淡”而已。拿破崙抱怨繆拉不再將自己視為法國人,並完全忘記了他之所以有今天靠的是誰。“‘當他見到我時,他是我的人,’拿破崙這樣說道,‘但一旦我離開了他,他的行徑完全沒有準性。真是眼不見、心不煩’……在公開的場合,皇帝對國王的態度還可以;但一旦隻有他們兩個人時,拿破崙便長篇大論地教訓他。”
自從1811年回到巴黎後,科蘭古盡管仍然是宮廷侍從武官,卻發現自己已經被排斥在政府主要的日常事務之外,毫無用武之地了。事實上,1812年春他隻被杜伊勒裏宮召見過兩次,討論同俄國的這場戰爭將可能出現的種種不利因素,而對這場戰爭科蘭古還是持反對意見。他直截了當地指出:即使拿破崙打垮俄國可以給英國致命一擊,這場戰爭對於全世界來說也將會是場災難。“我不得不如實向您稟告:歐洲及法國國內有人認為您同波蘭及俄國的戰爭僅僅是個藉口,是您今後進一步擴張的前奏而已。”拿破崙終於惱羞成怒了:“我沒有徵求你的意見!”“你想不想要我就目前的局勢以及我們的未來實言相告?”1809年在西班牙,當時的一位大臣向馬爾蒙元帥這樣透露過:“皇帝陛下瘋了,我們所有的人都將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一切都將以我們的大難臨頭而告終。”而1812年法國同俄國的戰爭應驗了這句話,法國將為此付出雙倍的慘痛代價。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拿破崙於1812年春天出發去波蘭之前又再次召見了科蘭古。
我告誡他:如此冒險、如此孤注一擲而不充分利用其政府的強大影響力謀求和平道路,必將繼續遭受他人責罵。我告誡他:拿法國年輕一代的生命去冒險會對法國人民造成何種影響……我向他列舉了由於西班牙戰爭的大量人員傷亡已經引起了諸多譴責,而在西班牙戰役勝利結束前又迫不及待地同俄國開戰是何等危險……我也提醒他:他的軍隊在波蘭的上次戰役(艾勞和弗裏蘭德)中由於軍需品匱乏以及對戰鬥環境的不適應遭受到多麽大的損失……況且,這還是理智與理性的問題。陛下已被錯誤的軍事議題領入歧途了。他對真理已經充耳不聞反而深信幻想之事。他相信他正在邁向自己宏大的政治目標,我相信他錯了。
對於這種坦誠的忠言感到逆耳,拿破崙以科蘭古之語調還製科蘭古道:“我已完全俄國化了,你說的這些事已大大超越了我膚淺的認知,你告訴我的結論是這場戰爭實際上是俄國的沙皇挑起的,不是他……”拿破崙命令科蘭古隨同他一起出征俄國,去進行可憐的科蘭古剛剛力阻且勇敢反對的戰爭,以此對他們的爭論畫上了一個帶諷刺意味的句號。
為了即將來臨的戰事,拿破崙於1812年5月9日離開了巴黎,這一舉動令所有了解他的人感到大為震驚。在他的戰爭生涯中,這是他頭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白天在眾目睽睽之下為了討伐某國而離開都城:壯觀華麗的皇室馬車一輛接著一輛,皇後瑪麗·路易絲站在他的旁邊,隨後是帝國的主要官員,當然其中也包括忠心耿耿的迪洛克將軍、秘書梅內瓦爾和可憐的科蘭古。帝國馬車的前後都有著服飾華麗而威儀的皇家衛隊護送。這是一個過於自信的人,拿破崙將向全世界說明這一點。他在此之前曾在德勒斯登召開過帝國會議,召集了所有的王侯以及其帝國所轄範圍內其他王國的君主們,向他們和盤托出了迄今為止最具野心的戰役計劃。拿破崙在外交上已經簽訂了一係列的防禦條約和派兵的承諾,包括1812年2月24日與普魯士國王的防禦條約和1812年3月14日與他的嶽父奧地利國王的條約。不幸的是,拿破崙讓瑞典從他的指縫裏溜了出去,投進了聖彼得堡的懷抱。
第三十三章 俄國風雲(4)
法國大軍於5月16日開到了薩克森首府德勒斯登,薩克森國王和王後親自為拿破崙和瑪麗·路易絲皇後開道,將他們領進自己的城堡。對拿破崙無比憎惡的普魯士國王,也不得不賠笑和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威斯特伐利亞國王及王後一起前來歡迎拿破崙的到來。瑪麗·路易絲的父母、奧地利的國王和王後則在兩天前就專程趕來迎候。夜夜鍾鼓齊鳴,白天各國的軍事指揮官則為了征戰計劃關著門進行著冗長乏味的交談。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對此並不以為然,隻是送給拿破崙一封信,稱:“(我亞歷山大)不會首先拔劍。我不想在歐洲人的眼裏成為這場流血戰爭的發起者。至今你已經威脅我18個月了。法國軍隊……駐紮在俄國的邊境線上,而我卻仍然在我自己的首都,積極準備抵抗。”
和此後7個月內將再也見不到的皇後瑪麗·路易絲告別後,拿破崙於5月29日從德勒斯登出發;華麗的車隊變成了大炮、輜重和百萬大軍,於6月7日抵達格但斯克。拿破崙對那個地區最大的法國兵站進行了視察。
格但斯克不僅是個中轉站。在那裏拿破崙終於見到了他的妹夫、那不勒斯的國王繆拉。出於對繆拉企圖獨立的行徑耿耿於懷,拿破崙拒絕讓這位國王參加德勒斯登的國際軍事會議,而是命令夠機靈的繆拉前去切斷格但斯克和波羅的海的通道。
根據目擊者科蘭古的報告,皇帝和那不勒斯國王之間的關係遠遠不止是“冷淡”而已。拿破崙抱怨繆拉不再將自己視為法國人,並完全忘記了他之所以有今天靠的是誰。“‘當他見到我時,他是我的人,’拿破崙這樣說道,‘但一旦我離開了他,他的行徑完全沒有準性。真是眼不見、心不煩’……在公開的場合,皇帝對國王的態度還可以;但一旦隻有他們兩個人時,拿破崙便長篇大論地教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