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警鍾長鳴(2)
自從1799年霧月政變以來(1802年和1803年除外),拿破崙一直處於戰爭狀態,他幾乎同所有國家交戰,主要是同西歐和中歐等國交戰。用於戰爭的花費是高昂的,需要許許多多的資金。拿破崙執政期間同奧國和義大利作戰的戰利品彌補了財政赤字,但是,1804年2月25日為了給入侵英國做好準備,拿破崙頒布了所謂的“聯合賦稅法”,增加了酒類、鹽(鹽稅在大革命時期被廢止)和菸草的稅收,以資助政府部門的運作。另外還增加了地方河道的稅收以及在大革命時期已廢止的道路通行稅。拿破崙對那些付稅較少的人和窮困的省份沒有興趣。1807年,法國財政總開支預算中僅有3,700萬法郎是用於修教堂、學校和公路等公共設施的。那麽多剩餘的錢去了哪裏?當然是戰爭開支。法國政府的年收入有一半以上是用於擴充戰備物資,而這些還不包括拿破崙從被征服的“盟國”加收的“戰爭獻金”。總之,幾乎每個法國人都捲入了戰爭——或是出錢或是出人。
如果說1789年法國平民大暴動是因為路易十六徵收的3億法郎重稅的話,那這3億法郎較之拿破崙所徵收的就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拿破崙徵收的賦稅從1804年的5億多法郎激升到1812年的8億多法郎。拿破崙令法國國家預算及稅收額翻了近3倍。
也許他會辯解說,法國政府預算有1/4是由“國外獻金”支付的,那麽剩餘的3/4又是由誰支付的呢?事實上,是由法國的納稅人承擔了這一持續增長中的巨額數字。
法國占領的歐洲各國的稅收中有一部分用作軍隊基金,該基金建立於1805年10月28日,有7.43億法郎來自奧地利和普魯士的稅收。從理論上講,西班牙應承擔另外的3.5億法郎,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由於西班牙的抗稅運動,差距越來越大了。法國仍然控製著各國的壟斷性產品,包括其所有的軍需產品的生產、貨幣製造當然還包括鹽與菸草的銷售以及煤礦森林資源。拿破崙確實也為鼓勵商業及工業出過力,通過國內競爭來刺激生產提高產量;例如小蒸汽引擎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另外也開辦了鋼鐵冶煉及印染術學校,以增加收入來源。他提倡發展絲製品、棉製品、金屬工業、釘子以及工具等等,以解決由於對英國貿易禁運而產生的國內此類產品短缺的問題。
英國針對大陸封鎖體係採取了相應的報復行動,即隻允許對倫敦友好的船隻進入深海,從而對所有的法國海港形成了反封鎖,使法國漁船不能出海。馬賽港的船隻數量由1789年的數千艘降至1811年的900餘艘,同時波爾多的人口數量也由原來的12萬降至7萬人。其他城市及其工業遭受的情況也類似。法國生產商的資產也由1789年的5,000萬法郎降至1811年的1,200萬法郎。大量工人失業,成千上萬的農民破產被迫靠野雞及鬆果為生,每年有上萬人死於營養不良。甚至在收成相對較好的時候也會發生通貨膨脹,盡管拿破崙自己隨時可以任意享用菸草及砂糖,但法國的富商隻能按黑市價格購買殖民地產品。整個歐洲大陸數以百計的大小公司都遭到破產的命運,而這一厄運在巴黎、裏昂以及曾經富庶的波爾多和馬賽則尤為嚴重。兩大著名的公司理察雷內以及哥洛斯丹維利爾斯公司最後靠政府信貸才擺脫破產命運。連有勢力的大銀行也難逃厄運,一間接著一間清盤,法國一些堪稱豪富的金融家及其合夥人等也在一夜間淪為貧民。
為保護法國民眾,同時也是為了防止暴動,拿破崙確實盡力維護國家糧食儲備並對包括廉價麵包在內的一些商品實行政府定價,但仍然難以抑製通貨膨脹。商業貿易、股票交易以及國庫都到了最糟的地步,拿破崙在無奈之下命令財政部長莫利昂從國庫中動用數百萬法郎來緩解危機。而且,最萬般無奈的辦法也實施了,那就是可以帶來6,000萬法郎收入的“特殊戰爭稅收製度”。
事實是,當朱諾、馬塞納、富歇、塔列朗、貝爾蒂埃及其他人每年的收入增加90萬法郎時,這個來自所謂的特殊戰爭稅收製度的6,000萬法郎也被用得差不多了,卻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那些苦苦求生的法國農民們正遭受到比在路易十六的苛政下更為悲慘的命運。
對於那些作為政府的供應商的大商業和生產廠家,拿破崙用國家儲備救濟金幫助它們恢復生產渡過難關,貸款可逐年分期償還。但是這些受益人卻很少有人能如數還清政府資助的。因此,當拿破崙向這些人伸手索要政府的巨額貨款時,幾乎沒人有能力償還,結果那些主要的政府信貸的受益人均以“不合作”的罪名被拿破崙扔進了監獄。
盡管被法國占領的地區源源不斷地在向法國政府匯集數額巨大的資金,也遠遠緩解不了拿破崙連年征戰造成的危機。在拿破崙同瑪麗·路易絲結婚之後,拿破崙的好戰態度曾有過戲劇性的轉變。至少曾有過那麽一般時間,盡管毫無疑問,瓦格拉姆的槍聲仍在他腦中迴響,但在拿破崙的軍旅生涯中他頭一次對於發動戰役採取了迴避的態度。在1810年一年時間內,拿破崙曾3次決定到西班牙去解決伊比利亞半島局勢緊張的問題,但接連3次他都以各種藉口而未成行——是拿破崙終於變得成熟了一些,對戰爭感到了厭倦,也開始對個人冒險感到厭倦了嗎?法國人都為他的這一轉變而感到震驚。很明顯的是,瑪麗·路易絲在某些方麵取得了成功。
自從1799年霧月政變以來(1802年和1803年除外),拿破崙一直處於戰爭狀態,他幾乎同所有國家交戰,主要是同西歐和中歐等國交戰。用於戰爭的花費是高昂的,需要許許多多的資金。拿破崙執政期間同奧國和義大利作戰的戰利品彌補了財政赤字,但是,1804年2月25日為了給入侵英國做好準備,拿破崙頒布了所謂的“聯合賦稅法”,增加了酒類、鹽(鹽稅在大革命時期被廢止)和菸草的稅收,以資助政府部門的運作。另外還增加了地方河道的稅收以及在大革命時期已廢止的道路通行稅。拿破崙對那些付稅較少的人和窮困的省份沒有興趣。1807年,法國財政總開支預算中僅有3,700萬法郎是用於修教堂、學校和公路等公共設施的。那麽多剩餘的錢去了哪裏?當然是戰爭開支。法國政府的年收入有一半以上是用於擴充戰備物資,而這些還不包括拿破崙從被征服的“盟國”加收的“戰爭獻金”。總之,幾乎每個法國人都捲入了戰爭——或是出錢或是出人。
如果說1789年法國平民大暴動是因為路易十六徵收的3億法郎重稅的話,那這3億法郎較之拿破崙所徵收的就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拿破崙徵收的賦稅從1804年的5億多法郎激升到1812年的8億多法郎。拿破崙令法國國家預算及稅收額翻了近3倍。
也許他會辯解說,法國政府預算有1/4是由“國外獻金”支付的,那麽剩餘的3/4又是由誰支付的呢?事實上,是由法國的納稅人承擔了這一持續增長中的巨額數字。
法國占領的歐洲各國的稅收中有一部分用作軍隊基金,該基金建立於1805年10月28日,有7.43億法郎來自奧地利和普魯士的稅收。從理論上講,西班牙應承擔另外的3.5億法郎,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由於西班牙的抗稅運動,差距越來越大了。法國仍然控製著各國的壟斷性產品,包括其所有的軍需產品的生產、貨幣製造當然還包括鹽與菸草的銷售以及煤礦森林資源。拿破崙確實也為鼓勵商業及工業出過力,通過國內競爭來刺激生產提高產量;例如小蒸汽引擎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另外也開辦了鋼鐵冶煉及印染術學校,以增加收入來源。他提倡發展絲製品、棉製品、金屬工業、釘子以及工具等等,以解決由於對英國貿易禁運而產生的國內此類產品短缺的問題。
英國針對大陸封鎖體係採取了相應的報復行動,即隻允許對倫敦友好的船隻進入深海,從而對所有的法國海港形成了反封鎖,使法國漁船不能出海。馬賽港的船隻數量由1789年的數千艘降至1811年的900餘艘,同時波爾多的人口數量也由原來的12萬降至7萬人。其他城市及其工業遭受的情況也類似。法國生產商的資產也由1789年的5,000萬法郎降至1811年的1,200萬法郎。大量工人失業,成千上萬的農民破產被迫靠野雞及鬆果為生,每年有上萬人死於營養不良。甚至在收成相對較好的時候也會發生通貨膨脹,盡管拿破崙自己隨時可以任意享用菸草及砂糖,但法國的富商隻能按黑市價格購買殖民地產品。整個歐洲大陸數以百計的大小公司都遭到破產的命運,而這一厄運在巴黎、裏昂以及曾經富庶的波爾多和馬賽則尤為嚴重。兩大著名的公司理察雷內以及哥洛斯丹維利爾斯公司最後靠政府信貸才擺脫破產命運。連有勢力的大銀行也難逃厄運,一間接著一間清盤,法國一些堪稱豪富的金融家及其合夥人等也在一夜間淪為貧民。
為保護法國民眾,同時也是為了防止暴動,拿破崙確實盡力維護國家糧食儲備並對包括廉價麵包在內的一些商品實行政府定價,但仍然難以抑製通貨膨脹。商業貿易、股票交易以及國庫都到了最糟的地步,拿破崙在無奈之下命令財政部長莫利昂從國庫中動用數百萬法郎來緩解危機。而且,最萬般無奈的辦法也實施了,那就是可以帶來6,000萬法郎收入的“特殊戰爭稅收製度”。
事實是,當朱諾、馬塞納、富歇、塔列朗、貝爾蒂埃及其他人每年的收入增加90萬法郎時,這個來自所謂的特殊戰爭稅收製度的6,000萬法郎也被用得差不多了,卻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那些苦苦求生的法國農民們正遭受到比在路易十六的苛政下更為悲慘的命運。
對於那些作為政府的供應商的大商業和生產廠家,拿破崙用國家儲備救濟金幫助它們恢復生產渡過難關,貸款可逐年分期償還。但是這些受益人卻很少有人能如數還清政府資助的。因此,當拿破崙向這些人伸手索要政府的巨額貨款時,幾乎沒人有能力償還,結果那些主要的政府信貸的受益人均以“不合作”的罪名被拿破崙扔進了監獄。
盡管被法國占領的地區源源不斷地在向法國政府匯集數額巨大的資金,也遠遠緩解不了拿破崙連年征戰造成的危機。在拿破崙同瑪麗·路易絲結婚之後,拿破崙的好戰態度曾有過戲劇性的轉變。至少曾有過那麽一般時間,盡管毫無疑問,瓦格拉姆的槍聲仍在他腦中迴響,但在拿破崙的軍旅生涯中他頭一次對於發動戰役採取了迴避的態度。在1810年一年時間內,拿破崙曾3次決定到西班牙去解決伊比利亞半島局勢緊張的問題,但接連3次他都以各種藉口而未成行——是拿破崙終於變得成熟了一些,對戰爭感到了厭倦,也開始對個人冒險感到厭倦了嗎?法國人都為他的這一轉變而感到震驚。很明顯的是,瑪麗·路易絲在某些方麵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