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了那些資料後,讓我十分驚奇地有兩點,首先在發動如此大規模的戰爭前,即使最悲觀的德國將領也沒有想過萬一戰況不利怎麽辦,另一點是既然在戰前德國參謀總部就設想過即使在1941年攻克莫斯科,戰爭也可能拖到1942年春,為什麽無人去準備冬裝,德國人的專業性去了哪裏?為部隊準備冬季裝備完全是總參謀部的責任,這簡直是犯罪性的玩忽職守行為。
“巴巴羅薩”計劃就是在這種氣氛中開始執行的,對於德國空軍部隊來說,雖然他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和強化訓練,但對於在蘇聯境內作戰所遇到的抵抗的激烈程度,在道路狀況惡劣的蘇聯境內為部隊提供後勤支援的困難程度,對蘇德戰爭戰線長度的估計嚴重不足,當一旦戰爭爆發後,德國人發現自己無論在物資上和精神上都缺乏對這場空前慘烈的戰爭的準備。
蘇聯空軍在41年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據蘇聯記錄,蘇聯在41年損失了21200架飛機,其中約12000~16000架是作戰損失(在空戰中被擊落,被地麵炮火擊落,被炸毀於地麵,因作戰損傷過重而報廢等)其餘為非作戰損失(因機械原因報廢,因機械原因失事,在撤退中被丟棄等)。蘇聯空軍能在如此打擊中堅持下來,並非是由於他們裝備的先進和戰超人,而是其官兵表現出來的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以及幾乎無限的忍受艱難和困苦的能力,在41年蘇聯空軍所做到的其實是一件事就是不記一切代價地消除德軍以一場閃電戰結束戰爭的企圖,而將德國人拖入一場持久戰中。
41年對蘇聯空軍是十分艱難的,當時他們原來所有的裝備損失殆盡,而隨著德軍的迅猛前進,大批飛機製造廠被迫遷往烏拉爾山以東地區,即使盡了最大努力,蘇聯的飛機製造能力下降了,而且由於新廠址往往生產環境惡劣,也由於前線迫切需要飛機,蘇聯飛機製造業被迫犧牲質量以增加產量,這造成41~43年蘇聯空軍所接受的飛機往往達不到設計的質量指標,這造成蘇聯空軍飛機的使用壽命很短,往往其損失的一半是非戰鬥失。
對於41年蘇聯空軍來說,他們需要的東西很多:大量的先進飛機,更好的訓練,有效的戰術,但為了得到這一切,蘇聯軍人必須首先爭取到時間,而時間要他們用生命去換取。
很難想像蘇聯空軍在戰爭初期是如何前赴後繼地去反擊德軍的,那些駕駛sb,db-3,tb-3轟炸機,i-15bis,i-153攻擊機去執行任務的蘇聯空軍機組成員們所執行的完全是自殺性的任務。從戰爭開始時起,蘇聯空軍就開始了痛苦的改革,嚴酷的現實迫使蘇聯空軍逐漸拋棄了戰前的教條,在41年蘇聯空軍所採納的第一個正確戰術,就是當他們發現德國空軍過於強大後,就採取了避免和德國戰鬥機部隊正麵交戰,而集中全力攻擊德國地麵部隊的戰術。在東線,由於戰線過長和戰線移動迅速,這使得德軍無法建立如英國曾建立的那種雷達網,這使得德國戰鬥機部隊無法有效地封鎖整條戰線。一次又一次地雖然巡邏的德國戰鬥機部隊總能使得他們“遇到”的蘇聯空軍遭到嚴重損失,但更多的蘇聯飛機隻是簡單地從前線空隙中“滑”過來,將德國地麵部隊炸得叫苦連天。我曾讀過許多德國軍官關於對蘇戰爭初期的回憶錄,他們無一例外的提到了所遭到的蘇聯空軍幾乎“不停”的空襲。除了對德國地麵部隊的打擊以外,德國空軍同樣遭到了嚴重損失,據德國記錄,德國空軍與1941年6月22日~12月31日因作戰原因共損失飛機4653架飛機,其中3827架毀於東線,我手頭沒有德國空軍因非作戰原因損失飛機的數字,這個數字也不包括德國盟友芬蘭,義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空軍的損失。從德國空軍在“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投入戰場的3000架飛機的實力來看,等於德軍每一架飛機都損失掉了。到41年底時,許多德國空軍聯隊的實力下降到原有實力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在人員損失上,德國空軍41年在蘇聯戰場損失了13742名機組成員和地勤人員,其中3231人陣亡,2028人失蹤,8453人受傷。其中許多人是無法替補的戰前參軍的人員。以蘇聯空軍在開戰時的狀態來看,他們能使德國空軍遭受如此慘重的損失,已經是超水平發揮了。
如果德國空軍能保持象開戰頭幾個月的打擊力度,那麽即使蘇聯空軍再頑強,蘇聯軍工工業運轉再有效,蘇聯空軍也無法倖免,但隨著時間推移,德國空軍自己也因失血過多而軟弱了下來。於是在付出了如此慘重的代價後,蘇聯空軍得到了最寶貴的喘息時間。雖然在隨後戰爭中,蘇聯空軍仍將在德國空軍手中付出重大代價,但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蘇聯的取勝隻是一個時間問題。
從1942年下半年起,蘇聯空軍開始了緩慢的復甦,隨著大量先進飛機的投入戰場,蘇德兩國空軍在裝備上的差距逐漸縮小了,越來越多經過戰爭考驗的軍官擔任了高級指揮員的職務,在空中戰爭中不符實際的戰術被拋棄,而蘇聯飛行員的訓練水準也大幅度提高了,1943年後走上戰場的蘇聯飛行員一般已經接受了1年的訓練。一向是蘇軍弱點的通訊裝置逐漸得到了提高,到1943年下半年後蘇聯飛機普遍裝上了無線電裝置。這些努力加上英美空軍在西線的進攻,逐漸使得蘇聯戰場上空的優勢逐漸向蘇聯空軍方麵轉移,1943年蘇聯空軍第一次從德國空軍手中奪得了戰場製空權。
“巴巴羅薩”計劃就是在這種氣氛中開始執行的,對於德國空軍部隊來說,雖然他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和強化訓練,但對於在蘇聯境內作戰所遇到的抵抗的激烈程度,在道路狀況惡劣的蘇聯境內為部隊提供後勤支援的困難程度,對蘇德戰爭戰線長度的估計嚴重不足,當一旦戰爭爆發後,德國人發現自己無論在物資上和精神上都缺乏對這場空前慘烈的戰爭的準備。
蘇聯空軍在41年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據蘇聯記錄,蘇聯在41年損失了21200架飛機,其中約12000~16000架是作戰損失(在空戰中被擊落,被地麵炮火擊落,被炸毀於地麵,因作戰損傷過重而報廢等)其餘為非作戰損失(因機械原因報廢,因機械原因失事,在撤退中被丟棄等)。蘇聯空軍能在如此打擊中堅持下來,並非是由於他們裝備的先進和戰超人,而是其官兵表現出來的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以及幾乎無限的忍受艱難和困苦的能力,在41年蘇聯空軍所做到的其實是一件事就是不記一切代價地消除德軍以一場閃電戰結束戰爭的企圖,而將德國人拖入一場持久戰中。
41年對蘇聯空軍是十分艱難的,當時他們原來所有的裝備損失殆盡,而隨著德軍的迅猛前進,大批飛機製造廠被迫遷往烏拉爾山以東地區,即使盡了最大努力,蘇聯的飛機製造能力下降了,而且由於新廠址往往生產環境惡劣,也由於前線迫切需要飛機,蘇聯飛機製造業被迫犧牲質量以增加產量,這造成41~43年蘇聯空軍所接受的飛機往往達不到設計的質量指標,這造成蘇聯空軍飛機的使用壽命很短,往往其損失的一半是非戰鬥失。
對於41年蘇聯空軍來說,他們需要的東西很多:大量的先進飛機,更好的訓練,有效的戰術,但為了得到這一切,蘇聯軍人必須首先爭取到時間,而時間要他們用生命去換取。
很難想像蘇聯空軍在戰爭初期是如何前赴後繼地去反擊德軍的,那些駕駛sb,db-3,tb-3轟炸機,i-15bis,i-153攻擊機去執行任務的蘇聯空軍機組成員們所執行的完全是自殺性的任務。從戰爭開始時起,蘇聯空軍就開始了痛苦的改革,嚴酷的現實迫使蘇聯空軍逐漸拋棄了戰前的教條,在41年蘇聯空軍所採納的第一個正確戰術,就是當他們發現德國空軍過於強大後,就採取了避免和德國戰鬥機部隊正麵交戰,而集中全力攻擊德國地麵部隊的戰術。在東線,由於戰線過長和戰線移動迅速,這使得德軍無法建立如英國曾建立的那種雷達網,這使得德國戰鬥機部隊無法有效地封鎖整條戰線。一次又一次地雖然巡邏的德國戰鬥機部隊總能使得他們“遇到”的蘇聯空軍遭到嚴重損失,但更多的蘇聯飛機隻是簡單地從前線空隙中“滑”過來,將德國地麵部隊炸得叫苦連天。我曾讀過許多德國軍官關於對蘇戰爭初期的回憶錄,他們無一例外的提到了所遭到的蘇聯空軍幾乎“不停”的空襲。除了對德國地麵部隊的打擊以外,德國空軍同樣遭到了嚴重損失,據德國記錄,德國空軍與1941年6月22日~12月31日因作戰原因共損失飛機4653架飛機,其中3827架毀於東線,我手頭沒有德國空軍因非作戰原因損失飛機的數字,這個數字也不包括德國盟友芬蘭,義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空軍的損失。從德國空軍在“巴巴羅薩”行動開始時投入戰場的3000架飛機的實力來看,等於德軍每一架飛機都損失掉了。到41年底時,許多德國空軍聯隊的實力下降到原有實力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在人員損失上,德國空軍41年在蘇聯戰場損失了13742名機組成員和地勤人員,其中3231人陣亡,2028人失蹤,8453人受傷。其中許多人是無法替補的戰前參軍的人員。以蘇聯空軍在開戰時的狀態來看,他們能使德國空軍遭受如此慘重的損失,已經是超水平發揮了。
如果德國空軍能保持象開戰頭幾個月的打擊力度,那麽即使蘇聯空軍再頑強,蘇聯軍工工業運轉再有效,蘇聯空軍也無法倖免,但隨著時間推移,德國空軍自己也因失血過多而軟弱了下來。於是在付出了如此慘重的代價後,蘇聯空軍得到了最寶貴的喘息時間。雖然在隨後戰爭中,蘇聯空軍仍將在德國空軍手中付出重大代價,但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蘇聯的取勝隻是一個時間問題。
從1942年下半年起,蘇聯空軍開始了緩慢的復甦,隨著大量先進飛機的投入戰場,蘇德兩國空軍在裝備上的差距逐漸縮小了,越來越多經過戰爭考驗的軍官擔任了高級指揮員的職務,在空中戰爭中不符實際的戰術被拋棄,而蘇聯飛行員的訓練水準也大幅度提高了,1943年後走上戰場的蘇聯飛行員一般已經接受了1年的訓練。一向是蘇軍弱點的通訊裝置逐漸得到了提高,到1943年下半年後蘇聯飛機普遍裝上了無線電裝置。這些努力加上英美空軍在西線的進攻,逐漸使得蘇聯戰場上空的優勢逐漸向蘇聯空軍方麵轉移,1943年蘇聯空軍第一次從德國空軍手中奪得了戰場製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