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避開了。”(343 頁)這天以後,8 月16 日的大會就不讓我參加了。廬山
會議後期的八中全會,開過多次全體人員的大會,參加這次會的許多人(包
括吳文提到的三位國家老領導人)還健在,除了這一次劉少奇主持的大會
上,或可說李銳曾同周小舟“對質”外,誰還參加過彭真、薄一波、楊尚
昆要胡喬木、田家英、吳冷西“同此人(李銳)對質”的會呢?吳文肯定
“參加八屆八中全會的同誌都目睹當時會場上對質的情景”。請問,哪一天
開過這樣的大會?《簡報》的哪一期刊載過這一情景?
老熟人吳冷西究竟為什麽要對我這樣無端指責?此時此舉,所為何來?
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關於李銳的為人,有一件事,老熟人不應當不知道,
因為這就寫在《廬山會議實錄》的開篇——“上廬山開會(我的記錄本)”。
1967 年8 月間,當時我早已下放在安徽磨子潭水電站。“北京專案組的幾個
人,持中央辦公廳和公安部的介紹信來,要我交代同胡喬木、吳冷西和田
家英的關係,特別是在廬山時的情況:並說專案組長是周總理。當時我雖
已五十歲,且是八年戴罪之身,卻依然少年氣盛。我說,毛主席周圍的人
最危險的,不是他們三個人,而是陳伯達。‘我最不放心的是陳伯達’。於
是我舉出事例,以為證明。”(15 頁)陳伯達當時是中央文革小組組長,可
謂紅得發紫。當時說這樣的話,自知是要擔風險的。可是,李銳就是這樣
一個人,為維護自己的信念,為堅持真理,是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於度
外的。果然,1967 年11 月11 日,一架專機,將我從安徽送到北京,關人
秦城監獄。在獄中八年,為任何熟人寫“證明材料”,都是如實落筆或著意
保護,從未有過什麽檢舉揭發之事,包括對我落井下石的人。
我的一生,所受冤屈不為少矣;總認為是非公道自在人心,從不計較,
一笑置之。但這一次老熟人的文章,我非計較不可,因為這太出乎意外,
太違反常情;因為這發生在“文革”噩夢已逝去18 年之後,廬山會議已平
反16 年之後。還因為這是出自延安時期老同事之手,是白紙黑字,印在書
本上的東西。看來,作者至少是想讓世人相信:李銳此人,並不老實,大
家要小心此人的“著書立說”啊!《廬山會議實錄》這本書,其實是胡喬木
建議我寫的,書出版後並表示他對此書完全負責。這些過程,在1989 年此
書初版和1994 年6 月增訂再版中,我都有說明。喬木生前一再肯定這本書,
不僅當麵同我談過,也同別人(我同吳共同的老熟人)談過。吳冷西不是
在喬木生前提出對我的責難,而要在喬木去世後,再來為“兩位亡友公開
澄清歷史事實”,這豈不令人費解?我希望老熟人吳冷西給我一個“說法”,
也給歷史一個“說法”。
1994 年10 月28日
原載《讀書》1995 年第1 期
增訂版後記
本書初版於1988 年底,有一個“出版說明”如下:
1959 年7、8 月間舉行的廬山會議,是中共黨史極為重要的一頁。本書
作者李銳同誌曾參加這次會議的全過程,會議後期被列為“彭德懷反黨集
團”的追隨者而受到批判。1980 年討論《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
的決議》草稿時,看到作者有關廬山會議的長篇發言後,當時,主持《決
議)起草的中央領導同誌即建議作者寫出這一段歷史(在11 月 19 日的信
中說):“你是否可以負責寫一廬山會議始末史料,寫出後再找有關同誌補
充審定。這事很要緊,值得付出心血。萬一我輩都不在了(人有旦夕禍福),
這一段重要史料誰來寫呢?會寫成什麽樣子呢?”根據自己的記錄本和有
關原始資料,作者終於在今年夏天寫成此書。鑑於有關廬山會議的情況,
現已有數種書刊廣泛流傳,其中史事,或嫌簡略,或有失真。特將此書少
量刊印,內部發行,供黨史研究和有關同誌參考。其中不當之處,請閱者
批評指正,以便作者修改,今後再出定本。
當時是內部控製發行。當今之世,越是內部發行,越是容易在社會上傳
開。幾年來,此書我自己送人近200 本,至今還有人索取;無論老中青哪
一代人,大都願意看這本書,我也樂意送人。現在到處弄不到這本書了。
既已開過支票,自己也覺得不如再出一個完備些的定本。
1980 年11 月,胡喬木寫信催我盡快成書時,曾指定黨史研究部門的同
誌,從資料方麵給我以幫助。這次增補修訂,仍舊是他們給了我很多幫助。
還有有心的同誌幫我摘抄材料,細心安排如何補充。
這次比較多的補充修訂是兩個部分:一是毛澤東的幾次講話包括7 月
會議後期的八中全會,開過多次全體人員的大會,參加這次會的許多人(包
括吳文提到的三位國家老領導人)還健在,除了這一次劉少奇主持的大會
上,或可說李銳曾同周小舟“對質”外,誰還參加過彭真、薄一波、楊尚
昆要胡喬木、田家英、吳冷西“同此人(李銳)對質”的會呢?吳文肯定
“參加八屆八中全會的同誌都目睹當時會場上對質的情景”。請問,哪一天
開過這樣的大會?《簡報》的哪一期刊載過這一情景?
老熟人吳冷西究竟為什麽要對我這樣無端指責?此時此舉,所為何來?
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關於李銳的為人,有一件事,老熟人不應當不知道,
因為這就寫在《廬山會議實錄》的開篇——“上廬山開會(我的記錄本)”。
1967 年8 月間,當時我早已下放在安徽磨子潭水電站。“北京專案組的幾個
人,持中央辦公廳和公安部的介紹信來,要我交代同胡喬木、吳冷西和田
家英的關係,特別是在廬山時的情況:並說專案組長是周總理。當時我雖
已五十歲,且是八年戴罪之身,卻依然少年氣盛。我說,毛主席周圍的人
最危險的,不是他們三個人,而是陳伯達。‘我最不放心的是陳伯達’。於
是我舉出事例,以為證明。”(15 頁)陳伯達當時是中央文革小組組長,可
謂紅得發紫。當時說這樣的話,自知是要擔風險的。可是,李銳就是這樣
一個人,為維護自己的信念,為堅持真理,是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於度
外的。果然,1967 年11 月11 日,一架專機,將我從安徽送到北京,關人
秦城監獄。在獄中八年,為任何熟人寫“證明材料”,都是如實落筆或著意
保護,從未有過什麽檢舉揭發之事,包括對我落井下石的人。
我的一生,所受冤屈不為少矣;總認為是非公道自在人心,從不計較,
一笑置之。但這一次老熟人的文章,我非計較不可,因為這太出乎意外,
太違反常情;因為這發生在“文革”噩夢已逝去18 年之後,廬山會議已平
反16 年之後。還因為這是出自延安時期老同事之手,是白紙黑字,印在書
本上的東西。看來,作者至少是想讓世人相信:李銳此人,並不老實,大
家要小心此人的“著書立說”啊!《廬山會議實錄》這本書,其實是胡喬木
建議我寫的,書出版後並表示他對此書完全負責。這些過程,在1989 年此
書初版和1994 年6 月增訂再版中,我都有說明。喬木生前一再肯定這本書,
不僅當麵同我談過,也同別人(我同吳共同的老熟人)談過。吳冷西不是
在喬木生前提出對我的責難,而要在喬木去世後,再來為“兩位亡友公開
澄清歷史事實”,這豈不令人費解?我希望老熟人吳冷西給我一個“說法”,
也給歷史一個“說法”。
1994 年10 月28日
原載《讀書》1995 年第1 期
增訂版後記
本書初版於1988 年底,有一個“出版說明”如下:
1959 年7、8 月間舉行的廬山會議,是中共黨史極為重要的一頁。本書
作者李銳同誌曾參加這次會議的全過程,會議後期被列為“彭德懷反黨集
團”的追隨者而受到批判。1980 年討論《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
的決議》草稿時,看到作者有關廬山會議的長篇發言後,當時,主持《決
議)起草的中央領導同誌即建議作者寫出這一段歷史(在11 月 19 日的信
中說):“你是否可以負責寫一廬山會議始末史料,寫出後再找有關同誌補
充審定。這事很要緊,值得付出心血。萬一我輩都不在了(人有旦夕禍福),
這一段重要史料誰來寫呢?會寫成什麽樣子呢?”根據自己的記錄本和有
關原始資料,作者終於在今年夏天寫成此書。鑑於有關廬山會議的情況,
現已有數種書刊廣泛流傳,其中史事,或嫌簡略,或有失真。特將此書少
量刊印,內部發行,供黨史研究和有關同誌參考。其中不當之處,請閱者
批評指正,以便作者修改,今後再出定本。
當時是內部控製發行。當今之世,越是內部發行,越是容易在社會上傳
開。幾年來,此書我自己送人近200 本,至今還有人索取;無論老中青哪
一代人,大都願意看這本書,我也樂意送人。現在到處弄不到這本書了。
既已開過支票,自己也覺得不如再出一個完備些的定本。
1980 年11 月,胡喬木寫信催我盡快成書時,曾指定黨史研究部門的同
誌,從資料方麵給我以幫助。這次增補修訂,仍舊是他們給了我很多幫助。
還有有心的同誌幫我摘抄材料,細心安排如何補充。
這次比較多的補充修訂是兩個部分:一是毛澤東的幾次講話包括7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