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當初那些人是怎麽修建的?”一向沒啥文化的強子此時此刻都被深深震撼了。
我說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因為我們都無法解答。
第39卷 潛入(12)
這八幅巨型浮雕直把我們看得心旌神漾,好半天才緩過神來,我們不是來旅遊的。於是阿彪趕緊招呼上我們,慢慢走進了第一層畫廊。
我們從第一層迴廊的西門走了進去,這層迴廊被稱作浮雕迴廊,在迴廊的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幹之上,都有浮雕。內容不僅有各種神話傳說,也有戰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麵複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且已採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從裏邊向外望,赫然發現,牆上有許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據說是象徵仙女下凡,以千年前的雕刻技術來說,竟然能把仙女刻畫得如此活靈活現,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麵貌、衣著完全不同,真可說是鬼斧神工之作。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麗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喻為是東方的蒙娜麗莎,相傳是由浪花所變成的。宏偉的吳哥窟正因為有了這群俏麗的仙女環繞,而整個鮮活了起來。
我們邊走邊看,慢慢走到了一個名為“千佛閣”的田字閣,四周環繞迴廊。田字閣被中央的十字遊廊間隔為四個院落,其地麵比十字遊廊和迴廊低約1米,原為水池,可惜現在裏麵已經沒有水了。田字閣的南北廊,寬約三米,外側封閉,內側立雙排方柱。十字遊廊由兩道遊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遊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部分組成,由四行方柱支撐。兩行內方柱支撐中廊,兩行外方柱支撐各自的偏廊。中廊寬約3米,高約4.5米,上半是牆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飛天女浮雕,一些柱身和柱牆還殘留深紅色的塗漆,由此可窺見八百多年前吳哥窟全盛時期之輝煌景象。
主廊頂呈蛋尖拱形,以陶瓦蓋頂。左右偏廊,寬約2.5米,高約3米;遊廊總寬度約8米。幾世紀來,朝拜者曾在閣內留下許多佛像,不過大部分佛像現在已被挪走。閣內還有不少頌揚朝拜者善行的銘文,多數是高棉語,一些是緬甸語。田字畫閣之外的院子,乃寺廟第一層圍囿的內院,如反匚字形。在第一層圍囿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藏經閣。田字閣的北廊、中廊和西廊各有石階廊西通寺廟的第二層圍囿。
第39卷 潛入(13)
這吳哥寺建築如此繁複和精湛,是我們萬萬沒有想到的,要想在這偌大的寺廟裏找一尊巴掌大小的金佛,實在是有如大海撈針。lisa告訴我們,來之前她托人探聽過,拜佛的人送來的參祭品都會先拿到第三層迴廊上放置三天,表示對佛祖的尊敬,然後這些東西會被寺廟裏的和尚轉送到秘密的藏寶庫,從時間上來看,那尊金佛很可能已經被送去藏寶庫了。
我說:“照這樣的情況開來,我們還是隻有先走到最上麵一層畫廊再說!”
眾人點點頭,不由得加快了腳步。
第二層台基又高出第一層台基五米半左右,四周也有長方形迴廊,東西方向長約115米,南北方向寬約100米。迴廊沒有石柱,也沒有偏廊,兩壁分布豎葫蘆欞窗,間以天神浮雕。迴廊共有十座廊門,四隅各一,東南北各一,西邊三座。每座廊門有內外二石階,下通第一圍囿內院,內通第二圍囿內院。西邊的三座廊門,通第一圍囿的田字閣。第二層迴廊四角的塔門,頂部各矗立一座寶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寶塔的頂部大半缺損,九層寶塔隻剩二三層。第二圍囿內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經閣。兩座藏經閣之間由一個十字形陽台的南北道相連,陽台的東西道連接第二層迴廊的西門和第三層迴廊的西門。
我們走到迴廊西門的盡頭,然後折身上了第三層迴廊。
寺廟的第三層台基,即最內和最高層台基,稱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兩段疊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層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十二道台階,東南西北每邊各三道,十二道台階都十分陡峭,必須手腳並用,匍匐攀登,象徵登天之艱辛。台階之上的田字形重簷畫廊,60米見方,上立五座寶塔,四隅各一塔門,正中矗立一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頂離地65米,主塔比四個角塔高大,五座寶塔,排成五點梅花式。
每塔內設神龕。主塔的神龕,最初四通,中供毗濕奴一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後,中供佛像,三麵用佛像壁圍攏。各塔門之間,塔門與主塔之間,由田字畫廊相連。
第39卷 潛入(14)
田字畫廊由迴廊和十字遊廊組成,迴廊分主廊和偏廊兩部分,主廊靠外的牆壁分布著豎葫蘆欞窗,在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基點則分布長方形無欄窗。主廊的內側為立柱排,主廊上有高五米的拱頂,偏廊內側排列立柱,半拱頂高三米。十字遊廊有一走廊,二偏廊,一拱頂,二半拱頂,左右各二排方石柱。
田字廊的拱頂和半拱頂上鋪陶瓦,畫廊頂部的天花板刻獅頭蛇像,畫廊和神龕入口有布滿雕飾的門楣和三角牆。
我在心裏暗自驚嘆:“台基、迴廊、蹬道、寶塔構成了吳哥寺錯綜複雜的建築群,其布局規模宏大,比例勻稱、設計簡單莊嚴,細部裝飾瑰麗精緻,實在是世屬罕見。值得一提的是,整個建築全部用砂石砌成,石塊之間無灰漿或其他粘合劑,隻是依靠石塊表麵形狀的規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這樣的構造,不得不令人折服!”
我說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因為我們都無法解答。
第39卷 潛入(12)
這八幅巨型浮雕直把我們看得心旌神漾,好半天才緩過神來,我們不是來旅遊的。於是阿彪趕緊招呼上我們,慢慢走進了第一層畫廊。
我們從第一層迴廊的西門走了進去,這層迴廊被稱作浮雕迴廊,在迴廊的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幹之上,都有浮雕。內容不僅有各種神話傳說,也有戰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為主題。這些浮雕手法嫻熟,場麵複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且已採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從裏邊向外望,赫然發現,牆上有許多婀娜多姿的人像浮雕,據說是象徵仙女下凡,以千年前的雕刻技術來說,竟然能把仙女刻畫得如此活靈活現,而且每一尊的表情、麵貌、衣著完全不同,真可說是鬼斧神工之作。這一群手足舞蹈的美麗仙女叫做阿帕莎拉,又被喻為是東方的蒙娜麗莎,相傳是由浪花所變成的。宏偉的吳哥窟正因為有了這群俏麗的仙女環繞,而整個鮮活了起來。
我們邊走邊看,慢慢走到了一個名為“千佛閣”的田字閣,四周環繞迴廊。田字閣被中央的十字遊廊間隔為四個院落,其地麵比十字遊廊和迴廊低約1米,原為水池,可惜現在裏麵已經沒有水了。田字閣的南北廊,寬約三米,外側封閉,內側立雙排方柱。十字遊廊由兩道遊廊交叉成十字形,每道遊廊由中廊、左偏廊、右偏廊三部分組成,由四行方柱支撐。兩行內方柱支撐中廊,兩行外方柱支撐各自的偏廊。中廊寬約3米,高約4.5米,上半是牆壁,下半是方柱。石柱底部有飛天女浮雕,一些柱身和柱牆還殘留深紅色的塗漆,由此可窺見八百多年前吳哥窟全盛時期之輝煌景象。
主廊頂呈蛋尖拱形,以陶瓦蓋頂。左右偏廊,寬約2.5米,高約3米;遊廊總寬度約8米。幾世紀來,朝拜者曾在閣內留下許多佛像,不過大部分佛像現在已被挪走。閣內還有不少頌揚朝拜者善行的銘文,多數是高棉語,一些是緬甸語。田字畫閣之外的院子,乃寺廟第一層圍囿的內院,如反匚字形。在第一層圍囿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座藏經閣。田字閣的北廊、中廊和西廊各有石階廊西通寺廟的第二層圍囿。
第39卷 潛入(13)
這吳哥寺建築如此繁複和精湛,是我們萬萬沒有想到的,要想在這偌大的寺廟裏找一尊巴掌大小的金佛,實在是有如大海撈針。lisa告訴我們,來之前她托人探聽過,拜佛的人送來的參祭品都會先拿到第三層迴廊上放置三天,表示對佛祖的尊敬,然後這些東西會被寺廟裏的和尚轉送到秘密的藏寶庫,從時間上來看,那尊金佛很可能已經被送去藏寶庫了。
我說:“照這樣的情況開來,我們還是隻有先走到最上麵一層畫廊再說!”
眾人點點頭,不由得加快了腳步。
第二層台基又高出第一層台基五米半左右,四周也有長方形迴廊,東西方向長約115米,南北方向寬約100米。迴廊沒有石柱,也沒有偏廊,兩壁分布豎葫蘆欞窗,間以天神浮雕。迴廊共有十座廊門,四隅各一,東南北各一,西邊三座。每座廊門有內外二石階,下通第一圍囿內院,內通第二圍囿內院。西邊的三座廊門,通第一圍囿的田字閣。第二層迴廊四角的塔門,頂部各矗立一座寶塔。因年久失修,四座寶塔的頂部大半缺損,九層寶塔隻剩二三層。第二圍囿內院的西南、西北隅各有一座小型的藏經閣。兩座藏經閣之間由一個十字形陽台的南北道相連,陽台的東西道連接第二層迴廊的西門和第三層迴廊的西門。
我們走到迴廊西門的盡頭,然後折身上了第三層迴廊。
寺廟的第三層台基,即最內和最高層台基,稱為巴甘,正方形,形如金字塔,但由兩段疊成,巍然拔地而起12米,比一、二層台基高一倍。台基四周有十二道台階,東南西北每邊各三道,十二道台階都十分陡峭,必須手腳並用,匍匐攀登,象徵登天之艱辛。台階之上的田字形重簷畫廊,60米見方,上立五座寶塔,四隅各一塔門,正中矗立一座42米高的大主塔,塔頂離地65米,主塔比四個角塔高大,五座寶塔,排成五點梅花式。
每塔內設神龕。主塔的神龕,最初四通,中供毗濕奴一尊,在改奉上座部佛教後,中供佛像,三麵用佛像壁圍攏。各塔門之間,塔門與主塔之間,由田字畫廊相連。
第39卷 潛入(14)
田字畫廊由迴廊和十字遊廊組成,迴廊分主廊和偏廊兩部分,主廊靠外的牆壁分布著豎葫蘆欞窗,在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基點則分布長方形無欄窗。主廊的內側為立柱排,主廊上有高五米的拱頂,偏廊內側排列立柱,半拱頂高三米。十字遊廊有一走廊,二偏廊,一拱頂,二半拱頂,左右各二排方石柱。
田字廊的拱頂和半拱頂上鋪陶瓦,畫廊頂部的天花板刻獅頭蛇像,畫廊和神龕入口有布滿雕飾的門楣和三角牆。
我在心裏暗自驚嘆:“台基、迴廊、蹬道、寶塔構成了吳哥寺錯綜複雜的建築群,其布局規模宏大,比例勻稱、設計簡單莊嚴,細部裝飾瑰麗精緻,實在是世屬罕見。值得一提的是,整個建築全部用砂石砌成,石塊之間無灰漿或其他粘合劑,隻是依靠石塊表麵形狀的規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這樣的構造,不得不令人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