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突然鋪瀉下了月光,原本佇留在我們頭頂的烏雲也不見了,滿天星光輝映,我們重新回到了真實的世界裏。我揉了揉自己的雙眼,剛才所發生的一切到底是幻象還是真實的?我不知道,我隻知道,剛才那一瞬間,我也有跳河的衝動。
我看了看佇立在黑暗裏的吳哥窟寺廟,在這處佛教勝地裏麵,怎麽還會有如此不幹淨的東西在四處遊走?白天的梵音繚繞,夜晚的魍魎橫行,這個世界總是生存在矛盾當中的。
我擦了擦額上冷汗,當先向前走去。風吹亂我的頭髮,我感覺整個世界倍兒荒唐。
200米的長堤我們很快就走到了盡頭,這一路上再也沒有發生什麽奇怪的事情。我們回頭向來路看去,整條長堤籠罩在一片漆黑當中,沉寂的如同一條不歸路。
長堤的盡頭是一道30米寬的空地上,空地上圍繞著吳哥寺修築了一道紅土石長方圍牆,圍牆有四米多高,很難攀爬。對於吳哥窟的布局情況和大概資料我們來之前都已經研究過了,所以麵對如此高的圍牆,我們並沒有感到無助。
我們從背包裏拿出登山繩,這種登山繩很先進,它本身是一個黑色的匣子,上麵有一個紅色按扭,隻需輕輕一按那個按扭,一條繩索便會激射而出,繩索的最前端是一個類似於飛爪的彎鉤,精鋼鑄造,不易斷折,繩索的有效距離是十六米,對付這四米高的圍牆是綽綽有餘了。
第39卷 潛入(10)
我們身手敏捷地爬上牆頭,感覺自己跟飛虎隊一樣。我們把繩索提起來,從圍牆裏邊扔下去,然後我們抓著繩索滑了下去。
按照資料上的內容來看,這裏便是吳哥寺的西門了。西門很小,構造也很簡單,隻有小徑可以通過。來這裏的遊客都是從正門進入的,正門又叫象門,因為它寬闊到可容大象通過,但是其他的三門就很簡單了,通常都不會有人來的。我們排成一列,走在狹小陰暗的過道裏,有些地方還必須要彎下身子才能通過。
阿彪拿著小手電走在最前麵,這過道真的是羊腸小道,頭頂上又是厚重的石板,這種感覺就像是走在漆黑狹小的下水道,還帶著潮濕的難聞之氣,讓人感覺倍兒壓抑。
彎彎曲曲也不知道在這狹小的過道裏走了多久,我們終於從過道裏走了出來,來到了被圍牆環繞的寺廟大廣場,除去位局中央的寺廟,這一片廣場當初是古代城市和王宮的遺址。如今古城和古王宮都蕩然無存,滿地被森林覆蓋,隻隱約可見一些街道的輪廓。這樣的地形環境對於我們來講是相當有利的,因為這樣一來就不容易暴露我們的身形,我們沿著石子路慢慢向前走去,因為我們對環境不熟悉,所以不敢貿然前行,停停走走,腳程也不是很快。不過我們可以稍微放心的是,這些地方應該是不會有什麽危險的,不過也不能完全不堤防,因為這個世界白天和晚上是不一樣的。
沒走多遠,我們腳下的路麵變成了砂岩石片鋪砌的石道,石道的左右兩邊各自排列著七頭眼鏡蛇保護神,它們靜靜地佇立著,黑暗中看上去頗有些氣勢。我拿出資料看了看,依照資料顯示,路南和路北各有一座名為藏經閣的建築物,我們不能走上岔路,必須一直往前走,這樣才能到達通往山門的十字王台。
夜已經深了,慘澹的月光下,這座恢弘的古建築就像一個臥倒的巨人,靜靜地熟睡著。
石道的盡頭便是十字王台了,穿過十字王台便是吳哥寺的中心建築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個以長方形迴廊為周邊的須彌座,依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疊而成的三個圍囿,中心矗立五座寶塔為頂點,象徵須彌山。
第39卷 潛入(11)
美國學者艾麗娜-曼妮卡解釋這三層迴廊各代表國王、婆羅門和月亮、毗濕奴。各迴廊的每個基點上建立廊門,上中兩層的迴廊,四隅設置塔門,每層塔門的四座寶塔,中央寶塔形成五點梅花圖案。由於寺廟的朝西取向,因此上一層須彌座的位置,並非在下一層須彌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後偏東,為西邊畫廊留出更多空間,因為同樣原故,西邊的台階不如東邊台階陡峭。
第一層的須彌座由砂岩石壘成,高出地麵約三米。在須彌座之上,有三米高的迴廊,圍繞吳哥寺如口字。迴廊四周,共有四座塔門和八座廊門,四隅各一座塔門。
迴廊的外側,有兩排並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撐畫廊拱頂,另一排支撐半拱頂邊廊。迴廊的二重簷拱頂,覆蓋陶瓦,保護畫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曬雨淋。畫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細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兩米餘,長近百米,全長達七百餘米,繞寺一周。浮雕描繪印度兩篇著名梵文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吳哥王朝的歷史。從西北壁角按反時鍾方向,西畫廊展示羅摩衍那中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擊敗羅剎魔王羅波那(ravana)的場麵,和摩訶婆羅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戰爭的故事。南畫廊有幾幅浮雕,和吳哥王朝歷史有關,其中一幅描繪蘇耶跋摩二世頭戴王冠,在寶座上赤足盤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後手靠著寶座扶手,左右侍從各二,手執長扇,為王扇風,身後還有宮女,手持巨型蠟燭,白日點燃。接下去是印度神話中32層地獄和37重天堂。東畫廊描繪古印度神話普拉納斯中一個著名的故事:毗濕奴攪乳海:毗濕奴令92尊阿修羅和88尊天神把蛇王婆蘇吉(vasuki)充繩索攪動乳海。接著的毗濕奴擊敗阿修羅的場麵是16世紀後人所加。北畫廊顯示毗濕奴第八化身黑天戰勝阿修羅班那。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畫麵較小,多是描述羅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
我看了看佇立在黑暗裏的吳哥窟寺廟,在這處佛教勝地裏麵,怎麽還會有如此不幹淨的東西在四處遊走?白天的梵音繚繞,夜晚的魍魎橫行,這個世界總是生存在矛盾當中的。
我擦了擦額上冷汗,當先向前走去。風吹亂我的頭髮,我感覺整個世界倍兒荒唐。
200米的長堤我們很快就走到了盡頭,這一路上再也沒有發生什麽奇怪的事情。我們回頭向來路看去,整條長堤籠罩在一片漆黑當中,沉寂的如同一條不歸路。
長堤的盡頭是一道30米寬的空地上,空地上圍繞著吳哥寺修築了一道紅土石長方圍牆,圍牆有四米多高,很難攀爬。對於吳哥窟的布局情況和大概資料我們來之前都已經研究過了,所以麵對如此高的圍牆,我們並沒有感到無助。
我們從背包裏拿出登山繩,這種登山繩很先進,它本身是一個黑色的匣子,上麵有一個紅色按扭,隻需輕輕一按那個按扭,一條繩索便會激射而出,繩索的最前端是一個類似於飛爪的彎鉤,精鋼鑄造,不易斷折,繩索的有效距離是十六米,對付這四米高的圍牆是綽綽有餘了。
第39卷 潛入(10)
我們身手敏捷地爬上牆頭,感覺自己跟飛虎隊一樣。我們把繩索提起來,從圍牆裏邊扔下去,然後我們抓著繩索滑了下去。
按照資料上的內容來看,這裏便是吳哥寺的西門了。西門很小,構造也很簡單,隻有小徑可以通過。來這裏的遊客都是從正門進入的,正門又叫象門,因為它寬闊到可容大象通過,但是其他的三門就很簡單了,通常都不會有人來的。我們排成一列,走在狹小陰暗的過道裏,有些地方還必須要彎下身子才能通過。
阿彪拿著小手電走在最前麵,這過道真的是羊腸小道,頭頂上又是厚重的石板,這種感覺就像是走在漆黑狹小的下水道,還帶著潮濕的難聞之氣,讓人感覺倍兒壓抑。
彎彎曲曲也不知道在這狹小的過道裏走了多久,我們終於從過道裏走了出來,來到了被圍牆環繞的寺廟大廣場,除去位局中央的寺廟,這一片廣場當初是古代城市和王宮的遺址。如今古城和古王宮都蕩然無存,滿地被森林覆蓋,隻隱約可見一些街道的輪廓。這樣的地形環境對於我們來講是相當有利的,因為這樣一來就不容易暴露我們的身形,我們沿著石子路慢慢向前走去,因為我們對環境不熟悉,所以不敢貿然前行,停停走走,腳程也不是很快。不過我們可以稍微放心的是,這些地方應該是不會有什麽危險的,不過也不能完全不堤防,因為這個世界白天和晚上是不一樣的。
沒走多遠,我們腳下的路麵變成了砂岩石片鋪砌的石道,石道的左右兩邊各自排列著七頭眼鏡蛇保護神,它們靜靜地佇立著,黑暗中看上去頗有些氣勢。我拿出資料看了看,依照資料顯示,路南和路北各有一座名為藏經閣的建築物,我們不能走上岔路,必須一直往前走,這樣才能到達通往山門的十字王台。
夜已經深了,慘澹的月光下,這座恢弘的古建築就像一個臥倒的巨人,靜靜地熟睡著。
石道的盡頭便是十字王台了,穿過十字王台便是吳哥寺的中心建築群,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個以長方形迴廊為周邊的須彌座,依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疊而成的三個圍囿,中心矗立五座寶塔為頂點,象徵須彌山。
第39卷 潛入(11)
美國學者艾麗娜-曼妮卡解釋這三層迴廊各代表國王、婆羅門和月亮、毗濕奴。各迴廊的每個基點上建立廊門,上中兩層的迴廊,四隅設置塔門,每層塔門的四座寶塔,中央寶塔形成五點梅花圖案。由於寺廟的朝西取向,因此上一層須彌座的位置,並非在下一層須彌座的正中,而是略略靠後偏東,為西邊畫廊留出更多空間,因為同樣原故,西邊的台階不如東邊台階陡峭。
第一層的須彌座由砂岩石壘成,高出地麵約三米。在須彌座之上,有三米高的迴廊,圍繞吳哥寺如口字。迴廊四周,共有四座塔門和八座廊門,四隅各一座塔門。
迴廊的外側,有兩排並列的方石柱,其中一排支撐畫廊拱頂,另一排支撐半拱頂邊廊。迴廊的二重簷拱頂,覆蓋陶瓦,保護畫廊壁上的石雕,不受日曬雨淋。畫廊的石壁,排列雕工精細的八幅巨型浮雕。每幅浮雕高兩米餘,長近百米,全長達七百餘米,繞寺一周。浮雕描繪印度兩篇著名梵文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吳哥王朝的歷史。從西北壁角按反時鍾方向,西畫廊展示羅摩衍那中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擊敗羅剎魔王羅波那(ravana)的場麵,和摩訶婆羅多中佧拉婆族和班度族戰爭的故事。南畫廊有幾幅浮雕,和吳哥王朝歷史有關,其中一幅描繪蘇耶跋摩二世頭戴王冠,在寶座上赤足盤腿而坐,左手向左指,後手靠著寶座扶手,左右侍從各二,手執長扇,為王扇風,身後還有宮女,手持巨型蠟燭,白日點燃。接下去是印度神話中32層地獄和37重天堂。東畫廊描繪古印度神話普拉納斯中一個著名的故事:毗濕奴攪乳海:毗濕奴令92尊阿修羅和88尊天神把蛇王婆蘇吉(vasuki)充繩索攪動乳海。接著的毗濕奴擊敗阿修羅的場麵是16世紀後人所加。北畫廊顯示毗濕奴第八化身黑天戰勝阿修羅班那。西北和西南角廊的畫麵較小,多是描述羅摩衍那或黑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