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嚴厲的威脅致命性有多大,戰後歷史學家們都給予了證實。法國和英國在西線以害怕敵人而判處了幾百名士兵,按緊急狀態法處決——而搞友好聯誼活動完全可以解釋為害怕敵人。德國在1914和1918年之間共對50名士兵執行死刑,比利時13名。
在比利時士兵中沒有更多的人被判死刑,應感謝他們的國王阿爾貝一世。這個聰明的國王認為,讓別人去流血是一種病態。他和其他所有的總司令就是不一樣,那些人恰恰相反,他們認為那樣做是履行職責。他真的和別人不一樣,所以當時協約國在背後蔑視他為膽小鬼。但他無所謂,因而頗受士兵們的愛戴,因為他沒有讓他們去白白送死,他至今受到人民的尊敬。
那些贊同戰爭的軍官被上麵的威脅所嚇唬,於是讓他們的部下接受和服從命令,盡管他們中的許多人一年前也參與過和平活動、和敵人握過手,但現在成了上麵的幫凶。這種行為在下一次 世界大戰 中被稱為“命令危急狀態”。因此1945年以後,受指控的德軍殺人犯上訴,認為他們並沒有對人類犯罪,他們隻是按上麵的命令辦事。
歷史學家們卻認為,不能將大戰與按命令屠殺人民相比,但大部分歷史學家,包括約翰·基根覺得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隻有幾天時間的聖誕節前線停戰,在寫大戰史時不值得專門為此寫上幾行。
用來阻止1914年聖誕奇蹟重複出現的軍令不是某一方某一上司個人的說辭,它們是所有總參謀部共同下達的嚴格命令,對和平的害怕使高級將領們聯合起來,他們已不相信:在以往12個月內有所上升的敵意在交戰的士兵心中仍然比其他任何一種感覺更強烈。他們曾經估計錯誤,他們大錯特錯,因為士兵們對可怕的戰爭之恨大於對可怕的敵人之恨。
已經接替陸軍元帥弗倫奇職務的道格拉斯·黑格爵士命令,對每一個出現在防衛牆上的德國人,都必須立刻開槍。狙擊手和機槍手在聖誕節必須處於高級戒備狀態,凡是用語言或手勢與敵人聯繫的士兵必須受到嚴厲懲罰。大部分人都嚴格執行他的命令。
戈登·巴伯少尉自豪地宣告,在他的戰區沒有一點點想搞停戰及和平的企圖。他部隊右邊的法國人整夜都在唱歌。在他的報告中被稱為蠻子的德國人同樣很堅定,他們在無人區花了3分鍾時間短暫地見了麵,但隻是通過握手互祝聖誕快樂。接著可以聽到熟悉的聲音,排射一個接著一個。“跟平時一樣的一天,隻有一個例外,吃飯時我們有朗姆酒和葡萄幹布丁。”
埃裏希·法爾肯海因認為他說的字字都是很嚴肅的,是不容懷疑的:每一個離開戰壕崗位朝敵人方向走去的人,不管出於什麽原因,都應立即被射死。法爾肯海因似乎也要求部下,如果有和平使者來,從背後將他打死。任何與對方的接近都被看成投敵行為,梅濟耶爾的德軍最高統帥針對這樣的行為也有恰當的對策:瞄準了打。
這些命令不僅可以在德意誌帝國的報紙上報導,而且是應該報導的。但是不可避免的是需要解釋一下,下達這些嚴格命令的原因到底是什麽。這樣一解釋便讓所有讀者都知道,1914年聖誕節發生了聞所未聞的事情。有人為發生在戰壕裏的奇蹟起了一個貶義的名字“戰壕裏的友誼”(《慕尼黑日報》1915年1月13日),這樣的友誼被作為違反戰爭紀律而遭到公開嚴厲的譴責。有人如果“企圖”和敵人接近或支持這種“企圖”,顯然是對嚴峻形勢的判斷錯誤;因此明確地提醒會有什麽樣的懲罰,是很有幫助的,以免到時候不得不說“很遺憾”。
德國參謀部的軍官們很清楚,1914年,除了比足球、唱歌和掩埋死者以外,還發生了什麽,因此1915年12月,他們把所有的行動一視同仁地納入懲罰:“任何與敵人友好的企圖,如暗暗約定互不開槍、互相拜訪、交換新聞以及重複去年聖誕節和新年發生的事情必須嚴格禁止。違反命令按謀反處置。”
從尚蒂伊的法軍大本營日誌中可以更明顯地看出,上麵的人對重複和平運動的擔憂,措詞直截了當、十分明確,有時比德國佬寫得還要直截了當。1915年12月23日第5軍團下達的4569/3號命令不僅適用於聖誕節那幾天,而且也適用於即將到來的除夕夜。法國士兵的一切都被禁止,燈呀、蠟燭呀、唱歌呀,都不允許。必須用持續射擊壓住德軍陣地,倘若在這種情況下仍有零星的小股敵人離開他們的戰壕與法國士兵進行友好活動,則建議:讓他們盡量靠近,然後進行攔阻射擊,狙擊手同時瞄準這些送上門來的犧牲品。總之,要不惜任何代價防止1914年的“越軌行為”重複出現。
第九章 被旋律征服
令人更為驚奇的是,盡管有這些嚴厲的恐嚇,還是有魔法般的和平瞬間出現。邁尼克少尉於1年前挖苦地把它們稱為“美好的人性文件的見證”。1915年平安夜,在他的連隊裏,下級軍官貝恩特竟然敢於在槍彈飛梭下從掩蔽部出來。他相信在黑暗裏人們不會立即發現他,不可能瞄準了把他幹掉。接著他開始唱歌,射擊暫時停了下來,因為沒有人想錯過這一歌聲。“我爬上掩蔽部,朝著敵人營地唱著‘上帝保佑你’時,槍聲全啞了”。
他們唱歌,一邊的人唱歌,另一邊的人也唱歌,一年四季都唱,聖誕節多唱一點,反正有機會就唱。音樂喚醒了人們在前線似乎已經死了的感覺,在旋律的魔力下,音樂越過戰線,厭惡、哀傷、恐懼、沮喪全消失了。特種兵赫伯特·祖爾茨巴赫回憶起戰爭爆發那年8月的一個夜晚,有一個法國人用悅耳的男高音唱了一首威爾地的詠嘆調《裏格萊托》。德軍連隊的士兵們站在他們的戰壕上麵聽歌,當最後一個音消失時,“我們大聲鼓掌,這個法國兵肯定聽見了,也許他很受感動,就像我們被他的美妙歌聲所感動一樣。多麽不尋常的對比!互相開火、互相廝殺,不知從哪裏冒出來一個法國兵唱起歌來,音樂讓我們把全部戰爭都忘記了”。
在比利時士兵中沒有更多的人被判死刑,應感謝他們的國王阿爾貝一世。這個聰明的國王認為,讓別人去流血是一種病態。他和其他所有的總司令就是不一樣,那些人恰恰相反,他們認為那樣做是履行職責。他真的和別人不一樣,所以當時協約國在背後蔑視他為膽小鬼。但他無所謂,因而頗受士兵們的愛戴,因為他沒有讓他們去白白送死,他至今受到人民的尊敬。
那些贊同戰爭的軍官被上麵的威脅所嚇唬,於是讓他們的部下接受和服從命令,盡管他們中的許多人一年前也參與過和平活動、和敵人握過手,但現在成了上麵的幫凶。這種行為在下一次 世界大戰 中被稱為“命令危急狀態”。因此1945年以後,受指控的德軍殺人犯上訴,認為他們並沒有對人類犯罪,他們隻是按上麵的命令辦事。
歷史學家們卻認為,不能將大戰與按命令屠殺人民相比,但大部分歷史學家,包括約翰·基根覺得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隻有幾天時間的聖誕節前線停戰,在寫大戰史時不值得專門為此寫上幾行。
用來阻止1914年聖誕奇蹟重複出現的軍令不是某一方某一上司個人的說辭,它們是所有總參謀部共同下達的嚴格命令,對和平的害怕使高級將領們聯合起來,他們已不相信:在以往12個月內有所上升的敵意在交戰的士兵心中仍然比其他任何一種感覺更強烈。他們曾經估計錯誤,他們大錯特錯,因為士兵們對可怕的戰爭之恨大於對可怕的敵人之恨。
已經接替陸軍元帥弗倫奇職務的道格拉斯·黑格爵士命令,對每一個出現在防衛牆上的德國人,都必須立刻開槍。狙擊手和機槍手在聖誕節必須處於高級戒備狀態,凡是用語言或手勢與敵人聯繫的士兵必須受到嚴厲懲罰。大部分人都嚴格執行他的命令。
戈登·巴伯少尉自豪地宣告,在他的戰區沒有一點點想搞停戰及和平的企圖。他部隊右邊的法國人整夜都在唱歌。在他的報告中被稱為蠻子的德國人同樣很堅定,他們在無人區花了3分鍾時間短暫地見了麵,但隻是通過握手互祝聖誕快樂。接著可以聽到熟悉的聲音,排射一個接著一個。“跟平時一樣的一天,隻有一個例外,吃飯時我們有朗姆酒和葡萄幹布丁。”
埃裏希·法爾肯海因認為他說的字字都是很嚴肅的,是不容懷疑的:每一個離開戰壕崗位朝敵人方向走去的人,不管出於什麽原因,都應立即被射死。法爾肯海因似乎也要求部下,如果有和平使者來,從背後將他打死。任何與對方的接近都被看成投敵行為,梅濟耶爾的德軍最高統帥針對這樣的行為也有恰當的對策:瞄準了打。
這些命令不僅可以在德意誌帝國的報紙上報導,而且是應該報導的。但是不可避免的是需要解釋一下,下達這些嚴格命令的原因到底是什麽。這樣一解釋便讓所有讀者都知道,1914年聖誕節發生了聞所未聞的事情。有人為發生在戰壕裏的奇蹟起了一個貶義的名字“戰壕裏的友誼”(《慕尼黑日報》1915年1月13日),這樣的友誼被作為違反戰爭紀律而遭到公開嚴厲的譴責。有人如果“企圖”和敵人接近或支持這種“企圖”,顯然是對嚴峻形勢的判斷錯誤;因此明確地提醒會有什麽樣的懲罰,是很有幫助的,以免到時候不得不說“很遺憾”。
德國參謀部的軍官們很清楚,1914年,除了比足球、唱歌和掩埋死者以外,還發生了什麽,因此1915年12月,他們把所有的行動一視同仁地納入懲罰:“任何與敵人友好的企圖,如暗暗約定互不開槍、互相拜訪、交換新聞以及重複去年聖誕節和新年發生的事情必須嚴格禁止。違反命令按謀反處置。”
從尚蒂伊的法軍大本營日誌中可以更明顯地看出,上麵的人對重複和平運動的擔憂,措詞直截了當、十分明確,有時比德國佬寫得還要直截了當。1915年12月23日第5軍團下達的4569/3號命令不僅適用於聖誕節那幾天,而且也適用於即將到來的除夕夜。法國士兵的一切都被禁止,燈呀、蠟燭呀、唱歌呀,都不允許。必須用持續射擊壓住德軍陣地,倘若在這種情況下仍有零星的小股敵人離開他們的戰壕與法國士兵進行友好活動,則建議:讓他們盡量靠近,然後進行攔阻射擊,狙擊手同時瞄準這些送上門來的犧牲品。總之,要不惜任何代價防止1914年的“越軌行為”重複出現。
第九章 被旋律征服
令人更為驚奇的是,盡管有這些嚴厲的恐嚇,還是有魔法般的和平瞬間出現。邁尼克少尉於1年前挖苦地把它們稱為“美好的人性文件的見證”。1915年平安夜,在他的連隊裏,下級軍官貝恩特竟然敢於在槍彈飛梭下從掩蔽部出來。他相信在黑暗裏人們不會立即發現他,不可能瞄準了把他幹掉。接著他開始唱歌,射擊暫時停了下來,因為沒有人想錯過這一歌聲。“我爬上掩蔽部,朝著敵人營地唱著‘上帝保佑你’時,槍聲全啞了”。
他們唱歌,一邊的人唱歌,另一邊的人也唱歌,一年四季都唱,聖誕節多唱一點,反正有機會就唱。音樂喚醒了人們在前線似乎已經死了的感覺,在旋律的魔力下,音樂越過戰線,厭惡、哀傷、恐懼、沮喪全消失了。特種兵赫伯特·祖爾茨巴赫回憶起戰爭爆發那年8月的一個夜晚,有一個法國人用悅耳的男高音唱了一首威爾地的詠嘆調《裏格萊托》。德軍連隊的士兵們站在他們的戰壕上麵聽歌,當最後一個音消失時,“我們大聲鼓掌,這個法國兵肯定聽見了,也許他很受感動,就像我們被他的美妙歌聲所感動一樣。多麽不尋常的對比!互相開火、互相廝殺,不知從哪裏冒出來一個法國兵唱起歌來,音樂讓我們把全部戰爭都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