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的命運(7)
這些,其實都是已經走向偏差的事物。時間流逝,人民開始變得輕率,不再遵從代代相承的舊法。他們不忠君,同時,君主們也縱容了太多應受製裁的行為。就像周天子那樣,他持續不斷地重新定義諸侯們對自己的輕蔑,因為不想去處理這些。
當荀子在稷下學宮教授之際,他告誡學生們,讓他們的注意力從無意義的對神靈的爭論轉移到現實世界中來。他指出,可以拋開周天子的尊嚴不提,因為很少有學生會到那裏去任職,為什麽?因為那裏不過是個樣子,它沒有用,它什麽也不能促成,什麽也不能得到—權力、財富和影響,這些東西都在等待,等待著更強有力的諸侯國君,當然,除周天子本身之外。
跟其他諸侯國比,秦國的百姓們在緊張勞頓的氣氛中生活。其中,戰爭是件最可怕的事情。從當時官吏工作的細節看,那時的戰神廟和審問場所是同一個地方,而且在各國,戰俘都為他們各自的神靈所瞧不起。早期文獻還簡略地記載了“釁鼓”,它毛骨悚然地暗示著一些細節尚不清楚的儀式,這儀式構成了古代中國軍事生活的一部分。
當孔子鼓勵這些國家沿襲舊有傳統,各個家族應相親相愛之際,秦國的情況則變得國君能越來越有力地控製。荒原上戎狄的長期威脅已使這個國家長期處在戰備的狀態,荀子將秦國的這種狀態稱之為“狹隘的地帶”,他也可能是指渭河沿岸狹長的肥沃地帶,但更可能指的是存在於秦國邊界上的嚴峻事實:“人民被當局逼迫著,過著一種被剝奪的狹隘生活,他們被各種動機和爵賞刺激著,也時刻受刑罰的威脅。受控製的底層人們知道,隻有在戰場上建功立業,他們才能從控製他們的上層那裏獲得一些好處。”
荀子認為像秦這樣的國家是和平的威脅,但他同時認為純粹儒家式王道總比野蠻、霸道要好。當他更為年老之際,秦國持續不斷地吞併著其他國家,荀子的王道論開始成為不切實際的空談。荀子的一位親傳弟子,韓非,第一次提出別人連想都不敢想的觀點,那就是或許秦國的政府組織方式並不是不規則地、偶爾地出現的,而是其他各國應實際效仿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秦人對荀子的觀點採取了不規則地斷章取義的態度:當秦昭王那彌留之際的母親說她希望跟她那活著的愛人合葬之際,一個富有經驗的廷臣說這樣的姿態根本不必要,因為根本不存在那個她的靈魂需要陪伴的死後世界。
事實上,當時確實存在既能來供職、又能夠挽救臉麵的理智者,自從孔子本人拒絕討論超自然事物,更願意關注此時此刻開始。假如是為了更大的良知的話,其實孔子的作品中有足夠的篇幅能被用來支持嚴峻的寡頭政治。而荀子,正如許多儒家學者那樣,知道許多理論,但很少懂得實踐。當他在齊國的職位因政敵變得日益不可知之際,他開始考慮週遊他國,公元前265年,秦國的相國向荀子發了一份邀請,荀子決定去看看。
荀子訪秦充滿了矛盾。關於他與秦國相國會見的記載充滿了大篇明顯的阿諛之辭,荀子先前曾將秦人形容成一支遙遠山穀中的無知粗人,直到他抵達這個國家,他才發現應該吹捧它“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和他所碰上的每個人無比的禮貌。但是看來荀子隻有接近相國才能接近秦王本人。一次,在秦王出席的場合,荀子顯然不那麽逢迎,他還是那不贊同的態度,他指出,秦國如果不放棄使用武力達到目的,永遠也不能成為真正文明和開化的國家。秦昭王禮貌地聽著荀子關於組建一個良好政府的言論,但秦昭王已經統治了秦國將近40年,他幾乎沒有時間去猜測這種事情,無論荀子的企圖是多麽高尚。雖然荀子素來以善於捕捉嚴酷事實真相而聞名,他提及的現實對秦昭王而言並不愉悅。荀子在秦國呆了些日子,過了一陣,秦國的疆土擴展得更大,荀子仍然沒有在秦國政府中擔任公職,最終他回到了他的故鄉趙國,在那裏,他成了一個渲染秦國實力的人。此刻,他對於秦國的下一位統治者,一位被忘卻了的秦國貴族人質—王孫異人,正住在趙國邯鄲,一無所知。
神聖的命運(8)
一位君王的漫長的統治無疑能讓一個國家安定,但對於其嗣位者而言卻不是件好事。秦昭王在位的時間長到了足以能讓他的嗣位者死在他的前麵的地步。又過了兩年,新的繼承者才定下來。最終,秦王的二兒子安國君將即位成為秦王。這樣的決定註定要發生另一場王位之爭的風波,因為安國君沒有能合法繼承王位的兒子。《史記》記載他深深愛著他的主妻華陽夫人,華陽夫人如果為安國君生過孩子的話,她大概也隻生過女兒。他的姬妾們有二十多個兒子,包括王孫異人,一個由夏姬生的兒子。
《史記》對夏姬記載很少,她是個不起眼的人物,不過她是否由於安國君或華陽夫人而不起眼就不知道了。王孫異人也被看作是秦國王室的疏遠分支。正如那個時代許多青年王子的命運那樣,異人被送往另一個國家充當人質,他的名字就是“外人”的意思,暗示了一些他孤獨無援的信息。
這種交換貴族人質是為了防止互相發動戰爭。但是,秦國從來就是視人命如草芥的,異人被送往趙國首都邯鄲,“趙”這個國家的名字寓意著一群人周圍有一個不受歡迎的閑逛的人。趙國是在早先一個大的諸侯國—晉國的廢墟上建立的,此前的幾個世紀,晉國長期內部紛爭,終於四分五裂,趙國就是跟韓、魏瓜分晉國而出現的。
這些,其實都是已經走向偏差的事物。時間流逝,人民開始變得輕率,不再遵從代代相承的舊法。他們不忠君,同時,君主們也縱容了太多應受製裁的行為。就像周天子那樣,他持續不斷地重新定義諸侯們對自己的輕蔑,因為不想去處理這些。
當荀子在稷下學宮教授之際,他告誡學生們,讓他們的注意力從無意義的對神靈的爭論轉移到現實世界中來。他指出,可以拋開周天子的尊嚴不提,因為很少有學生會到那裏去任職,為什麽?因為那裏不過是個樣子,它沒有用,它什麽也不能促成,什麽也不能得到—權力、財富和影響,這些東西都在等待,等待著更強有力的諸侯國君,當然,除周天子本身之外。
跟其他諸侯國比,秦國的百姓們在緊張勞頓的氣氛中生活。其中,戰爭是件最可怕的事情。從當時官吏工作的細節看,那時的戰神廟和審問場所是同一個地方,而且在各國,戰俘都為他們各自的神靈所瞧不起。早期文獻還簡略地記載了“釁鼓”,它毛骨悚然地暗示著一些細節尚不清楚的儀式,這儀式構成了古代中國軍事生活的一部分。
當孔子鼓勵這些國家沿襲舊有傳統,各個家族應相親相愛之際,秦國的情況則變得國君能越來越有力地控製。荒原上戎狄的長期威脅已使這個國家長期處在戰備的狀態,荀子將秦國的這種狀態稱之為“狹隘的地帶”,他也可能是指渭河沿岸狹長的肥沃地帶,但更可能指的是存在於秦國邊界上的嚴峻事實:“人民被當局逼迫著,過著一種被剝奪的狹隘生活,他們被各種動機和爵賞刺激著,也時刻受刑罰的威脅。受控製的底層人們知道,隻有在戰場上建功立業,他們才能從控製他們的上層那裏獲得一些好處。”
荀子認為像秦這樣的國家是和平的威脅,但他同時認為純粹儒家式王道總比野蠻、霸道要好。當他更為年老之際,秦國持續不斷地吞併著其他國家,荀子的王道論開始成為不切實際的空談。荀子的一位親傳弟子,韓非,第一次提出別人連想都不敢想的觀點,那就是或許秦國的政府組織方式並不是不規則地、偶爾地出現的,而是其他各國應實際效仿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秦人對荀子的觀點採取了不規則地斷章取義的態度:當秦昭王那彌留之際的母親說她希望跟她那活著的愛人合葬之際,一個富有經驗的廷臣說這樣的姿態根本不必要,因為根本不存在那個她的靈魂需要陪伴的死後世界。
事實上,當時確實存在既能來供職、又能夠挽救臉麵的理智者,自從孔子本人拒絕討論超自然事物,更願意關注此時此刻開始。假如是為了更大的良知的話,其實孔子的作品中有足夠的篇幅能被用來支持嚴峻的寡頭政治。而荀子,正如許多儒家學者那樣,知道許多理論,但很少懂得實踐。當他在齊國的職位因政敵變得日益不可知之際,他開始考慮週遊他國,公元前265年,秦國的相國向荀子發了一份邀請,荀子決定去看看。
荀子訪秦充滿了矛盾。關於他與秦國相國會見的記載充滿了大篇明顯的阿諛之辭,荀子先前曾將秦人形容成一支遙遠山穀中的無知粗人,直到他抵達這個國家,他才發現應該吹捧它“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和他所碰上的每個人無比的禮貌。但是看來荀子隻有接近相國才能接近秦王本人。一次,在秦王出席的場合,荀子顯然不那麽逢迎,他還是那不贊同的態度,他指出,秦國如果不放棄使用武力達到目的,永遠也不能成為真正文明和開化的國家。秦昭王禮貌地聽著荀子關於組建一個良好政府的言論,但秦昭王已經統治了秦國將近40年,他幾乎沒有時間去猜測這種事情,無論荀子的企圖是多麽高尚。雖然荀子素來以善於捕捉嚴酷事實真相而聞名,他提及的現實對秦昭王而言並不愉悅。荀子在秦國呆了些日子,過了一陣,秦國的疆土擴展得更大,荀子仍然沒有在秦國政府中擔任公職,最終他回到了他的故鄉趙國,在那裏,他成了一個渲染秦國實力的人。此刻,他對於秦國的下一位統治者,一位被忘卻了的秦國貴族人質—王孫異人,正住在趙國邯鄲,一無所知。
神聖的命運(8)
一位君王的漫長的統治無疑能讓一個國家安定,但對於其嗣位者而言卻不是件好事。秦昭王在位的時間長到了足以能讓他的嗣位者死在他的前麵的地步。又過了兩年,新的繼承者才定下來。最終,秦王的二兒子安國君將即位成為秦王。這樣的決定註定要發生另一場王位之爭的風波,因為安國君沒有能合法繼承王位的兒子。《史記》記載他深深愛著他的主妻華陽夫人,華陽夫人如果為安國君生過孩子的話,她大概也隻生過女兒。他的姬妾們有二十多個兒子,包括王孫異人,一個由夏姬生的兒子。
《史記》對夏姬記載很少,她是個不起眼的人物,不過她是否由於安國君或華陽夫人而不起眼就不知道了。王孫異人也被看作是秦國王室的疏遠分支。正如那個時代許多青年王子的命運那樣,異人被送往另一個國家充當人質,他的名字就是“外人”的意思,暗示了一些他孤獨無援的信息。
這種交換貴族人質是為了防止互相發動戰爭。但是,秦國從來就是視人命如草芥的,異人被送往趙國首都邯鄲,“趙”這個國家的名字寓意著一群人周圍有一個不受歡迎的閑逛的人。趙國是在早先一個大的諸侯國—晉國的廢墟上建立的,此前的幾個世紀,晉國長期內部紛爭,終於四分五裂,趙國就是跟韓、魏瓜分晉國而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