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讓發現事情不對的時候,風雨已經把戰鬥的勇氣和戰士的榮譽,重新灌輸到了每一個風雨軍戰士的心中,風雨軍在他們指揮官的統帥下,盡管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畢竟還是重新整合在了一起,於是原本的突擊戰變成了兩軍對壘。
但是韓讓卻有苦說不出,他所麵對的蒙璿疾馬如閃電、銀槍似蛟龍,白袍染熱血,麵具顯猙獰,在千軍萬馬之中如入無人之境,幾乎沒有誰是她的三合之敵,在韓讓身後如影相隨,使得韓讓根本無法脫身,以至於事後風雨也由衷地讚嘆道:“小璿真乃一身是膽也!”
經過這一戰,“銀槍鐵麵玉羅剎”的名聲響徹天下,蒙璿從此以風雨軍第一女將的英姿活躍在戰爭的舞台上,令敵聞風喪膽。
最終韓讓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方才用二十七名狂騎兵的代價,擺脫了蒙璿的糾纏,重新回到了指揮崗位。
他麵無表情地看著眼前的人間修羅場,絲毫都沒有因為己方和敵方這麽巨大的傷亡而震撼。他沉著冷靜的指揮著軍隊,調整著呼蘭中路軍已經被打破的建製,調動著狂騎兵進行著猛烈的攻擊,連續不斷得向疲憊的風雨軍施加壓力,同時也在腦中飛快的計算著狂騎兵狂性消退的時間,做好了阻擋風雨軍反擊的準備。
而風雨軍的近衛軍和青龍軍相繼趕到了戰場,支援著受到重創的秋風軍和白虎軍,將士們也鼓足最後的力氣,死死的阻擋著狂騎兵猛烈而瘋狂的攻擊,準備等候狂騎兵狂性消退的那一刻予以反擊。
於是整個戰場分成了三塊,在風雨軍的左翼、呼蘭軍的右翼,也就是西線戰場上,呼蘭軍已經占據了優勢,攻下了三座堡寨,麓城也岌岌可危,但是風雨軍憑藉著有力的地形頑強的遲滯著敵人的步伐,使得呼蘭人西線的優勢無法對整個戰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風雨軍的右翼、呼蘭軍的左翼,也就是東線戰場上,風雨軍死死的咬住了呼蘭人,呼蘭軍一出現後退,就猛烈攻擊,所以雖然雙方處在膠著狀態,但是地形上受到限製的呼蘭人,一時間也無法抽調出足夠的兵力來支援中路。
中路依然是關鍵:呼蘭人個個信心十足,認為即使狂騎兵的狂性消退,重新組合起來的中路軍,也依然能夠有效地抵擋住風雨軍的反擊,留給狂騎兵足夠的恢復時間。
縱橫無敵的呼蘭騎兵以前是、現在是、日後也永遠是天下無敵的軍團。
奪取了中路的風雨軍也同樣士氣高昂,畢竟目前在中路所承受的窘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狂騎兵所致,但是在如此的猛攻之下,自己仍然穩住了陣腳,那麽當狂騎兵狂性消退、戰鬥力大幅下降甚至還不如一名普通士兵的時候,勝利女神當然應該向自己這一邊展露微笑。
每一個戰士都由於受到風雨戰前動員的教育,深深地相信占據戰略地理優勢的風雨軍,沒有理由不能打敗側翼受到嚴重威脅的呼蘭人。
老天卻在這個時候厭倦了戰爭,在如此緊要的關頭,夜色逐漸爬上天空,而一場傾盆大暴雨也很適時的狂瀉而下。
這個意外當然讓對於勝利都同樣充滿信心的交戰雙方感到極大的不滿,但是身為兩軍統帥的風雨和張仲堅,盡管不願接受,但是也深知已經是強弩之末的軍隊,在如此大雨之中,是不可能再有什麽出色的戰鬥力可言的。
“知進退”是一個名將首要素質,而這兩位統帥碰巧同樣都具備,所以精疲力竭的交戰雙方都非常有默契的開始收縮戰線,慢慢的拉開了距離,最後終於結束了戰鬥,伴隨著稀裏嘩啦的雨聲,還有戰馬的悲鳴,以及傷員的呻吟,雙方數十萬戰士開始在戰場上宿營。
這一仗呼蘭軍總共投入了五十萬大軍,風雨軍和聖龍的其他援軍總計為三十八萬大軍,其中在東線和中線的決戰中,雙方的兵力分別是四十萬和三十三萬,而在一天的戰鬥結束之後,在這個遼闊的平原上總共躺下了敵我雙方十餘萬將士的身軀。
如此慘烈的戰況,如此沉重的代價,以至於數年之後,風雨重回這個古戰場的時候,還可以仿佛聽見無數白骨在荒野中孤獨的哭訴著,不由得吟起了著名的詩句:“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第八章 涼城疑兵
“張仲堅明日必退兵!”風雨看著軍用地圖,肯定地說道。
目前風雨軍在中路大獲全勝,在呼蘭軍的陣形上狠狠地打入了一個楔子,造成了呼蘭軍兩翼的被動;當然呼蘭軍也可以兩麵夾擊這個有些薄弱的部位,但是麵對擅長防守反擊戰的風雨軍,由不得張仲堅不慎重。
事實上經過這一戰,應該使得雙方都互相了解了彼此的實力,呼蘭軍在戰術進攻上沒有獲得突破性的進展,在戰略位置上更是被風雨軍攔腰切成了兩段,相對比較被動;另一方麵,風雨軍也由於損傷慘重,無力利用目前的有利位置進一步擴大戰果,最多也隻是守住目前的有利地形,如果對方沒有大差錯的話,也根本無望獲勝。
所以,再打下去的話,就會成為毫無意義的屠戮,唯一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
這既不是風雨想要見到的,更不是張仲堅希望得到的,兩人都有著政治和戰略層次上太多的牽製,這就決定了彼此都不會再有繼續決戰的興趣。
但是韓讓卻有苦說不出,他所麵對的蒙璿疾馬如閃電、銀槍似蛟龍,白袍染熱血,麵具顯猙獰,在千軍萬馬之中如入無人之境,幾乎沒有誰是她的三合之敵,在韓讓身後如影相隨,使得韓讓根本無法脫身,以至於事後風雨也由衷地讚嘆道:“小璿真乃一身是膽也!”
經過這一戰,“銀槍鐵麵玉羅剎”的名聲響徹天下,蒙璿從此以風雨軍第一女將的英姿活躍在戰爭的舞台上,令敵聞風喪膽。
最終韓讓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方才用二十七名狂騎兵的代價,擺脫了蒙璿的糾纏,重新回到了指揮崗位。
他麵無表情地看著眼前的人間修羅場,絲毫都沒有因為己方和敵方這麽巨大的傷亡而震撼。他沉著冷靜的指揮著軍隊,調整著呼蘭中路軍已經被打破的建製,調動著狂騎兵進行著猛烈的攻擊,連續不斷得向疲憊的風雨軍施加壓力,同時也在腦中飛快的計算著狂騎兵狂性消退的時間,做好了阻擋風雨軍反擊的準備。
而風雨軍的近衛軍和青龍軍相繼趕到了戰場,支援著受到重創的秋風軍和白虎軍,將士們也鼓足最後的力氣,死死的阻擋著狂騎兵猛烈而瘋狂的攻擊,準備等候狂騎兵狂性消退的那一刻予以反擊。
於是整個戰場分成了三塊,在風雨軍的左翼、呼蘭軍的右翼,也就是西線戰場上,呼蘭軍已經占據了優勢,攻下了三座堡寨,麓城也岌岌可危,但是風雨軍憑藉著有力的地形頑強的遲滯著敵人的步伐,使得呼蘭人西線的優勢無法對整個戰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風雨軍的右翼、呼蘭軍的左翼,也就是東線戰場上,風雨軍死死的咬住了呼蘭人,呼蘭軍一出現後退,就猛烈攻擊,所以雖然雙方處在膠著狀態,但是地形上受到限製的呼蘭人,一時間也無法抽調出足夠的兵力來支援中路。
中路依然是關鍵:呼蘭人個個信心十足,認為即使狂騎兵的狂性消退,重新組合起來的中路軍,也依然能夠有效地抵擋住風雨軍的反擊,留給狂騎兵足夠的恢復時間。
縱橫無敵的呼蘭騎兵以前是、現在是、日後也永遠是天下無敵的軍團。
奪取了中路的風雨軍也同樣士氣高昂,畢竟目前在中路所承受的窘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狂騎兵所致,但是在如此的猛攻之下,自己仍然穩住了陣腳,那麽當狂騎兵狂性消退、戰鬥力大幅下降甚至還不如一名普通士兵的時候,勝利女神當然應該向自己這一邊展露微笑。
每一個戰士都由於受到風雨戰前動員的教育,深深地相信占據戰略地理優勢的風雨軍,沒有理由不能打敗側翼受到嚴重威脅的呼蘭人。
老天卻在這個時候厭倦了戰爭,在如此緊要的關頭,夜色逐漸爬上天空,而一場傾盆大暴雨也很適時的狂瀉而下。
這個意外當然讓對於勝利都同樣充滿信心的交戰雙方感到極大的不滿,但是身為兩軍統帥的風雨和張仲堅,盡管不願接受,但是也深知已經是強弩之末的軍隊,在如此大雨之中,是不可能再有什麽出色的戰鬥力可言的。
“知進退”是一個名將首要素質,而這兩位統帥碰巧同樣都具備,所以精疲力竭的交戰雙方都非常有默契的開始收縮戰線,慢慢的拉開了距離,最後終於結束了戰鬥,伴隨著稀裏嘩啦的雨聲,還有戰馬的悲鳴,以及傷員的呻吟,雙方數十萬戰士開始在戰場上宿營。
這一仗呼蘭軍總共投入了五十萬大軍,風雨軍和聖龍的其他援軍總計為三十八萬大軍,其中在東線和中線的決戰中,雙方的兵力分別是四十萬和三十三萬,而在一天的戰鬥結束之後,在這個遼闊的平原上總共躺下了敵我雙方十餘萬將士的身軀。
如此慘烈的戰況,如此沉重的代價,以至於數年之後,風雨重回這個古戰場的時候,還可以仿佛聽見無數白骨在荒野中孤獨的哭訴著,不由得吟起了著名的詩句:“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第八章 涼城疑兵
“張仲堅明日必退兵!”風雨看著軍用地圖,肯定地說道。
目前風雨軍在中路大獲全勝,在呼蘭軍的陣形上狠狠地打入了一個楔子,造成了呼蘭軍兩翼的被動;當然呼蘭軍也可以兩麵夾擊這個有些薄弱的部位,但是麵對擅長防守反擊戰的風雨軍,由不得張仲堅不慎重。
事實上經過這一戰,應該使得雙方都互相了解了彼此的實力,呼蘭軍在戰術進攻上沒有獲得突破性的進展,在戰略位置上更是被風雨軍攔腰切成了兩段,相對比較被動;另一方麵,風雨軍也由於損傷慘重,無力利用目前的有利位置進一步擴大戰果,最多也隻是守住目前的有利地形,如果對方沒有大差錯的話,也根本無望獲勝。
所以,再打下去的話,就會成為毫無意義的屠戮,唯一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
這既不是風雨想要見到的,更不是張仲堅希望得到的,兩人都有著政治和戰略層次上太多的牽製,這就決定了彼此都不會再有繼續決戰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