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之後,隨著波蘭戰役的爆發,德國女性介入戰爭的形式終於得以明確:符合條件的女性將以“國防軍女助手(wehrmacht射lferinnen)”的身份介入非前線的軍隊工作。
在當代德國的社會福利體係中,服務於國家的工作年限均被納入養老金的有效工齡,這一規定與當事人就職期間的國策是否正確,當事人所服務的國家組織是否在後來被判有罪,當事人為其服務的政體是否一直延續都不發生直接關係。這也就是說,無論當事人在納粹時期是黨衛軍、國防軍還是國防軍女助手,他的服役時間都會被聯邦德國計入其領取國家養老金的有效工齡,除非當事人本身被定為罪犯。在德國的第六社會福利法典(sgb6)中,“國防軍女助手”的服役期也在退休工齡計算的範疇之內,而“國防軍女助手”的概念也涵蓋了“黨衛軍女助手”,即被很多人誤讀的所謂“女黨衛軍”。
在“二戰”時期的德軍建製中不存在女性,女人在軍中的身份隻是協助者,沒有軍職和軍銜,也不佩帶武器,而且基本上隻在自願者中間徵召。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應徵成為“國防軍女助手”的德國婦女達50萬人。戰爭結束後,這批帶著傳奇色彩的女人們像沙中覆水一樣迅速從現實中蒸發了。她們不寫書,不集會,無組織,也無聲響,眾多和“二戰”有關的史書和文學作品中也很少提及這一批人。
在北威州花山市的採訪中,我意外地發現了一個“二戰”時的國防軍女助手,她就是黨衛軍老兵查斯特洛先生的太太安捷.查斯特洛。
她出示了一張自己當年穿“國防軍女助手”製服的照片。從這張照片開始,安捷講起了她的往事:
“我是1925年出生的,我的家鄉在德國最北部的施勒斯維西斯坦。我的父母一共有5個孩子,當時在德國多生孩子是能得獎章的,生4個孩子的母親能得一枚銅牌,生6個孩子得銀牌,生8個就得金牌。我媽媽可是銅牌母親呢。我的上一輩人有很多打過兩次世界大戰,我父親就是一個。他1889年生人,1917年剛滿18歲就應召入伍參加了一戰。”說著安捷在相冊中找到她父親在“一戰”期間的一張全身照片。照片上的男子身著整齊的軍服,體形魁梧,挺胸收腹,兩撇鬍鬚向上翹起,看上去很威武,又帶幾分殺氣。安捷撫摸著那張發黃的照片繼續說道:
“在兩次大戰之間的和平年代,父親的職業是屠夫,靠宰牛賣肉為生。一戰後的德國經濟瀕於崩潰,很少有人能買得起肉,貨源的供應也非常緊張,這迫使父親關閉了自己的肉店。在看不到前途的情況下,他把德國振興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極右黨派身上,而且參加了納粹黨。1944年,在德國軍隊從東線戰場節節敗退的形勢下,已經55歲的父親再一次穿上了軍裝,但時間不長,他就在守衛但澤(現屬波蘭)時被蘇軍俘虜了,後來他就死在了蘇聯的戰俘營。一個從戰俘營回來的人對我母親說:你先生是在戰俘營裏餓死的。死之前他已經沒有了飢餓的感覺,隻是一遍一遍地說他非常非常想家……
“1943年2月18日,德國宣布進入全麵戰爭,全部社會活動、一切人力物力都投向了一個目標,那就是戰爭!為了填補前線的兵源損失,本土防空部隊的軍人大多被調去加強前線的步兵師,結果就空出了大量可以由婦女和學生替代的崗位。我和弟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上防空陣地的。我弟弟是1929年出生的,參戰時還不到15歲。為了使這群中學生在作戰期間仍然能夠學習,弟弟的老師也進入了軍隊,以便在戰鬥的間隙為他們上課。
1943年,我被征入國防軍的海軍助手係列,任務是支持海岸高炮部隊,當時剛18歲。我們的製服是灰色的,而真正的海軍製服是深藍色的,這是海軍的陸地支持人員和海上作戰部隊的一個差別。我操作過3種防空器材:探照燈、防空監聽器、導向儀,主要是為10厘米口徑的高射炮指引敵機目標。操縱這些大傢夥沒把子力氣是不行的,以前這都是男兵幹的活兒。所以接替他們的姑娘們必須身體強壯。”
在老相冊中,我看到了安捷和幾個女孩子在探照燈前的一張合影,果然個個強壯。我放下照片後問道:“二戰期間,德國和蘇聯都曾大規模地徵召婦女參加軍隊工作。我記得蘇聯徵召了80萬,德國徵召了50萬。您知道蘇、德兩國婦女在參戰形式上有什麽區別嗎?”
安捷答道:“有很大的區別。俄國的參戰婦女是真正的軍人。除了常規的醫療和通訊工作外,她們中有很多人和男兵一樣當狙擊手、偵察員、坦克兵甚至幹飛行員。而在德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女兵。直到戰爭的最後關頭,德國也沒有派女性去最前線廝殺。這是一條底線,也是西歐各國的傳統:火線作戰部隊隻能由男性組成。所以,在二戰中蘇聯女兵有很大死傷,而德國方麵的參戰婦女損失很小。我看過一個統計材料,上麵說,到1944年10月,德國的女人共承擔了350個探照燈連的任務,到1945年3月(也就是德國投降前一個多月),像我們這樣直接介入軍事活動的婦女達到了50萬人,差不多占德國剩餘總兵力的20%吧!不過,官方從來不把我們這些人視為正規軍的軍人,而稱我們是國防軍女助手。我們分布在防空、通訊、裝備維護等領域。此外,負責戰地服務的準軍事化女性還有10萬人。
在當代德國的社會福利體係中,服務於國家的工作年限均被納入養老金的有效工齡,這一規定與當事人就職期間的國策是否正確,當事人所服務的國家組織是否在後來被判有罪,當事人為其服務的政體是否一直延續都不發生直接關係。這也就是說,無論當事人在納粹時期是黨衛軍、國防軍還是國防軍女助手,他的服役時間都會被聯邦德國計入其領取國家養老金的有效工齡,除非當事人本身被定為罪犯。在德國的第六社會福利法典(sgb6)中,“國防軍女助手”的服役期也在退休工齡計算的範疇之內,而“國防軍女助手”的概念也涵蓋了“黨衛軍女助手”,即被很多人誤讀的所謂“女黨衛軍”。
在“二戰”時期的德軍建製中不存在女性,女人在軍中的身份隻是協助者,沒有軍職和軍銜,也不佩帶武器,而且基本上隻在自願者中間徵召。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應徵成為“國防軍女助手”的德國婦女達50萬人。戰爭結束後,這批帶著傳奇色彩的女人們像沙中覆水一樣迅速從現實中蒸發了。她們不寫書,不集會,無組織,也無聲響,眾多和“二戰”有關的史書和文學作品中也很少提及這一批人。
在北威州花山市的採訪中,我意外地發現了一個“二戰”時的國防軍女助手,她就是黨衛軍老兵查斯特洛先生的太太安捷.查斯特洛。
她出示了一張自己當年穿“國防軍女助手”製服的照片。從這張照片開始,安捷講起了她的往事:
“我是1925年出生的,我的家鄉在德國最北部的施勒斯維西斯坦。我的父母一共有5個孩子,當時在德國多生孩子是能得獎章的,生4個孩子的母親能得一枚銅牌,生6個孩子得銀牌,生8個就得金牌。我媽媽可是銅牌母親呢。我的上一輩人有很多打過兩次世界大戰,我父親就是一個。他1889年生人,1917年剛滿18歲就應召入伍參加了一戰。”說著安捷在相冊中找到她父親在“一戰”期間的一張全身照片。照片上的男子身著整齊的軍服,體形魁梧,挺胸收腹,兩撇鬍鬚向上翹起,看上去很威武,又帶幾分殺氣。安捷撫摸著那張發黃的照片繼續說道:
“在兩次大戰之間的和平年代,父親的職業是屠夫,靠宰牛賣肉為生。一戰後的德國經濟瀕於崩潰,很少有人能買得起肉,貨源的供應也非常緊張,這迫使父親關閉了自己的肉店。在看不到前途的情況下,他把德國振興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極右黨派身上,而且參加了納粹黨。1944年,在德國軍隊從東線戰場節節敗退的形勢下,已經55歲的父親再一次穿上了軍裝,但時間不長,他就在守衛但澤(現屬波蘭)時被蘇軍俘虜了,後來他就死在了蘇聯的戰俘營。一個從戰俘營回來的人對我母親說:你先生是在戰俘營裏餓死的。死之前他已經沒有了飢餓的感覺,隻是一遍一遍地說他非常非常想家……
“1943年2月18日,德國宣布進入全麵戰爭,全部社會活動、一切人力物力都投向了一個目標,那就是戰爭!為了填補前線的兵源損失,本土防空部隊的軍人大多被調去加強前線的步兵師,結果就空出了大量可以由婦女和學生替代的崗位。我和弟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上防空陣地的。我弟弟是1929年出生的,參戰時還不到15歲。為了使這群中學生在作戰期間仍然能夠學習,弟弟的老師也進入了軍隊,以便在戰鬥的間隙為他們上課。
1943年,我被征入國防軍的海軍助手係列,任務是支持海岸高炮部隊,當時剛18歲。我們的製服是灰色的,而真正的海軍製服是深藍色的,這是海軍的陸地支持人員和海上作戰部隊的一個差別。我操作過3種防空器材:探照燈、防空監聽器、導向儀,主要是為10厘米口徑的高射炮指引敵機目標。操縱這些大傢夥沒把子力氣是不行的,以前這都是男兵幹的活兒。所以接替他們的姑娘們必須身體強壯。”
在老相冊中,我看到了安捷和幾個女孩子在探照燈前的一張合影,果然個個強壯。我放下照片後問道:“二戰期間,德國和蘇聯都曾大規模地徵召婦女參加軍隊工作。我記得蘇聯徵召了80萬,德國徵召了50萬。您知道蘇、德兩國婦女在參戰形式上有什麽區別嗎?”
安捷答道:“有很大的區別。俄國的參戰婦女是真正的軍人。除了常規的醫療和通訊工作外,她們中有很多人和男兵一樣當狙擊手、偵察員、坦克兵甚至幹飛行員。而在德國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女兵。直到戰爭的最後關頭,德國也沒有派女性去最前線廝殺。這是一條底線,也是西歐各國的傳統:火線作戰部隊隻能由男性組成。所以,在二戰中蘇聯女兵有很大死傷,而德國方麵的參戰婦女損失很小。我看過一個統計材料,上麵說,到1944年10月,德國的女人共承擔了350個探照燈連的任務,到1945年3月(也就是德國投降前一個多月),像我們這樣直接介入軍事活動的婦女達到了50萬人,差不多占德國剩餘總兵力的20%吧!不過,官方從來不把我們這些人視為正規軍的軍人,而稱我們是國防軍女助手。我們分布在防空、通訊、裝備維護等領域。此外,負責戰地服務的準軍事化女性還有1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