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天一黑,葉誌超便下達了棄城令。清軍五路人馬擁出平壤西門,跌跌撞撞,急急慌慌,向北逃遁。有兩股兵力,給清軍造成次等殺傷。一是朝鮮兵,他們痛恨清軍駐防期間的奸淫擄掠,飛揚跋扈,故乘其退兵,背後開火。二是日本兵,他們伏於隘口要道,排炮轟擊,清軍大隊人馬無可迴旋,死傷累累。天明,清軍雖逃出日軍包圍圈,但一夜功夫即死二千餘人,傷三千餘人,兵力損失十分之四!又因為是棄城而逃,所以平壤城中的一切軍儲物資,如大小火炮四十尊,快槍並毛瑟槍萬餘支,並所有糧餉、軍資、器具、公文、密電,盡行委棄於敵。·輦·輰·訛
入朝三個月,葉誌超當了兩次“逃跑將軍”,其惡果,一次比一次嚴重。
在此,我們要插敘兩個人的情況。一是支持、追隨葉誌超逃跑的衛汝貴,一個是成歡的抗日名將聶士成。
衛汝貴,字達三,安徽合肥人。從劉銘傳征撚,積功累遷為副將,晉總兵。李鴻章很賞識他的“樸誠忠勇”,留統北洋防軍,雖先後授河州、大同、寧夏諸鎮總兵,一直未之任,統防軍如故。朝鮮事起,率馬步六千多人赴平壤。一過鴉綠江,衛汝貴早把李鴻章臨行誡語“屏私見,嚴軍紀”丟於腦後,放任兵丁,胡作非為。在義州,衛部兵士強姦韓女,激朝民眾忿,不得已,槍斃一人;至定州,又有人強姦韓女,復槍斃六人;至平壤,其部下軍士“多殘暴,掠財物,役丁壯,淫婦女”,與別的部隊相比,更甚一籌。事聞於朝,李鴻章專電切責曰:“務速認真究辦嚴懲,以服民心。聞奉、毅兩軍紀律較嚴,汝當自愧。”·輦·輲·訛 除約束部下不嚴外,衛汝貴的可惡處是乘出國遠征,貪汙軍糧八萬,私運於家。就是這麽個治軍無方而又貪婪成性的淮軍將領,卻十分懼內畏死。其妻在家書中告誡他道:“君起家戎行,致位統帥,家既饒於財,宜自頤養。且春秋高,望善自為計,勿當前敵。”·輦·輳·訛 遵妻命,衛汝貴在平壤保衛戰中,總是蹲司令部,不上第一線。當葉誌超提出逃跑時,他第一個予以支持。也有史家認為,第一個棄城而逃的是衛汝貴。 日本人占領平壤後,從繳獲中尋得衛汝貴家書,後引入教科書中,以戒國人。一不小心,衛汝貴當了日本人的反麵教員。
平壤大戰之前,朝中已接到參劾衛汝貴的奏章多件。李鴻章接上諭,一方麵電斥衛汝貴,一方麵電令葉誌超,給予上方寶劍,對衛氏可以“定即請旨,在軍前正法。”·輦·輵·訛 電令到時,大戰已起,衛汝貴逃過一難。以葉氏優柔,即便抓到把柄,他也不一定敢於操起上方寶劍。簡略地追述到這兒,筆者不能不思考歲月、功勳、和平生活對“英雄”的消磨。
葉誌超、衛汝貴都是從士兵做起的。
刀刀見血,槍槍飛魂,積數年、數十年之戰功,他們才爬到“提督”的高位軍職。年老了(衛汝貴援朝時年六十),位尊了,銀多了,肉厚了,膽小了,誌灰了,還是那位將軍,還是那支部隊,卻一觸即潰,望風披靡。
“英雄”向“逃兵”的蛻化,在和平生活裏悄然完成。這才是真正意義的“和平演變”。甲午戰爭中的陸軍將領,以他們時代的“和平演變”,警策後人。
再說聶士成。他在平壤保衛戰中因故未曾上場。在下設想,倘若聶士成在平壤,在葉誌超身邊,或協助左寶貴防守玄武門一帶,清軍保衛平壤之戰定當有另外的結局。
當葉誌超率先由公州北逃時,聶士成亦率部撤出成歡戰鬥轉移北上。葉氏抵達平壤,聶部則追至平壤東南七十多裏之祥原。葉氏奏功,聶士成升任提督。與諸軍會師後,聶士成仍感到總兵力不足,於是請示葉誌超後,回天津募兵。行至途中,李鴻章電令他折回。此時,日軍已占順安,切斷了平壤與後方的聯繫。聶士成行到安州,與淮軍盛字營分統呂本元相遇,呂部馬隊兩營,亦為援平壤而來。安州南距平壤一百八十裏,北倚清州江,南有群山依託,城垣高大,易守難攻,實為平壤北部第一重鎮。設若日軍北犯,必須鑽過安州這一孔道。安州北一百六十裏為定州,亦是險要關隘。聶士成暫留安州時,便思考著據此地利,阻遏日軍。
恰在此時,葉誌超率諸軍由平壤退至安州。一見葉“總統”,聶士成便自覺請命,要率部在安州抗日。葉統各軍,損傷後仍有萬人可以戰鬥。而且日軍占領平壤後,並未急速北上,這給安州清軍提供了足夠的休整時間。倘能死守一戰,日本人何能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何以能輕而易舉便渡過鴉綠江、搶占我東三省大片國土?
但“逃跑將軍”葉誌超隻信一個“逃”字,哪兒還顧及聶士成的建議。聽了隻當沒聽,把手一揮:撤!“總統”下令,誰敢不遵?以淮軍為中堅的援朝大軍就這樣狂奔五百裏,棄安州,棄定州,棄義州,八月底,渡過鴉綠江,抵達九連城,這才驚魂始定地收兵一處。
陸軍“援朝”,以徹底失敗告終。
葉誌超、衛汝貴臨陣脫逃、棄械喪師的行徑,引起朝野一片譴責。旨下,葉誌超、衛汝貴著先行撤去統領,聽候查辦。二人所部各軍,暫由聶士成統帶。後來,二人均被逮問。葉誌超斬監候,旋遇赦,死於獄;衛汝貴斬立決——這也許是甲午戰爭中自幹重咎、處分最厲的陸軍將領。
入朝三個月,葉誌超當了兩次“逃跑將軍”,其惡果,一次比一次嚴重。
在此,我們要插敘兩個人的情況。一是支持、追隨葉誌超逃跑的衛汝貴,一個是成歡的抗日名將聶士成。
衛汝貴,字達三,安徽合肥人。從劉銘傳征撚,積功累遷為副將,晉總兵。李鴻章很賞識他的“樸誠忠勇”,留統北洋防軍,雖先後授河州、大同、寧夏諸鎮總兵,一直未之任,統防軍如故。朝鮮事起,率馬步六千多人赴平壤。一過鴉綠江,衛汝貴早把李鴻章臨行誡語“屏私見,嚴軍紀”丟於腦後,放任兵丁,胡作非為。在義州,衛部兵士強姦韓女,激朝民眾忿,不得已,槍斃一人;至定州,又有人強姦韓女,復槍斃六人;至平壤,其部下軍士“多殘暴,掠財物,役丁壯,淫婦女”,與別的部隊相比,更甚一籌。事聞於朝,李鴻章專電切責曰:“務速認真究辦嚴懲,以服民心。聞奉、毅兩軍紀律較嚴,汝當自愧。”·輦·輲·訛 除約束部下不嚴外,衛汝貴的可惡處是乘出國遠征,貪汙軍糧八萬,私運於家。就是這麽個治軍無方而又貪婪成性的淮軍將領,卻十分懼內畏死。其妻在家書中告誡他道:“君起家戎行,致位統帥,家既饒於財,宜自頤養。且春秋高,望善自為計,勿當前敵。”·輦·輳·訛 遵妻命,衛汝貴在平壤保衛戰中,總是蹲司令部,不上第一線。當葉誌超提出逃跑時,他第一個予以支持。也有史家認為,第一個棄城而逃的是衛汝貴。 日本人占領平壤後,從繳獲中尋得衛汝貴家書,後引入教科書中,以戒國人。一不小心,衛汝貴當了日本人的反麵教員。
平壤大戰之前,朝中已接到參劾衛汝貴的奏章多件。李鴻章接上諭,一方麵電斥衛汝貴,一方麵電令葉誌超,給予上方寶劍,對衛氏可以“定即請旨,在軍前正法。”·輦·輵·訛 電令到時,大戰已起,衛汝貴逃過一難。以葉氏優柔,即便抓到把柄,他也不一定敢於操起上方寶劍。簡略地追述到這兒,筆者不能不思考歲月、功勳、和平生活對“英雄”的消磨。
葉誌超、衛汝貴都是從士兵做起的。
刀刀見血,槍槍飛魂,積數年、數十年之戰功,他們才爬到“提督”的高位軍職。年老了(衛汝貴援朝時年六十),位尊了,銀多了,肉厚了,膽小了,誌灰了,還是那位將軍,還是那支部隊,卻一觸即潰,望風披靡。
“英雄”向“逃兵”的蛻化,在和平生活裏悄然完成。這才是真正意義的“和平演變”。甲午戰爭中的陸軍將領,以他們時代的“和平演變”,警策後人。
再說聶士成。他在平壤保衛戰中因故未曾上場。在下設想,倘若聶士成在平壤,在葉誌超身邊,或協助左寶貴防守玄武門一帶,清軍保衛平壤之戰定當有另外的結局。
當葉誌超率先由公州北逃時,聶士成亦率部撤出成歡戰鬥轉移北上。葉氏抵達平壤,聶部則追至平壤東南七十多裏之祥原。葉氏奏功,聶士成升任提督。與諸軍會師後,聶士成仍感到總兵力不足,於是請示葉誌超後,回天津募兵。行至途中,李鴻章電令他折回。此時,日軍已占順安,切斷了平壤與後方的聯繫。聶士成行到安州,與淮軍盛字營分統呂本元相遇,呂部馬隊兩營,亦為援平壤而來。安州南距平壤一百八十裏,北倚清州江,南有群山依託,城垣高大,易守難攻,實為平壤北部第一重鎮。設若日軍北犯,必須鑽過安州這一孔道。安州北一百六十裏為定州,亦是險要關隘。聶士成暫留安州時,便思考著據此地利,阻遏日軍。
恰在此時,葉誌超率諸軍由平壤退至安州。一見葉“總統”,聶士成便自覺請命,要率部在安州抗日。葉統各軍,損傷後仍有萬人可以戰鬥。而且日軍占領平壤後,並未急速北上,這給安州清軍提供了足夠的休整時間。倘能死守一戰,日本人何能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何以能輕而易舉便渡過鴉綠江、搶占我東三省大片國土?
但“逃跑將軍”葉誌超隻信一個“逃”字,哪兒還顧及聶士成的建議。聽了隻當沒聽,把手一揮:撤!“總統”下令,誰敢不遵?以淮軍為中堅的援朝大軍就這樣狂奔五百裏,棄安州,棄定州,棄義州,八月底,渡過鴉綠江,抵達九連城,這才驚魂始定地收兵一處。
陸軍“援朝”,以徹底失敗告終。
葉誌超、衛汝貴臨陣脫逃、棄械喪師的行徑,引起朝野一片譴責。旨下,葉誌超、衛汝貴著先行撤去統領,聽候查辦。二人所部各軍,暫由聶士成統帶。後來,二人均被逮問。葉誌超斬監候,旋遇赦,死於獄;衛汝貴斬立決——這也許是甲午戰爭中自幹重咎、處分最厲的陸軍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