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修約”一節,葉名琛緘默不語,但針對包令欲入總督衙署會談事,他則在復函中提出反建議,改在城外仁信棧。改城外,還是拒其“入城”。葉氏認為,隻要不讓英人“入城”,就是贏了。
再次照會,仍無結果,包令決定海道北上,繞過葉名琛,尋找新的談判對象。1854年6月,包令抵上海,與美國公使一起向江蘇官員照會“修約”事。江蘇官員將問題上奏朝廷,而鹹豐帝在接到葉名琛大包大攬的奏摺後,相信他能“駕馭得當”,所以下旨江蘇,讓英、美公使南下,在廣州與葉名琛商談一切。
是年8月,英、美、法三國公使會晤香港,他們憑著與葉名琛打交道的經驗,知道他一難見,二難談,談也白談,故再一次商定聯合北上。9月,三國公使到達上海,向江蘇當局提出“修約”,江蘇巡撫吉爾抗阿恐洋人沿江赴鎮江、南京,再與太平天國勾連,遂向鹹豐帝提出另派欽差大臣赴粵會同兩廣總督查辦夷務。言外之意,是罷免葉名琛的外事權。鹹豐帝對葉氏聖眷正隆,當然對這個換馬建議嚴加斥責。
江蘇無談判權,三國公使於10月抵達天津海口,聯合提出“修約”請求。英人提出修約事項十八款,美人提出修約事項十一款。·輥·輰·訛 鹹豐帝聞奏,僅僅答應將公平審斷民夷相爭、減免上海欠稅、酌減廣東茶稅這三條予以考慮,餘皆斥為“荒謬已極”。但他沒忘,即便這三條,也要三國公使重回廣東與葉名琛商定。從零點出發,繞了一個圈,三國公使仍回到零點。第一次謀求“修約”,三國落敗;葉名琛以推諉、不作為“拖”垮了對手。
但葉名琛也擔心三國公使北上會惹出麻煩,造成對自己的不利(於國不利,則非所慮),因而在是年11月18日的上奏中他又大吹牛皮曰:
該夷夷酋(三國公使)如果徑抵天津,無論要求何事,應請敕下直隸總督仍令該夷酋等速行回粵,臣自當相機開導,設法羈縻,以期仰慰聖廑。
聰明的葉名琛忘了,正是他的羈縻無術、屍位素餐才促使“夷酋”一再北上,去找“聖上”的麻煩。
葉名琛的機會主義或色厲內荏從一份照會上透露了本相。就在上述奏摺發出的下個月,天地會“紅兵”圍攻廣州,葉名琛向剛剛從北方歸來的英國公使包令發一照會,結語謂:“惟得悉貴國兵艦此刻亦泊省河護衛,為此照會貴公使,通力剿匪。” 這用意很清楚,即畏於“紅兵”破城,又畏“紅兵”與夷人聯手,所以他才主動邀請英軍“通力剿匪”。極端排外,與求助洋人,處於兩極,葉名琛竟能如此有機結合,可嘆!可嘆!
一因包令又要“入城”,二因“紅兵”之亂漸息,“通力剿匪”的統一戰線沒有建立起來。到了鹹豐五年(1855),英方“修約”之請暫緩,葉名琛竟在一份奏摺中強化了仇洋情結,連鹹豐帝同意的三條約款也一併否定。這一強硬派聲腔,更博得了鹹豐帝的分外倚重。
鹹豐六年(1856),長江下遊太平軍與清軍戰鬥正酣。美國駐華代表鑑於《中美望廈條約》簽約已屆12年,又有北上“修約”之請。鹹豐帝通覽全局,權衡利弊,在對外事務上緊弦稍弛。囑咐葉名琛在“修約”會商中“可擇事近情理無傷大體者,允其變通一二條,奏明候旨,以示羈縻。” 但葉名琛比皇帝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凡“修約”之請,他是一概免談、一步不讓。
我們無法讓葉名琛明白,“約”能“訂”,便能“修”;“修約”你有條件,我也有條件,隻有坐下來商談,各自的目標才能達到,相互的隔閡才會消除;更重要的是,和平的談,才有平等,戰敗背景下的談,隻有屈辱……
葉名琛在自己與國家都握有主動權時,裝蒜做大,麻木不仁;而在他不諳世界的幻夢中,華夷之限,永遠是一道忠臣孝子跨不過的陰陽界。
冥冥之中,中國的帝王將相們都在等待著全局的失敗和徹底的羞辱。尊重他,他以腫為胖;打倒他,他甘鑽狗洞——所謂“不平等條約”,哪一個不是打而敗,敗而簽的?
這一天終於被葉名琛“拖”到了。
鹹豐六年(1856)公曆10月8日,廣東水師在廣州江麵進行例行巡查時,發現了一條名為“亞羅號”的船有非法行徑,於是扣船抓人,準備繼續審問。船上原有十三人,船長為愛爾蘭人,其餘十二名皆中國人,抓人時船長適不在。這船真正的主人是香港人方亞明,船在香港英國殖民當局辦了執照登記,船長與船員都是他的雇員。
英國臨時駐廣州領事巴夏禮(h·s·parkes)得知“亞羅號”被扣事,一方麵要求水師放人,一方麵以水師官兵曾扯下船上的英國國旗、有辱英國尊嚴為藉口,致函葉名琛要求賠禮道歉。
10月10日,葉名琛下令放人,但因不願正式道歉,巴夏禮拒絕接人。
10月21日,巴夏禮限葉名琛在24小時內道歉、放人,否則刀兵相見。葉名琛鑑於水師官兵並未扯落英國國旗,仍然堅持隻放人,不道歉。
10月23日,最後通牒時限到,包令下令駐香港英軍進攻廣州。當天,英國海軍上將麥可·西摩(mi插el seymour)指揮英艦三艘闖過虎門炮台,攻占廣州東郊的獵德炮台及中流炮台。
再次照會,仍無結果,包令決定海道北上,繞過葉名琛,尋找新的談判對象。1854年6月,包令抵上海,與美國公使一起向江蘇官員照會“修約”事。江蘇官員將問題上奏朝廷,而鹹豐帝在接到葉名琛大包大攬的奏摺後,相信他能“駕馭得當”,所以下旨江蘇,讓英、美公使南下,在廣州與葉名琛商談一切。
是年8月,英、美、法三國公使會晤香港,他們憑著與葉名琛打交道的經驗,知道他一難見,二難談,談也白談,故再一次商定聯合北上。9月,三國公使到達上海,向江蘇當局提出“修約”,江蘇巡撫吉爾抗阿恐洋人沿江赴鎮江、南京,再與太平天國勾連,遂向鹹豐帝提出另派欽差大臣赴粵會同兩廣總督查辦夷務。言外之意,是罷免葉名琛的外事權。鹹豐帝對葉氏聖眷正隆,當然對這個換馬建議嚴加斥責。
江蘇無談判權,三國公使於10月抵達天津海口,聯合提出“修約”請求。英人提出修約事項十八款,美人提出修約事項十一款。·輥·輰·訛 鹹豐帝聞奏,僅僅答應將公平審斷民夷相爭、減免上海欠稅、酌減廣東茶稅這三條予以考慮,餘皆斥為“荒謬已極”。但他沒忘,即便這三條,也要三國公使重回廣東與葉名琛商定。從零點出發,繞了一個圈,三國公使仍回到零點。第一次謀求“修約”,三國落敗;葉名琛以推諉、不作為“拖”垮了對手。
但葉名琛也擔心三國公使北上會惹出麻煩,造成對自己的不利(於國不利,則非所慮),因而在是年11月18日的上奏中他又大吹牛皮曰:
該夷夷酋(三國公使)如果徑抵天津,無論要求何事,應請敕下直隸總督仍令該夷酋等速行回粵,臣自當相機開導,設法羈縻,以期仰慰聖廑。
聰明的葉名琛忘了,正是他的羈縻無術、屍位素餐才促使“夷酋”一再北上,去找“聖上”的麻煩。
葉名琛的機會主義或色厲內荏從一份照會上透露了本相。就在上述奏摺發出的下個月,天地會“紅兵”圍攻廣州,葉名琛向剛剛從北方歸來的英國公使包令發一照會,結語謂:“惟得悉貴國兵艦此刻亦泊省河護衛,為此照會貴公使,通力剿匪。” 這用意很清楚,即畏於“紅兵”破城,又畏“紅兵”與夷人聯手,所以他才主動邀請英軍“通力剿匪”。極端排外,與求助洋人,處於兩極,葉名琛竟能如此有機結合,可嘆!可嘆!
一因包令又要“入城”,二因“紅兵”之亂漸息,“通力剿匪”的統一戰線沒有建立起來。到了鹹豐五年(1855),英方“修約”之請暫緩,葉名琛竟在一份奏摺中強化了仇洋情結,連鹹豐帝同意的三條約款也一併否定。這一強硬派聲腔,更博得了鹹豐帝的分外倚重。
鹹豐六年(1856),長江下遊太平軍與清軍戰鬥正酣。美國駐華代表鑑於《中美望廈條約》簽約已屆12年,又有北上“修約”之請。鹹豐帝通覽全局,權衡利弊,在對外事務上緊弦稍弛。囑咐葉名琛在“修約”會商中“可擇事近情理無傷大體者,允其變通一二條,奏明候旨,以示羈縻。” 但葉名琛比皇帝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凡“修約”之請,他是一概免談、一步不讓。
我們無法讓葉名琛明白,“約”能“訂”,便能“修”;“修約”你有條件,我也有條件,隻有坐下來商談,各自的目標才能達到,相互的隔閡才會消除;更重要的是,和平的談,才有平等,戰敗背景下的談,隻有屈辱……
葉名琛在自己與國家都握有主動權時,裝蒜做大,麻木不仁;而在他不諳世界的幻夢中,華夷之限,永遠是一道忠臣孝子跨不過的陰陽界。
冥冥之中,中國的帝王將相們都在等待著全局的失敗和徹底的羞辱。尊重他,他以腫為胖;打倒他,他甘鑽狗洞——所謂“不平等條約”,哪一個不是打而敗,敗而簽的?
這一天終於被葉名琛“拖”到了。
鹹豐六年(1856)公曆10月8日,廣東水師在廣州江麵進行例行巡查時,發現了一條名為“亞羅號”的船有非法行徑,於是扣船抓人,準備繼續審問。船上原有十三人,船長為愛爾蘭人,其餘十二名皆中國人,抓人時船長適不在。這船真正的主人是香港人方亞明,船在香港英國殖民當局辦了執照登記,船長與船員都是他的雇員。
英國臨時駐廣州領事巴夏禮(h·s·parkes)得知“亞羅號”被扣事,一方麵要求水師放人,一方麵以水師官兵曾扯下船上的英國國旗、有辱英國尊嚴為藉口,致函葉名琛要求賠禮道歉。
10月10日,葉名琛下令放人,但因不願正式道歉,巴夏禮拒絕接人。
10月21日,巴夏禮限葉名琛在24小時內道歉、放人,否則刀兵相見。葉名琛鑑於水師官兵並未扯落英國國旗,仍然堅持隻放人,不道歉。
10月23日,最後通牒時限到,包令下令駐香港英軍進攻廣州。當天,英國海軍上將麥可·西摩(mi插el seymour)指揮英艦三艘闖過虎門炮台,攻占廣州東郊的獵德炮台及中流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