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用類比的思維程式,站在英國的立場,查理·義律無疑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張騫式或班超式立功異域的英雄。一種較為中平的參照是:大漢民族有理由讚頌張騫、班超,不列顛民族即有理由讚頌義律。
這不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這也不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
這更不是長別人誌氣,滅自家威風。
查理·義律是一麵鏡子,認識了他,也便認識了英國的民心民意、戰略戰術。戰爭,是雙方的對抗,豈能不知己又不知彼呢?
在大英帝國的政治體係裏,義律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從“級別”上看,義律與堂堂天朝大國的欽差大臣林則徐、兩廣總督鄧廷楨,均不在一個等高線上;從“使命”一看,義律是英國駐華商務監督處的總監督,後加的“領事”頭銜,似乎也未履行嚴格的任職手續。所以他與漢代張騫、班超銜皇命而通使,亦降一格。就是這麽一個人,在不般配的較量中,卻步步緊逼,處處主動,終於讓每一個中方對手都敗下陣來,因而,人們沒有理由不承認他的存在與價值。
可惜,中國史學家對義律的情況了解太少,分析太淺,因而在中國百姓的印象裏,他隻是一個體現帝國主義侵略本質的惡的化身。
義律(1801—1875),因英國在華設立商務監督處,於1834年7月15日隨首任商務監督律勞卑(w·j·napier)勳爵初次抵達澳門,開始接觸中國事務。其時,義律的職務是商務監督處秘書。律勞卑是一個忠於職守的人。他以為,自己既然是大英帝國駐華商務處的總監督,作為官方外交方麵的代表,就應該有與中國廣東地方官員直接洽談有關事宜的權力。但這要求被廣東方麵拒絕了。一怒之下,他竟敢於、並真的指揮兩艘英國巡洋艦闖過橫檔、鎮遠、大虎諸炮台,直抵廣州黃埔。義律作為律勞卑的貼身隨員,自然體驗了用武力解決爭端的冒險樂趣。·輦·輶·訛
當年9月26日,英艦退回澳門。
10月11日,律勞卑病故澳門。
出師未捷身先死,這是律勞卑的宿命。除了進行了一次嚐試性侵略外,他還是英國官方第一個提出武力脅迫清政府遵守近代秩序的人。
1834年8月21日,律勞卑在廣州給英國首相格雷伯爵寫信報告情況,指出:“滿族政府在思想上極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極為墮落,夢想他們自己是世界上惟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國際法的原理和實踐,所以該政府不能夠由文明國家按照它們中間所公認的和實行的那些規則加以處理或對待。”如何對待呢?律勞卑建議:“命令一支英國軍隊率領一些小艇在沿海一帶活動”;“準備一小支軍隊,隨著西南季風的開始進入中國海域;它到達後應占領珠江東部入口的香港,該島非常適合達到一切目的。”·輦·輷·訛
這封信的“建議”,已經勾畫了英國在鴉片戰爭中的軍事戰略框架,甚至戰後條約的一部分內容(割讓香港)都已初見端倪。
義律作為律勞卑的秘書,一定了解這封信的全部內容;或許,他還參與了意見;甚至也不排除就是他這位秘書草擬了這封信。
站在中國人的立場看,這封信含著一個陰謀。
站在英國人的立場看,這封信含著一個預見。
當歷史事變真的如律勞卑設計而發生、發展時,英國人隻是在完成一個設定的目標,他們處處主動,走一步看三步,穩操勝券;而中國人上上下下都蒙在鼓裏,他們不知道敵人從哪裏進攻,更不知道敵人的最終目的。
律勞卑的死,沒有影響“律勞卑計劃”的實施。
第二任商務總監督是德庇。
第三任商務總監督是羅賓臣。
其時,義律仍在駐華商務監督處任職,先後為船務監督、監督處第三監督、第二監督,並於1836年12月14日,接任英國駐華商務監督處第四任總監督。
他的務實,很像他的前任德庇與羅賓臣,能否與清朝的封疆大吏平起平坐無所謂,最重要、最實惠的還是將買賣、尤其是鴉片買賣做大。而他的遠見與野心,又很像他的第一任老上司律勞卑。
無獨有偶,義律幾乎是在林則徐抵達廣州、剛一實施禁菸措施的同時,他便像律勞卑那樣捕捉到了選擇戰爭的理由。在寫給倫敦英國外交大臣帕麥斯頓的信中,義律評價林則徐禁菸為“縱然不是公開的戰爭行為,至少也是戰爭迫近和不可避免的前奏”。·輧·輮·訛
律勞卑與義律,“越位”地預言戰爭和策劃戰爭,表現了他們的國家責任感和軍事戰略意識。這與清朝官吏的貪墨腐敗及昏聵無能,該是多麽強烈的對比!即便拿他們與中國當時最優秀的文官林則徐、最優秀的武官關天培相比,他們對形勢走向的清醒程度及對鬥爭方式的掌控藝術,仍然高出中國官員。我們甚至可以這麽概括:義律這個小人物有時能夠代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代表他的國家,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卻不可能代表道光皇帝,更不能代表國家。
我們決無貶低林則徐的意思。在歷史的回放中,當我們與林則徐一同感受皇恩浩蕩進而再感受失落的時候,禁不住要為他的雄才難展發一聲浩嘆。
這不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這也不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
這更不是長別人誌氣,滅自家威風。
查理·義律是一麵鏡子,認識了他,也便認識了英國的民心民意、戰略戰術。戰爭,是雙方的對抗,豈能不知己又不知彼呢?
在大英帝國的政治體係裏,義律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從“級別”上看,義律與堂堂天朝大國的欽差大臣林則徐、兩廣總督鄧廷楨,均不在一個等高線上;從“使命”一看,義律是英國駐華商務監督處的總監督,後加的“領事”頭銜,似乎也未履行嚴格的任職手續。所以他與漢代張騫、班超銜皇命而通使,亦降一格。就是這麽一個人,在不般配的較量中,卻步步緊逼,處處主動,終於讓每一個中方對手都敗下陣來,因而,人們沒有理由不承認他的存在與價值。
可惜,中國史學家對義律的情況了解太少,分析太淺,因而在中國百姓的印象裏,他隻是一個體現帝國主義侵略本質的惡的化身。
義律(1801—1875),因英國在華設立商務監督處,於1834年7月15日隨首任商務監督律勞卑(w·j·napier)勳爵初次抵達澳門,開始接觸中國事務。其時,義律的職務是商務監督處秘書。律勞卑是一個忠於職守的人。他以為,自己既然是大英帝國駐華商務處的總監督,作為官方外交方麵的代表,就應該有與中國廣東地方官員直接洽談有關事宜的權力。但這要求被廣東方麵拒絕了。一怒之下,他竟敢於、並真的指揮兩艘英國巡洋艦闖過橫檔、鎮遠、大虎諸炮台,直抵廣州黃埔。義律作為律勞卑的貼身隨員,自然體驗了用武力解決爭端的冒險樂趣。·輦·輶·訛
當年9月26日,英艦退回澳門。
10月11日,律勞卑病故澳門。
出師未捷身先死,這是律勞卑的宿命。除了進行了一次嚐試性侵略外,他還是英國官方第一個提出武力脅迫清政府遵守近代秩序的人。
1834年8月21日,律勞卑在廣州給英國首相格雷伯爵寫信報告情況,指出:“滿族政府在思想上極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極為墮落,夢想他們自己是世界上惟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國際法的原理和實踐,所以該政府不能夠由文明國家按照它們中間所公認的和實行的那些規則加以處理或對待。”如何對待呢?律勞卑建議:“命令一支英國軍隊率領一些小艇在沿海一帶活動”;“準備一小支軍隊,隨著西南季風的開始進入中國海域;它到達後應占領珠江東部入口的香港,該島非常適合達到一切目的。”·輦·輷·訛
這封信的“建議”,已經勾畫了英國在鴉片戰爭中的軍事戰略框架,甚至戰後條約的一部分內容(割讓香港)都已初見端倪。
義律作為律勞卑的秘書,一定了解這封信的全部內容;或許,他還參與了意見;甚至也不排除就是他這位秘書草擬了這封信。
站在中國人的立場看,這封信含著一個陰謀。
站在英國人的立場看,這封信含著一個預見。
當歷史事變真的如律勞卑設計而發生、發展時,英國人隻是在完成一個設定的目標,他們處處主動,走一步看三步,穩操勝券;而中國人上上下下都蒙在鼓裏,他們不知道敵人從哪裏進攻,更不知道敵人的最終目的。
律勞卑的死,沒有影響“律勞卑計劃”的實施。
第二任商務總監督是德庇。
第三任商務總監督是羅賓臣。
其時,義律仍在駐華商務監督處任職,先後為船務監督、監督處第三監督、第二監督,並於1836年12月14日,接任英國駐華商務監督處第四任總監督。
他的務實,很像他的前任德庇與羅賓臣,能否與清朝的封疆大吏平起平坐無所謂,最重要、最實惠的還是將買賣、尤其是鴉片買賣做大。而他的遠見與野心,又很像他的第一任老上司律勞卑。
無獨有偶,義律幾乎是在林則徐抵達廣州、剛一實施禁菸措施的同時,他便像律勞卑那樣捕捉到了選擇戰爭的理由。在寫給倫敦英國外交大臣帕麥斯頓的信中,義律評價林則徐禁菸為“縱然不是公開的戰爭行為,至少也是戰爭迫近和不可避免的前奏”。·輧·輮·訛
律勞卑與義律,“越位”地預言戰爭和策劃戰爭,表現了他們的國家責任感和軍事戰略意識。這與清朝官吏的貪墨腐敗及昏聵無能,該是多麽強烈的對比!即便拿他們與中國當時最優秀的文官林則徐、最優秀的武官關天培相比,他們對形勢走向的清醒程度及對鬥爭方式的掌控藝術,仍然高出中國官員。我們甚至可以這麽概括:義律這個小人物有時能夠代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代表他的國家,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卻不可能代表道光皇帝,更不能代表國家。
我們決無貶低林則徐的意思。在歷史的回放中,當我們與林則徐一同感受皇恩浩蕩進而再感受失落的時候,禁不住要為他的雄才難展發一聲浩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