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步走向軍職的至高點時,在潛意識裏,關天培或許早有了馬革裹屍的準備。


    關天培的前任李增階,因疏於海防被黜。故關天培蒞任之初,即著力於籌措經費,鑄炮築壘,將廣州門戶要塞建成了當時中國萬裏海疆最堅牢的守禦體係。


    虎門,當珠江口東側,與廣州城徑距百裏。虎門,因大虎山、小虎山而得名,山扼珠江口,形如門,故稱。虎門有虎門寨,但我們歷史上所說的虎門炮台、虎門銷煙不指虎門寨,而指大虎山至大角、沙角間十五六裏長的那段珠江水麵與岸防。珠江出虎門,即為伶仃洋。洋麵東西闊六七十裏,南北長百二十裏,埠東為香港、西為澳門;再出此,即茫茫南海。從軍事上看,扼住虎門,即在水路上守住了廣州。


    清朝在虎門設防始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其時僅建橫檔、南山兩座炮台,各置大小鐵炮十二門,共二十四門。


    八十四年後的嘉慶五年(1800),添建沙角炮台,安大小鐵炮十二門。


    又十年,即嘉慶十五年(1810),於亭涉山麓新建新湧炮台,置炮十二門。


    又二年,即嘉慶十七年(1812),於黃角山麓建蕉門炮台,置炮二十門。


    又三年,即嘉慶二十年(1815),將橫檔炮台從山頂移至山腳,並在炮台前加築月台,添置鐵炮二十八門,使該炮台有炮四十門。同年,又在南山炮台西北建鎮遠炮台,置炮四十門。


    又三年,即嘉慶二十三年(1818),於大虎島南端建大虎炮台,置炮三十門。


    又十二年,即道光十年(1830),建大角炮台,置炮十七門。


    至此。總計建炮台八座,置炮一百八十五門。


    敘述時,我們強調“又”幾年,意在提醒讀者:清朝政府對虎門的防禦體係確實是日益重視,惟恐閃失;因而不能說他們開門揖盜。


    關天培到任後,其戰略思想更加明確,對各炮台之間體係性的建設更加重視。歸納起來,他的防守設想可以簡述為“三重門戶”體係。


    第一重門戶:東邊的沙角炮台、西邊的大角炮台,隔著四裏多寬的珠江口,對峙而立。因為清兵火炮射程近,二炮台難以形成交叉火力,所以關天培除保留其原有火炮作近岸防守外,又在兩處分設信號台,發現有敵艦內駛,即發信號給二、三線炮台。


    第二重門戶:以珠江中流上橫檔島一線為防禦重點,隔東水道與武山諸炮台形成交叉火力,隔西水道與蘆灣岸上火炮形成交叉火力。為加強這一線的防禦,關天培於1835年底完成了武山西麓原南山諸炮台的擴建,即將南山炮台改名威遠炮台,增加炮位至四十門,在威遠炮台以北加築鎮遠炮台,置炮四十門。1839年夏,又在威遠、鎮遠二炮台之間加築了靖遠炮台,置炮六十門。上橫檔島西端的永安炮台是1835年底與威遠炮台同期完成的,此台置炮四十門。與永安炮台隔著西水道遙遙相對的,是同時竣工的蘆灣鞏固炮台,置炮二十門。為了保護武山側後,關天培在珠江支流三門水道上築了三門口炮台,又在三門水道邊的太平墟、虎門寨駐兵置炮,其數不詳。


    第三重門戶:即珠江中大虎山南端的大虎山炮台,舊置炮三十二門,未變。


    上橫檔島在珠江中,珠江主航道在上橫檔島與武山之間。關天培又在武山山根至上橫檔、飯蘿排(上橫島南)之間扯起兩道排鏈,作為水上障礙,以阻滯敵艦。一排鏈長三百九十丈,係大木排三十六排;一長三百七十二丈,係大木排四十四排。每個大排,都由四個小排組成。而每個小排,都是由四根四丈五尺長的圓木以橫木穿插而成。木排馱著鐵鏈,鐵鏈牽著木排,宛如水上長城。


    為了攔擊敵人,關天培還在水麵上配備了十艘“師船”,每船裝炮十門,合計亦有一百二十門炮的火力。


    關天培思慮周全,用心良苦。


    他的基本思路是:先阻敵於水道之外;阻之不住,敵入,則以岸炮、船炮交叉射擊之。從大角、沙角一線到上橫檔一線,約七裏;從上橫檔一線到大虎山、小虎山一線,約五裏;敵若進入這十二裏水域,正好中了他預設的埋伏。


    但這是一廂情願的戰爭預測。


    英國人通過多次偵察,早已清楚了關天培十二台、十船、約五百門火炮的防守能力。所以他們採用了穩紮穩打,各個擊破,先予摧毀,再予占領,最後通過的戰術。換言之,關天培設置的是“口袋陣”,想用關門打狗的戰術取勝。未料英國人不鑽“口袋”,先撕“口袋”,而且從頭撕起,如此,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中國最牢固的海防長城便被英國人以吹灰之力瓦解。


    道光二十年(1841)十一月二十五日(1月7日),英艦三艘(加略普號、海阿新號、拉恩號)正麵炮轟沙角炮台,又派登陸部隊迂迴攻炮台側後。兩麵夾擊,清軍不支,炮台失守。


    同一天,英艦四艘(薩馬蘭號、德魯伊德號、哥倫拜恩號、摩底士底號)正麵轟擊大角炮台,清軍不支,炮台失守。


    僅僅半天功夫,三重門戶的第一重門兩炮台即告失守。副將(從二品)陳連升與兒子陳長鵬雙雙戰死。


    居高臨下,易守難攻,何以不堪一擊?英軍攻擊沙角、大角時,關天培就坐鎮在靖遠炮台,相隔僅七八裏,何以無力相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國無兵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田秉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田秉鍔並收藏大國無兵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