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河日下、總體崩圮的時代,少數忠臣廉吏化為旗幟。旗幟舉得再高,也無法扭轉理性崩潰與信仰缺失的頹勢。一支釣竿,何以擎得起鐵達尼號的沉淪?
三、夜雨瀟瀟火不燃
再說“閏中秋風暴”的進展。
事發前,曾有人(曹福昌)建議將起事日期改在九月十七日(10月10日)。因為那一天嘉慶帝迴鑾京師、將駐蹕京北白澗,京中諸王大臣屆時都要離京迎駕;乘其空虛,擊之最利。而林清以為“劫數”在十五日,故不肯推後。事先,他們已聚眾數百人,準備全力以赴,滅此朝食。臨入宮,太監們認為宮內地狹,難容多人,且恃林清輩皆有躥房越脊、刀槍不入的本領,便主張減少入宮人數;林清也認為太監們路徑諳熟,由其引導定可事半功倍,所以也同意削減“敢死隊”的人數。最後確定,東西兩路共二百餘人。5
九月十四日(10月7日),東隊以祝現、屈五為首領,從董屯出發,約由東華門闖宮,至,則由太監劉得才引入。西隊以李五、宋進財為首領,從黃村出發,至菜市口集合,約由西華門闖宮,屆時由太監楊進忠、高廣福引入。進城,歇息一夜,十五日上午兩隊都悄悄抵達指定地點。下午,內應太監出宮迎接;兩隊人馬遂分頭行動。
西路極順利,全部闖進西華門。先入尚衣監,將監中太監、宮女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殺掉。這是領路太監楊進忠的主意。因為楊進忠是茶房太監,曾去尚衣監乞求補衣被拒;今日有了官報私仇的機會,何不先殺一個痛快!尚衣監隻有一老婦因匍匐荊棘中倖免於難。
東路則頗不順。因入東華門時教眾與送煤者爭道,露出兵器,為官兵發覺;官兵急掩大門,僅陳爽等十幾人得以闖入。入宮後,這十幾人各亮兵器,奪路向西殺去。6
待東、西兩路人馬合兵一處時,紫禁城警聲四起,清宮輪值侍衛早已各就各位,內廷、外廷各大門也均緊緊關閉。這就迫使闖入者在高牆夾道間左衝右突,浪費了精力,卻難以進擊皇宮的核心機構。
但戰鬥並不稍緩:
——協和門外,教眾與官軍廝殺,互有傷亡,不分勝負。
——文穎館內,供事文官起而爭鬥,被教眾一一砍殺。
——慈寧宮夥房,教眾縱火,被衛兵擒拿。
——熙和門外,教眾殺侍衛那侖。在太監高廣福帶領下由馬道登城牆,並在城上招展白旗。白旗上或寫“大明天順”,或寫“順天保民”。搖旗間,高廣福中彈墜城。
——武英殿復道中,雙方遭遇,官軍以鳥槍擊殺教眾數十人。
——養心門外,教眾以人梯登牆,皇次子綿寧開槍,擊殺二人。貝勒綿誌擊殺一人。7
月上東天,紫禁城因為沒了往日的燈火,顯得格外清冷。拚殺了半天的教眾,死傷之外,所剩者已不知幾許。他們在黑暗中,三三兩兩,打著遊擊。有幾個人闖入五鳳樓,拿出火石、火繩,準備縱一把火,以便乘亂突圍。豈知,火還沒引著,一聲驚雷,大雨瓢潑……
晴轉陰,陰轉晴,此乃天候之變。誰能料到,一場大雨,阻止了紫禁城的火災呢!星星之火,未能燎原,大清皇朝的氣運還有一百年的喘息呢!
戰鬥持續到十六日午後。除犧牲者外,林清黨眾被俘者二十四人。
林清被捉。嘉慶帝親加審訊。帝問:“汝何故為逆謀?”清答:“我輩《經》上有之。我欲使同輩突入禁門,殺害官兵,以應劫數。”
審畢,造反者皆淩遲處死。
從純軍事的角度看,林清輩的突襲是用“有準備”的“無組織”衝鋒,向清皇朝“無準備”的“有組織”係統挑戰。“有組織”勝,“無組織”敗,勝敗異勢,歸根結底還是實力的懸殊。因為即便是倉促之間,十五日黃昏清皇朝在紫禁城聚集的兵力也在四五千人以上!
十多年前,當本書的作者剛接觸那次紫禁城突襲戰的資料時,曾誤將該事件視為大清皇朝衰敗的信號。其實,那是皮相之論。突襲是下層百姓自外的挑戰,有其統治機器失調性的原因(下詳);但皇朝內部,還沒有解體性或崩潰性趨勢,所以事雖突發,而當政者尚能應之從容。
警訊傳來,在沒有皇命的情勢下,清室的王公大臣基本上還能聞風而動:
——宮內,皇次子綿寧緊張而不慌張,是他自覺擔負起指揮宮內侍衛的抵抗與搜捕。
——宮外,諸王大臣聞變,皆率眾由紫禁城北大門入宮增援,第一時間趕到者計有:莊親王綿課、禮親王昭槤、成哲親王永瑆、儀慎親王永璿、鎮國公奕灝、貝子奕紹、禮部侍郎英和等數十輩。
隻要人心不散,隊伍不散,有時局部性的危機反而激發起全局性的振作。儀慎親王永璿,是嘉慶帝的哥哥。嘉慶十七年(1812)因刊刻幹隆聖訓誤書廟號,被罷王俸三年。雖然背著處分,他也毫無芥蒂之念地奮身捕敵。事後,嘉慶帝獎其忠誠,免除一切處分。成哲親王永瑆,也是嘉慶帝的哥哥。聞宮中有變時,他正在飲酒。半醉半醒,飛身上馬趕往神武門。入門,即奮身高呼:“何等草寇敢如此猖獗,看老夫手擊之!”這真是一派英雄氣度。8
三、夜雨瀟瀟火不燃
再說“閏中秋風暴”的進展。
事發前,曾有人(曹福昌)建議將起事日期改在九月十七日(10月10日)。因為那一天嘉慶帝迴鑾京師、將駐蹕京北白澗,京中諸王大臣屆時都要離京迎駕;乘其空虛,擊之最利。而林清以為“劫數”在十五日,故不肯推後。事先,他們已聚眾數百人,準備全力以赴,滅此朝食。臨入宮,太監們認為宮內地狹,難容多人,且恃林清輩皆有躥房越脊、刀槍不入的本領,便主張減少入宮人數;林清也認為太監們路徑諳熟,由其引導定可事半功倍,所以也同意削減“敢死隊”的人數。最後確定,東西兩路共二百餘人。5
九月十四日(10月7日),東隊以祝現、屈五為首領,從董屯出發,約由東華門闖宮,至,則由太監劉得才引入。西隊以李五、宋進財為首領,從黃村出發,至菜市口集合,約由西華門闖宮,屆時由太監楊進忠、高廣福引入。進城,歇息一夜,十五日上午兩隊都悄悄抵達指定地點。下午,內應太監出宮迎接;兩隊人馬遂分頭行動。
西路極順利,全部闖進西華門。先入尚衣監,將監中太監、宮女不分青紅皂白,一律殺掉。這是領路太監楊進忠的主意。因為楊進忠是茶房太監,曾去尚衣監乞求補衣被拒;今日有了官報私仇的機會,何不先殺一個痛快!尚衣監隻有一老婦因匍匐荊棘中倖免於難。
東路則頗不順。因入東華門時教眾與送煤者爭道,露出兵器,為官兵發覺;官兵急掩大門,僅陳爽等十幾人得以闖入。入宮後,這十幾人各亮兵器,奪路向西殺去。6
待東、西兩路人馬合兵一處時,紫禁城警聲四起,清宮輪值侍衛早已各就各位,內廷、外廷各大門也均緊緊關閉。這就迫使闖入者在高牆夾道間左衝右突,浪費了精力,卻難以進擊皇宮的核心機構。
但戰鬥並不稍緩:
——協和門外,教眾與官軍廝殺,互有傷亡,不分勝負。
——文穎館內,供事文官起而爭鬥,被教眾一一砍殺。
——慈寧宮夥房,教眾縱火,被衛兵擒拿。
——熙和門外,教眾殺侍衛那侖。在太監高廣福帶領下由馬道登城牆,並在城上招展白旗。白旗上或寫“大明天順”,或寫“順天保民”。搖旗間,高廣福中彈墜城。
——武英殿復道中,雙方遭遇,官軍以鳥槍擊殺教眾數十人。
——養心門外,教眾以人梯登牆,皇次子綿寧開槍,擊殺二人。貝勒綿誌擊殺一人。7
月上東天,紫禁城因為沒了往日的燈火,顯得格外清冷。拚殺了半天的教眾,死傷之外,所剩者已不知幾許。他們在黑暗中,三三兩兩,打著遊擊。有幾個人闖入五鳳樓,拿出火石、火繩,準備縱一把火,以便乘亂突圍。豈知,火還沒引著,一聲驚雷,大雨瓢潑……
晴轉陰,陰轉晴,此乃天候之變。誰能料到,一場大雨,阻止了紫禁城的火災呢!星星之火,未能燎原,大清皇朝的氣運還有一百年的喘息呢!
戰鬥持續到十六日午後。除犧牲者外,林清黨眾被俘者二十四人。
林清被捉。嘉慶帝親加審訊。帝問:“汝何故為逆謀?”清答:“我輩《經》上有之。我欲使同輩突入禁門,殺害官兵,以應劫數。”
審畢,造反者皆淩遲處死。
從純軍事的角度看,林清輩的突襲是用“有準備”的“無組織”衝鋒,向清皇朝“無準備”的“有組織”係統挑戰。“有組織”勝,“無組織”敗,勝敗異勢,歸根結底還是實力的懸殊。因為即便是倉促之間,十五日黃昏清皇朝在紫禁城聚集的兵力也在四五千人以上!
十多年前,當本書的作者剛接觸那次紫禁城突襲戰的資料時,曾誤將該事件視為大清皇朝衰敗的信號。其實,那是皮相之論。突襲是下層百姓自外的挑戰,有其統治機器失調性的原因(下詳);但皇朝內部,還沒有解體性或崩潰性趨勢,所以事雖突發,而當政者尚能應之從容。
警訊傳來,在沒有皇命的情勢下,清室的王公大臣基本上還能聞風而動:
——宮內,皇次子綿寧緊張而不慌張,是他自覺擔負起指揮宮內侍衛的抵抗與搜捕。
——宮外,諸王大臣聞變,皆率眾由紫禁城北大門入宮增援,第一時間趕到者計有:莊親王綿課、禮親王昭槤、成哲親王永瑆、儀慎親王永璿、鎮國公奕灝、貝子奕紹、禮部侍郎英和等數十輩。
隻要人心不散,隊伍不散,有時局部性的危機反而激發起全局性的振作。儀慎親王永璿,是嘉慶帝的哥哥。嘉慶十七年(1812)因刊刻幹隆聖訓誤書廟號,被罷王俸三年。雖然背著處分,他也毫無芥蒂之念地奮身捕敵。事後,嘉慶帝獎其忠誠,免除一切處分。成哲親王永瑆,也是嘉慶帝的哥哥。聞宮中有變時,他正在飲酒。半醉半醒,飛身上馬趕往神武門。入門,即奮身高呼:“何等草寇敢如此猖獗,看老夫手擊之!”這真是一派英雄氣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