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紀實] 《大國無兵》作者:田秉鍔【完結】
引言
有國,必有兵。
有大國,必有強兵。
養兵,兵不能戰,是謂“無兵”。
任將,將不能勝,是謂“無將”。
弱兵,則國危;無兵,則國亡。驗之於古,證之於今,無一國可以例外。
一部中國近代史,屈辱百年,讓中國人飽嚐“大國無兵”之痛。痛定思痛,每一個有國家憂慮感或責任感的朋友都應該醒悟:中華欲大國崛起,必然要有與大國相匹配的強兵強將。
本書作者不是軍人、又不是軍事發燒友,因而他不具備議論軍國大事的基礎性條件。
本書作者不是學院派學者,因而他也無權介入任何一個法定學科流行課題的責任承包。
他所擁有的,大抵隻是一個平民百姓麵對塵封歷史的獨立思考權及個人話語權。
資料都是公開的、常見的、散放的,隨意揀拾,讓他觸類聯想,追懷起童年在野外割草放牧的自主或不自主。
不是理論,也就沒有結論。維繫資料而略呈連貫的,除了歷史的自然順序,便是作者的自由思緒。
“大國無兵”的命題,在“顯性”上對照中國歷史是難以成立的。而在“隱性”上,中國時不時總會出現“無兵”的虛脫。這與人體免疫力消退仿佛:今日無病,並不證明你真的健康;今日和平,並不證明你已經安全。
造成隱性“大國無兵”的原因很多,作者沒有能力全方位地思考與探究。本書僅僅抓住一點,即“尚武精神”的失落加以鋪排,或者已經觸及皮毛。
“尚武精神”曾是中華民族理性的一個重要側麵。梁啓超氏有《中國之武士道》一書,列中國武士七十數人,赫然第一名竟是孔夫子。梁氏用心良苦,他是想用兩千年前的列國遊俠,激活兩千年後的東亞病夫,其實,他天真了。他既不能終結“不武之歷史”,又不能改變“不武之民族”。所以,梁氏之後的後來人也還是有繼續陳述“尚武”的話語空間。
不能“尚武”,不再“尚武”,積患也久,積難也深。對“民”而言,這是道德、信仰的崩圮,這是理想、追求的轉移;對“兵”而言,這是軍紀、軍威的消解,這是軍心、軍魂的銷熔。
歧路亡羊,你不能坐哭窮途。惟一的積極選擇是:尋覓。
麵對“尚武精神”的失落,似乎也隻有在理性精神被擊碎、被肢解、被拋棄的舊路上一一尋覓,一一復甦。
誰丟了,誰找回。個人、團體、民族、國家,一無可例外者。失魂落魄,斷無生理。
屈原寫過《招魂》,那是十分無奈的吶喊。麵對自私自利、損國損民的行屍走肉,屈原肯定是絕望了。
我麻木,所以我未曾絕望。
沒有靈魂的鐵頭功不是“尚武”,沒有信仰的金鍾罩不是“尚武”。
當“尚武”不再被新武俠派們虛說神異,當“尚武”不再被武林莽夫們醉後自詡,一種深深紮根於理性潛層的無私無畏、大智大勇才會萌芽綻蕾,這才是我們渴望恢復的“尚武”精神。
這是清政府、民國政府的百年鏡鑒。擦拭一番這枚鏡鑒,不知能否照見一個國家、一支軍隊曾經失魂落魄的歷史。
田秉鍔
2007年12月20日
於徐州黃河新村書屋
序篇
險情回放——“天理教”闖入紫禁城
清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依例,應為閏八月十五日,因星象異常而有意改動)申時(下午三至五時),在宮內太監引領下,近二百名手持利刃的天理教徒從西華門、東華門分兩路攻入北京紫禁城。
闖入者白巾裹首,鼓譟而進,逢人便殺,勢不可擋。原本安安靜靜、神神秘秘的清宮大內,一時如火燒蜂房,亂作一團……
事起突然,讓拱衛紫禁城的八旗禁衛軍也猝不及防。這一招,叫“黑虎掏心”。
比中國歷史上所有的造反者高出一籌的是,起事者並沒有從占山為王、落草為寇起步。在醞釀階段,他們便將奇襲皇城、直接坐上金鑾寶殿的九龍禦椅設定為首要目標。省去了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北伐長征、兵臨城下、南北和談、或禪讓退位、或吊死煤山等過渡性環節,畢其功於一役,何其輕鬆乃耳!何其童話乃耳!
一、林清的“革命”之夢
那支攻入紫禁城的隊伍,是林清統領的“天理教”(或稱八卦教、榮華教、紅陽教、白易教等)教眾。當他的奪權先遣隊攻入清宮時,林清還在城南黃村宋家莊坐等消息。一是等宮內的消息,二是等河南李文成進京增援的消息。
說起這次“閏中秋風暴”,他們的籌劃至少在兩年前即已開始。嘉慶十六年辛未(1811)秋,彗星出西北方,欽天監奏:星象主兵,不利朝廷,應予防備。嘉慶皇帝問:星象應於何時?欽天監經細細查核,答曰:應在十八年癸酉閏八月中。並奏:若將十八年的“八月”之“閏”改為十九年的“二月”之“閏”,則“閏八月”仍為正常的九月,便可消弭星變。嘉慶帝允奏,又詔百官誡懼修省,以杜天怒人怨。1
引言
有國,必有兵。
有大國,必有強兵。
養兵,兵不能戰,是謂“無兵”。
任將,將不能勝,是謂“無將”。
弱兵,則國危;無兵,則國亡。驗之於古,證之於今,無一國可以例外。
一部中國近代史,屈辱百年,讓中國人飽嚐“大國無兵”之痛。痛定思痛,每一個有國家憂慮感或責任感的朋友都應該醒悟:中華欲大國崛起,必然要有與大國相匹配的強兵強將。
本書作者不是軍人、又不是軍事發燒友,因而他不具備議論軍國大事的基礎性條件。
本書作者不是學院派學者,因而他也無權介入任何一個法定學科流行課題的責任承包。
他所擁有的,大抵隻是一個平民百姓麵對塵封歷史的獨立思考權及個人話語權。
資料都是公開的、常見的、散放的,隨意揀拾,讓他觸類聯想,追懷起童年在野外割草放牧的自主或不自主。
不是理論,也就沒有結論。維繫資料而略呈連貫的,除了歷史的自然順序,便是作者的自由思緒。
“大國無兵”的命題,在“顯性”上對照中國歷史是難以成立的。而在“隱性”上,中國時不時總會出現“無兵”的虛脫。這與人體免疫力消退仿佛:今日無病,並不證明你真的健康;今日和平,並不證明你已經安全。
造成隱性“大國無兵”的原因很多,作者沒有能力全方位地思考與探究。本書僅僅抓住一點,即“尚武精神”的失落加以鋪排,或者已經觸及皮毛。
“尚武精神”曾是中華民族理性的一個重要側麵。梁啓超氏有《中國之武士道》一書,列中國武士七十數人,赫然第一名竟是孔夫子。梁氏用心良苦,他是想用兩千年前的列國遊俠,激活兩千年後的東亞病夫,其實,他天真了。他既不能終結“不武之歷史”,又不能改變“不武之民族”。所以,梁氏之後的後來人也還是有繼續陳述“尚武”的話語空間。
不能“尚武”,不再“尚武”,積患也久,積難也深。對“民”而言,這是道德、信仰的崩圮,這是理想、追求的轉移;對“兵”而言,這是軍紀、軍威的消解,這是軍心、軍魂的銷熔。
歧路亡羊,你不能坐哭窮途。惟一的積極選擇是:尋覓。
麵對“尚武精神”的失落,似乎也隻有在理性精神被擊碎、被肢解、被拋棄的舊路上一一尋覓,一一復甦。
誰丟了,誰找回。個人、團體、民族、國家,一無可例外者。失魂落魄,斷無生理。
屈原寫過《招魂》,那是十分無奈的吶喊。麵對自私自利、損國損民的行屍走肉,屈原肯定是絕望了。
我麻木,所以我未曾絕望。
沒有靈魂的鐵頭功不是“尚武”,沒有信仰的金鍾罩不是“尚武”。
當“尚武”不再被新武俠派們虛說神異,當“尚武”不再被武林莽夫們醉後自詡,一種深深紮根於理性潛層的無私無畏、大智大勇才會萌芽綻蕾,這才是我們渴望恢復的“尚武”精神。
這是清政府、民國政府的百年鏡鑒。擦拭一番這枚鏡鑒,不知能否照見一個國家、一支軍隊曾經失魂落魄的歷史。
田秉鍔
2007年12月20日
於徐州黃河新村書屋
序篇
險情回放——“天理教”闖入紫禁城
清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依例,應為閏八月十五日,因星象異常而有意改動)申時(下午三至五時),在宮內太監引領下,近二百名手持利刃的天理教徒從西華門、東華門分兩路攻入北京紫禁城。
闖入者白巾裹首,鼓譟而進,逢人便殺,勢不可擋。原本安安靜靜、神神秘秘的清宮大內,一時如火燒蜂房,亂作一團……
事起突然,讓拱衛紫禁城的八旗禁衛軍也猝不及防。這一招,叫“黑虎掏心”。
比中國歷史上所有的造反者高出一籌的是,起事者並沒有從占山為王、落草為寇起步。在醞釀階段,他們便將奇襲皇城、直接坐上金鑾寶殿的九龍禦椅設定為首要目標。省去了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北伐長征、兵臨城下、南北和談、或禪讓退位、或吊死煤山等過渡性環節,畢其功於一役,何其輕鬆乃耳!何其童話乃耳!
一、林清的“革命”之夢
那支攻入紫禁城的隊伍,是林清統領的“天理教”(或稱八卦教、榮華教、紅陽教、白易教等)教眾。當他的奪權先遣隊攻入清宮時,林清還在城南黃村宋家莊坐等消息。一是等宮內的消息,二是等河南李文成進京增援的消息。
說起這次“閏中秋風暴”,他們的籌劃至少在兩年前即已開始。嘉慶十六年辛未(1811)秋,彗星出西北方,欽天監奏:星象主兵,不利朝廷,應予防備。嘉慶皇帝問:星象應於何時?欽天監經細細查核,答曰:應在十八年癸酉閏八月中。並奏:若將十八年的“八月”之“閏”改為十九年的“二月”之“閏”,則“閏八月”仍為正常的九月,便可消弭星變。嘉慶帝允奏,又詔百官誡懼修省,以杜天怒人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