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科幻——從文學到文化 第四章:科幻文化的市場開發
第四章前言
第一節:中國文化市場的新生力量
第二節:科幻市場的開發前景
第三節:科幻市場的一些肓點
第四章前言
《科幻世界》總編阿來曾經有一篇文章,名字叫《中國科幻的出路就是市場》。這個觀點,可以說既正確又不正確。就其字麵意思來看,是完全正確的。但是,科幻文學作為一種類型文學,本身就是市場發展的結果。不重視市場的,是由官方機構或者私人機構資助的文學。九十年代至今,筆者僅知道香港有一本《科幻與科學》雜誌受過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金支持。此外,所有兩岸三地的科幻出版物都直接麵向市場。所以,說中國科幻的出路就是市場,等於對魚兒講,你必須在水裏才能生存。
作為一個完全由市場催生出來的文學樣式,走不走市場之路,根本不是問題,問題隻是如何去走市場之路。而這個真正的問題,科幻界人士一直沒有明確的分析和研究。在中國文化市場的新生力量中,筆者介紹一下到目前為止,科幻市場開發的狀況。然後,再談談對科幻市場的開發前景的看法。
第一節:中國文化市場的新生力量
前麵說過,是文藝復興後的科學技術進步與工業革命造就了科幻小說的誕生與繁榮,並在文學格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種局麵,不需要多深的考究功夫,但凡去過西方發達國家,逛過幾家外國書店,就會看到,科幻小說在其文學出版中占到了怎樣一份巨大的份額。
——阿來,《鋒線科幻係列叢書》前言,作家出版社出版
有市場價值的文學品種,首先就要有娛樂價值。科幻文學的娛樂價值表現在什麽地方呢?才子餘傑曾經寫到,不安於平庸、渴望著傳奇,乃是人之常情。在越來越平庸的現實生活中,想要親身體驗傳奇已不可能。餘傑不是科幻愛好者,他的解決方案是:隻好到歷史中去,尋覓舊年人物的傳奇。——餘傑《火與冰》479頁,作家出版社出版。
有一次,記者問金庸,為什麽要創作武俠小說?金大俠說,在武俠小說這種形式裏能夠展開想像力,因為它離現實比較遠。
他們都不是科幻愛好者。所以大概不知道,科幻文學具有同樣的魅力。科幻作家吳岩對此作了專門分析:“在未來的時代裏,科幻小說的功能中還應具有逃避性,成為一種‘榮耀’的逃避文學,幫助我們逃出由於缺乏科技和人文因素所造成的囚禁肉體和心靈的現實,短暫地窺視身心全部獲得自由的未來。”(吳岩《理論與中國科幻的發展》《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
二十世紀初,中國就陸續有人創作或翻譯科幻文學作品。當然,中國科幻市場真正形成還是七十年代未的事情。在當時百廢俱興的社會背景下,科幻小說成為“科學熱”的組成部分。《小靈通漫遊未來》曾發行到數百萬冊,《珊瑚島上的死光》被搬上銀幕,國內先後產生四家科幻期刊和一份專業科幻報紙。據有關人員回憶說,都曾經有幾十萬的發行量。當然,這和那個時候出版物相對較少有直接關係。但科幻文學能夠擠進相對較少的出版物中,取得很大影響,仍然是一個成功。當時,電視劇和廣播劇中也出現了大量科幻作品。
這種繁榮本身沒有可持續性。更重要的是,從出版到發行,整個文化產業還處在國營體製下。在這種虛假繁榮中,科幻小說也曾經很是興旺過一陣。但這與九十年代至今的情況缺乏可比性。
中國真正的文學市場,是從九十年代才開始的。一方麵,文學失去了轟動效應,成為許多種普通讀物中的一種。回歸正常。另一方麵,從寫作、出版到發行、最後到零售,各個環節都在逐漸引入市場機製。隻有在這個條件下,才可以談科幻文學的市場價值。
雖然讀者從總體規模仍然不大,發行碼洋不多,但從九十年代以來,科幻文學的市場在中國一直呈現上升勢頭。在如今的中國出版業,科幻文學是一個小小的“朝陽藝術”,市場潛力巨大。《科幻世界》雜誌曾經達到接近四十萬冊的月發行量。這是主流文學刊物望塵莫及的發行量。
一九九九年,大陸一共有二百七十多種科幻圖書出版。加上兩本科幻雜誌的發行量,總洋碼在四千多萬元之間。後來每年也保持在一百多種。如今,每年都有二十多部中文原創長篇科幻小說出版。一些出版社,如福建少兒出版社,海洋出版社等,成了科幻出版的專業戶。今年,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兩家頂級的主流文學出版社也加入到科幻出版中來,標誌著科幻出版方麵的水準大大提高了一步。
如今,科幻圖書的發行量下降,而科幻雜誌家庭又增添了新品種。一升一降,全國科幻類圖書的發行總碼洋基本持平,在數千萬元左右。相當於全國圖書發行總量四百多億元的千分之一。
不過,真正從這個市場裏賺到錢的,除了幾家科幻雜誌外,科幻圖書仍然是個弱項。這與近些年書店虛高,壓抑讀者有效需求,以及發行體製不靈活有很大關係。科幻出版市場的潛力仍然沒有足夠的釋放。
第二節:科幻市場的開發前景
就目前情況來講,中國已經形成了有巨大潛力的科幻市場。兩個最基本的原因如下。
首先, 社會大眾具備了接受幻想類藝術的心理條件。
第四章前言
第一節:中國文化市場的新生力量
第二節:科幻市場的開發前景
第三節:科幻市場的一些肓點
第四章前言
《科幻世界》總編阿來曾經有一篇文章,名字叫《中國科幻的出路就是市場》。這個觀點,可以說既正確又不正確。就其字麵意思來看,是完全正確的。但是,科幻文學作為一種類型文學,本身就是市場發展的結果。不重視市場的,是由官方機構或者私人機構資助的文學。九十年代至今,筆者僅知道香港有一本《科幻與科學》雜誌受過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金支持。此外,所有兩岸三地的科幻出版物都直接麵向市場。所以,說中國科幻的出路就是市場,等於對魚兒講,你必須在水裏才能生存。
作為一個完全由市場催生出來的文學樣式,走不走市場之路,根本不是問題,問題隻是如何去走市場之路。而這個真正的問題,科幻界人士一直沒有明確的分析和研究。在中國文化市場的新生力量中,筆者介紹一下到目前為止,科幻市場開發的狀況。然後,再談談對科幻市場的開發前景的看法。
第一節:中國文化市場的新生力量
前麵說過,是文藝復興後的科學技術進步與工業革命造就了科幻小說的誕生與繁榮,並在文學格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種局麵,不需要多深的考究功夫,但凡去過西方發達國家,逛過幾家外國書店,就會看到,科幻小說在其文學出版中占到了怎樣一份巨大的份額。
——阿來,《鋒線科幻係列叢書》前言,作家出版社出版
有市場價值的文學品種,首先就要有娛樂價值。科幻文學的娛樂價值表現在什麽地方呢?才子餘傑曾經寫到,不安於平庸、渴望著傳奇,乃是人之常情。在越來越平庸的現實生活中,想要親身體驗傳奇已不可能。餘傑不是科幻愛好者,他的解決方案是:隻好到歷史中去,尋覓舊年人物的傳奇。——餘傑《火與冰》479頁,作家出版社出版。
有一次,記者問金庸,為什麽要創作武俠小說?金大俠說,在武俠小說這種形式裏能夠展開想像力,因為它離現實比較遠。
他們都不是科幻愛好者。所以大概不知道,科幻文學具有同樣的魅力。科幻作家吳岩對此作了專門分析:“在未來的時代裏,科幻小說的功能中還應具有逃避性,成為一種‘榮耀’的逃避文學,幫助我們逃出由於缺乏科技和人文因素所造成的囚禁肉體和心靈的現實,短暫地窺視身心全部獲得自由的未來。”(吳岩《理論與中國科幻的發展》《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
二十世紀初,中國就陸續有人創作或翻譯科幻文學作品。當然,中國科幻市場真正形成還是七十年代未的事情。在當時百廢俱興的社會背景下,科幻小說成為“科學熱”的組成部分。《小靈通漫遊未來》曾發行到數百萬冊,《珊瑚島上的死光》被搬上銀幕,國內先後產生四家科幻期刊和一份專業科幻報紙。據有關人員回憶說,都曾經有幾十萬的發行量。當然,這和那個時候出版物相對較少有直接關係。但科幻文學能夠擠進相對較少的出版物中,取得很大影響,仍然是一個成功。當時,電視劇和廣播劇中也出現了大量科幻作品。
這種繁榮本身沒有可持續性。更重要的是,從出版到發行,整個文化產業還處在國營體製下。在這種虛假繁榮中,科幻小說也曾經很是興旺過一陣。但這與九十年代至今的情況缺乏可比性。
中國真正的文學市場,是從九十年代才開始的。一方麵,文學失去了轟動效應,成為許多種普通讀物中的一種。回歸正常。另一方麵,從寫作、出版到發行、最後到零售,各個環節都在逐漸引入市場機製。隻有在這個條件下,才可以談科幻文學的市場價值。
雖然讀者從總體規模仍然不大,發行碼洋不多,但從九十年代以來,科幻文學的市場在中國一直呈現上升勢頭。在如今的中國出版業,科幻文學是一個小小的“朝陽藝術”,市場潛力巨大。《科幻世界》雜誌曾經達到接近四十萬冊的月發行量。這是主流文學刊物望塵莫及的發行量。
一九九九年,大陸一共有二百七十多種科幻圖書出版。加上兩本科幻雜誌的發行量,總洋碼在四千多萬元之間。後來每年也保持在一百多種。如今,每年都有二十多部中文原創長篇科幻小說出版。一些出版社,如福建少兒出版社,海洋出版社等,成了科幻出版的專業戶。今年,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學出版社兩家頂級的主流文學出版社也加入到科幻出版中來,標誌著科幻出版方麵的水準大大提高了一步。
如今,科幻圖書的發行量下降,而科幻雜誌家庭又增添了新品種。一升一降,全國科幻類圖書的發行總碼洋基本持平,在數千萬元左右。相當於全國圖書發行總量四百多億元的千分之一。
不過,真正從這個市場裏賺到錢的,除了幾家科幻雜誌外,科幻圖書仍然是個弱項。這與近些年書店虛高,壓抑讀者有效需求,以及發行體製不靈活有很大關係。科幻出版市場的潛力仍然沒有足夠的釋放。
第二節:科幻市場的開發前景
就目前情況來講,中國已經形成了有巨大潛力的科幻市場。兩個最基本的原因如下。
首先, 社會大眾具備了接受幻想類藝術的心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