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進入具體的分析研究,作者便暴露出了理論工作者的不足。他對“讀者群”的分析完全是從理論到理論:將所有讀者從時代角度劃分,從民族角度劃分,從階級、階層角度劃分,從職業角度劃分,從年齡角度劃分,從性別角度劃分,甚至,從虛無飄渺的氣質角度劃分。筆者以為,這正是他沒有真正大量接觸讀者的結果。其實,研究讀者群,方向完全應該反過來:文學早就高度地類型化了,任何一個類型,也都有它穩定的讀者群:武俠小說有武俠迷、偵探小說有偵探迷。科幻小說有科幻迷。甚至主流文學也隻不過是一個類型,擁有一部分專門的讀者。
如果要研究讀者群,應該反過來問:現在已經存在的某某類文學迷,他們的性別、年齡、職業、階層有構成。
本章便介紹一下科幻文藝特有的受眾群體——科幻迷群體。然後,討論一下建設科幻社團的問題。
第一節:科幻迷群體
“中國的科幻文藝事業的勃蓬髮展,需要每一個人的支持,這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這是記者劉愛芳、徐瑋在《中國科幻創作能否迅速走出低穀》一文的結尾處發出的呼籲。情感十分殷切,但範圍似乎過大了。當今中國需要發展的事業很多,如果每一項都要求每一個中國人來參與,那麽一個具體的中國人身上背負的責任就太重了。科幻雖然是我所選擇的事業,但我仍然比較客觀的認為,它不太可能是全體中國人都需要來關注的東西。科幻文學在中國首先影響到的,是一批科幻愛好者。
科幻愛好者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對科幻往往有一種宗教般的歸屬感。“對於那些少數人來說,發現科幻小說是一種與宗教皈依無異的先驗經歷。他們常常非科幻小說不讀。他們思考科幻小說,他們想望與別人交流他們的經歷,希望勸說別人皈依。”(《科幻之路》二卷412頁)
這種科幻迷在中國是大量存在的。許多人都能夠回憶起他第一次接觸科幻時的體驗。筆者當年在一家科幻雜誌社從事讀者服務工作,就看到過許多這類內容的讀者來信。宗教是超凡脫俗的,在世俗化的今天,科幻仿佛有類似的吸引力。
讀者在文學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不過,筆者學習了一些文學基礎理論著作後,感覺除了“接受美學”這個流派外,這些理論最大的缺陷是不研究讀者,仿佛作家們是在真空中寫作的。流派更替,風格演變,技巧進步也隻是作家們關起門來不斷實驗的結果。這並不是文學史上的事實。讀者是無聲的,他們的意見很少被表達出來,所以不方便在書齋裏隻接觸資料的學者來研究。到現在,文學界似乎也不懂得用社會統計學的方法研究讀者,當年那家雜誌社曾經一次收到過兩萬份讀者調查,超過許多主流文學刊物的發行量,但卻不知道怎麽統計和分析這些調查表。
筆者作為個人,當然也無力進行這樣的統計工作,僅僅能指出一個事實:讀者作了文學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他們仿佛生物進化自然選擇理論中的“環境”因素一樣,對文學作品這類生物的種種“變異”進行了選擇。文學是強調個性的,於是它就象生物基因一樣,雖有繼承但無時不變。而凡是經過百十年時光選擇而留傳下來的,嚴格講都是適應了環境的“文學品種”。那環境,其實就是讀者的閱讀水平和閱讀口味。
對於科幻文學來講,研究它的愛好者就更重要了。科幻文學從誕生至今從未進入主流。大學的殿堂、權威文學刊物和出版社,權威的文學評獎,總之,代表主流和官方的一切,從來沒有向科幻文學打開過大門。這個窘況中外皆同。而科幻文學卻如潺潺小溪流淌至今,雖然不成江河,卻從不幹涸,從不斷絕。根本的雨露是來自科幻愛好者的。他們不僅讀,而且寫,而且宣傳,他們投入自己的精力和熱情來維持自己的至愛。就是科幻作者群體,也基本是由當年的科幻愛好者中脫穎而出的。
一個人是不是科幻迷,大致可以用這樣幾個標準來匡定:一,科幻讀物占其全部閱讀範圍的多少。偶而讀一兩本科幻小說的人當然算不上科幻迷。一個科幻迷對科幻讀物的閱讀時間,至少要在他的業餘閱讀時間中占固定的比例。二,他有沒有“消費忠誠度”,即在不了解作品本身如何的情況下,發現科幻出版物就要看一看。類似球迷那種“勝也愛你,敗也愛你”的心理狀態。他們對科幻的喜愛,應該是對這門藝術整體的喜愛。非科幻迷看到圖書封麵上印著“科幻”二字,往往就會望之卻步。三,除作品外,他是不是還對科幻界的動態、“內幕”等等側麵信息感興趣。這種興趣體現了對所愛事物深入了解的願望,體現一種參與性。
中國科幻迷平均年齡較小。在這方麵,隻有個別雜誌統計過自己的讀者群,還沒有一個普遍的調查數據可供參考。筆者隻能憑感覺來判斷。中國科幻迷高度集中在學生群體裏。而且可以分成兩個明顯不同的層次:中學生和大學低年級學生裏的科幻迷,以科幻雜誌、倪匡、黃易作品為主要閱讀對象。大學高年級學生,以及成人科幻迷,以科幻圖書,科幻經典作品為閱讀對象。這裏既有欣賞水平提高的原因,也有消費能力提高的原因。幾元一本的雜誌,中學生可以負擔。而倪匡、黃易的作品,可以通過租賃來閱讀。經典科幻作品或者大陸科幻作家的新著,隻能到正規書店,並且是比較大的綜合書店才能買到。
如果要研究讀者群,應該反過來問:現在已經存在的某某類文學迷,他們的性別、年齡、職業、階層有構成。
本章便介紹一下科幻文藝特有的受眾群體——科幻迷群體。然後,討論一下建設科幻社團的問題。
第一節:科幻迷群體
“中國的科幻文藝事業的勃蓬髮展,需要每一個人的支持,這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和義務。”這是記者劉愛芳、徐瑋在《中國科幻創作能否迅速走出低穀》一文的結尾處發出的呼籲。情感十分殷切,但範圍似乎過大了。當今中國需要發展的事業很多,如果每一項都要求每一個中國人來參與,那麽一個具體的中國人身上背負的責任就太重了。科幻雖然是我所選擇的事業,但我仍然比較客觀的認為,它不太可能是全體中國人都需要來關注的東西。科幻文學在中國首先影響到的,是一批科幻愛好者。
科幻愛好者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對科幻往往有一種宗教般的歸屬感。“對於那些少數人來說,發現科幻小說是一種與宗教皈依無異的先驗經歷。他們常常非科幻小說不讀。他們思考科幻小說,他們想望與別人交流他們的經歷,希望勸說別人皈依。”(《科幻之路》二卷412頁)
這種科幻迷在中國是大量存在的。許多人都能夠回憶起他第一次接觸科幻時的體驗。筆者當年在一家科幻雜誌社從事讀者服務工作,就看到過許多這類內容的讀者來信。宗教是超凡脫俗的,在世俗化的今天,科幻仿佛有類似的吸引力。
讀者在文學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力。不過,筆者學習了一些文學基礎理論著作後,感覺除了“接受美學”這個流派外,這些理論最大的缺陷是不研究讀者,仿佛作家們是在真空中寫作的。流派更替,風格演變,技巧進步也隻是作家們關起門來不斷實驗的結果。這並不是文學史上的事實。讀者是無聲的,他們的意見很少被表達出來,所以不方便在書齋裏隻接觸資料的學者來研究。到現在,文學界似乎也不懂得用社會統計學的方法研究讀者,當年那家雜誌社曾經一次收到過兩萬份讀者調查,超過許多主流文學刊物的發行量,但卻不知道怎麽統計和分析這些調查表。
筆者作為個人,當然也無力進行這樣的統計工作,僅僅能指出一個事實:讀者作了文學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他們仿佛生物進化自然選擇理論中的“環境”因素一樣,對文學作品這類生物的種種“變異”進行了選擇。文學是強調個性的,於是它就象生物基因一樣,雖有繼承但無時不變。而凡是經過百十年時光選擇而留傳下來的,嚴格講都是適應了環境的“文學品種”。那環境,其實就是讀者的閱讀水平和閱讀口味。
對於科幻文學來講,研究它的愛好者就更重要了。科幻文學從誕生至今從未進入主流。大學的殿堂、權威文學刊物和出版社,權威的文學評獎,總之,代表主流和官方的一切,從來沒有向科幻文學打開過大門。這個窘況中外皆同。而科幻文學卻如潺潺小溪流淌至今,雖然不成江河,卻從不幹涸,從不斷絕。根本的雨露是來自科幻愛好者的。他們不僅讀,而且寫,而且宣傳,他們投入自己的精力和熱情來維持自己的至愛。就是科幻作者群體,也基本是由當年的科幻愛好者中脫穎而出的。
一個人是不是科幻迷,大致可以用這樣幾個標準來匡定:一,科幻讀物占其全部閱讀範圍的多少。偶而讀一兩本科幻小說的人當然算不上科幻迷。一個科幻迷對科幻讀物的閱讀時間,至少要在他的業餘閱讀時間中占固定的比例。二,他有沒有“消費忠誠度”,即在不了解作品本身如何的情況下,發現科幻出版物就要看一看。類似球迷那種“勝也愛你,敗也愛你”的心理狀態。他們對科幻的喜愛,應該是對這門藝術整體的喜愛。非科幻迷看到圖書封麵上印著“科幻”二字,往往就會望之卻步。三,除作品外,他是不是還對科幻界的動態、“內幕”等等側麵信息感興趣。這種興趣體現了對所愛事物深入了解的願望,體現一種參與性。
中國科幻迷平均年齡較小。在這方麵,隻有個別雜誌統計過自己的讀者群,還沒有一個普遍的調查數據可供參考。筆者隻能憑感覺來判斷。中國科幻迷高度集中在學生群體裏。而且可以分成兩個明顯不同的層次:中學生和大學低年級學生裏的科幻迷,以科幻雜誌、倪匡、黃易作品為主要閱讀對象。大學高年級學生,以及成人科幻迷,以科幻圖書,科幻經典作品為閱讀對象。這裏既有欣賞水平提高的原因,也有消費能力提高的原因。幾元一本的雜誌,中學生可以負擔。而倪匡、黃易的作品,可以通過租賃來閱讀。經典科幻作品或者大陸科幻作家的新著,隻能到正規書店,並且是比較大的綜合書店才能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