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和直接宣揚唯科學主義的科幻小說不同,這些作品對唯科學主義幹是持批判態度的。至少是客觀化的描寫。
第六卷:科幻與科學 第八章:科學技術史與科幻文學
第一節:什麽是科學技術史
第二節:科技發展在科幻文學中的反映
第三節:失敗的記錄
科幻文藝從其誕生的那一天起,便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幾乎密不可分。科技史上的每次進步,都為科幻文藝開創出一片嶄新的天地。楊瀟:《科幻與跨文化交流》引自《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115頁。
第一節:什麽是科學技術史
科學是一個歷史進程。反映這個歷史進程的學科就是科學史。它也可以看作是科學界對自身的研究和反思。不過,與物理、化學、天文、地質、經濟等等具體的科學門類相比,科學史還相當年輕。最初,是一些具體專業的科學家在整理本專業的歷史。公元四世紀,歐德摩斯就撰寫過天文學史和數學史。普羅克拉斯研究過歐幾裏德幾何學的歷史。近代科學誕生後,為了擴大科學的影響力,許多學者都參與到撰寫各學科歷史的行列中來,出現了《電學史》、《光學史》、《數學史》等一批專業著作。
19世紀末,迪昂(pierre duhem,1861——1916)把正統歷史學的方法引入科學史研究中,開創了專業科學史的先河。1892年,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史教授在法國被任命。1900年,第一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在巴黎召開。1912年,迄今最有影響的科學史刊物《愛西斯》創辦。1929年,國際科學史學會成立。在這股熱潮激勵下,一些著名科學家,如海克爾(ehpahaeckel)等人,甚至主張以科學發展的脈絡改革傳統歷史學,取代帝王將相為主軸的歷史,從而把科學進展當成人類社會進步的核心。當然,這個過激的主張到如今也沒有成為現實。
與感覺上高深莫測的科學相比,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力更大。對科幻文學的創作亦復如此。科學發現的取向是單一的,隻要有所發現,可以不惜任何代價,不妨用任何手段。單純的科學發現很少直接對社會產生影響,而必須通過形成技術成果這一關。技術發展與社會的聯繫更緊密,並且更需要考慮社會需求,甚至要考慮人們的風俗習慣。並不是先進技術就一定有好的前景。許多很有影響的技術,如超音速客機等等,最終因為經濟、環保等原因退出歷史舞台。
台灣科幻同仁就分析道,所謂科幻小說,更應該正名為“技術幻想小說”,因為大部分科幻小說實際上是在描寫技術發明,而不是科學發同。當然,約定俗成的名字並非真的需要改動,但這個判斷可以說明,技術史也是科幻界同仁需要關注的焦點。
人類擁有技術,遠遠早於擁有科學。在成千上萬年間,技術是在工匠的手中單獨發展進來的。但是到了科學產生以後,科學成為技術發展的基礎,所以,“科學技術”才經常連綴在一起被人們使用。在專業領域,技術史也是和科學史一併研究的。
第二節:科學技術史在科幻文學中的反映
一定時期的文學是那個時代歷史變化的反映。近二百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則隻體現在科幻小說裏。換句話說,我們閱讀以往的科幻小說,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科學技術領域關注的熱點。
需要明確的是,科幻界裏有一個不好的作法,就是拿來以往的科幻作品,來證明科幻作家的先見之明。這種作法在宣傳科幻文學價值時經常被使用,也確實有一定影響。但它有違於科學技術史的真實麵貌。想證明某個科學發現或者某個科學發明確係某位科幻作家的原創,必須要有嚴格的程序。科學發現的原創性有科學共同體的嚴格審查,而技術發明的原創性則有專利製度的審查。筆者手頭的資料中,證明科幻作家們獨立進行了某項發現或發明的微不足道。另一方麵,如果一位科學家同時也創作科幻小說,那麽他的研究成果也不能被視為科幻小說方麵的貢獻。
科幻作家的貢獻,在於他們把一定時期的科學研究熱點寫在自己的作品裏。“這些所謂的預言從總體上說乃作家們依照科學運動的潮流,僅僅是通過推論而得出的結果。《科幻小說》115頁,法,加泰尼奧,商務印書館1998年出版”。那些熱點很專業,隻受專業領域同仁的重視。而科幻小說卻是大眾讀物。科幻作家通過通俗的語言,生動的描寫,把高深的專業研究介紹給大眾,可以在公眾裏形成預期心理,為新發現新技術在社會上產生影響提供幫助。隻不過,時過境遷後,小說往往容易保留下來,而同時代的專業學術著作則被塵封。
因此,我們隻能把科幻小說當成一個時代科學技術研究熱點的寫照,而不能當成這種研究本身。
科幻文學為我們紀錄了許多這樣的熱點。克隆技術就是其中之一。遠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英國作家阿爾杜斯赫胥黎(aldoushuxley,1894——1963)創作了科幻文學史上的不朽佳作《美麗的新世界》。構成書中“福特紀元七百年”之未來社會基礎的,便是通過複製技術在工廠裏製造出來的工人。1976年,科幻作家伊拉萊文出版了一本極受歡迎的小說《巴西男孩》,這部作品虛構了納粹醫生門格爾潛入巴西,利用希特勒的體細胞製造克隆後代的故事。並批評了在這個問題上的遺傳決定論傾向。台灣科幻文學元老之一的黃海先生,曾經在其代表作《銀河迷航記》裏,塑造了複製人羅倫凱的形象,他過著和正常人一般無二的生活。這種視複製人為普通人,隻不過利用了生育技術孕育的寫法,是那個時代同題材科幻小說的普遍傾向,反映了當時人們並沒有對可能出現的複製人抱有偏見。
第六卷:科幻與科學 第八章:科學技術史與科幻文學
第一節:什麽是科學技術史
第二節:科技發展在科幻文學中的反映
第三節:失敗的記錄
科幻文藝從其誕生的那一天起,便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幾乎密不可分。科技史上的每次進步,都為科幻文藝開創出一片嶄新的天地。楊瀟:《科幻與跨文化交流》引自《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115頁。
第一節:什麽是科學技術史
科學是一個歷史進程。反映這個歷史進程的學科就是科學史。它也可以看作是科學界對自身的研究和反思。不過,與物理、化學、天文、地質、經濟等等具體的科學門類相比,科學史還相當年輕。最初,是一些具體專業的科學家在整理本專業的歷史。公元四世紀,歐德摩斯就撰寫過天文學史和數學史。普羅克拉斯研究過歐幾裏德幾何學的歷史。近代科學誕生後,為了擴大科學的影響力,許多學者都參與到撰寫各學科歷史的行列中來,出現了《電學史》、《光學史》、《數學史》等一批專業著作。
19世紀末,迪昂(pierre duhem,1861——1916)把正統歷史學的方法引入科學史研究中,開創了專業科學史的先河。1892年,世界上第一位科學史教授在法國被任命。1900年,第一屆國際科學史大會在巴黎召開。1912年,迄今最有影響的科學史刊物《愛西斯》創辦。1929年,國際科學史學會成立。在這股熱潮激勵下,一些著名科學家,如海克爾(ehpahaeckel)等人,甚至主張以科學發展的脈絡改革傳統歷史學,取代帝王將相為主軸的歷史,從而把科學進展當成人類社會進步的核心。當然,這個過激的主張到如今也沒有成為現實。
與感覺上高深莫測的科學相比,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力更大。對科幻文學的創作亦復如此。科學發現的取向是單一的,隻要有所發現,可以不惜任何代價,不妨用任何手段。單純的科學發現很少直接對社會產生影響,而必須通過形成技術成果這一關。技術發展與社會的聯繫更緊密,並且更需要考慮社會需求,甚至要考慮人們的風俗習慣。並不是先進技術就一定有好的前景。許多很有影響的技術,如超音速客機等等,最終因為經濟、環保等原因退出歷史舞台。
台灣科幻同仁就分析道,所謂科幻小說,更應該正名為“技術幻想小說”,因為大部分科幻小說實際上是在描寫技術發明,而不是科學發同。當然,約定俗成的名字並非真的需要改動,但這個判斷可以說明,技術史也是科幻界同仁需要關注的焦點。
人類擁有技術,遠遠早於擁有科學。在成千上萬年間,技術是在工匠的手中單獨發展進來的。但是到了科學產生以後,科學成為技術發展的基礎,所以,“科學技術”才經常連綴在一起被人們使用。在專業領域,技術史也是和科學史一併研究的。
第二節:科學技術史在科幻文學中的反映
一定時期的文學是那個時代歷史變化的反映。近二百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則隻體現在科幻小說裏。換句話說,我們閱讀以往的科幻小說,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科學技術領域關注的熱點。
需要明確的是,科幻界裏有一個不好的作法,就是拿來以往的科幻作品,來證明科幻作家的先見之明。這種作法在宣傳科幻文學價值時經常被使用,也確實有一定影響。但它有違於科學技術史的真實麵貌。想證明某個科學發現或者某個科學發明確係某位科幻作家的原創,必須要有嚴格的程序。科學發現的原創性有科學共同體的嚴格審查,而技術發明的原創性則有專利製度的審查。筆者手頭的資料中,證明科幻作家們獨立進行了某項發現或發明的微不足道。另一方麵,如果一位科學家同時也創作科幻小說,那麽他的研究成果也不能被視為科幻小說方麵的貢獻。
科幻作家的貢獻,在於他們把一定時期的科學研究熱點寫在自己的作品裏。“這些所謂的預言從總體上說乃作家們依照科學運動的潮流,僅僅是通過推論而得出的結果。《科幻小說》115頁,法,加泰尼奧,商務印書館1998年出版”。那些熱點很專業,隻受專業領域同仁的重視。而科幻小說卻是大眾讀物。科幻作家通過通俗的語言,生動的描寫,把高深的專業研究介紹給大眾,可以在公眾裏形成預期心理,為新發現新技術在社會上產生影響提供幫助。隻不過,時過境遷後,小說往往容易保留下來,而同時代的專業學術著作則被塵封。
因此,我們隻能把科幻小說當成一個時代科學技術研究熱點的寫照,而不能當成這種研究本身。
科幻文學為我們紀錄了許多這樣的熱點。克隆技術就是其中之一。遠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英國作家阿爾杜斯赫胥黎(aldoushuxley,1894——1963)創作了科幻文學史上的不朽佳作《美麗的新世界》。構成書中“福特紀元七百年”之未來社會基礎的,便是通過複製技術在工廠裏製造出來的工人。1976年,科幻作家伊拉萊文出版了一本極受歡迎的小說《巴西男孩》,這部作品虛構了納粹醫生門格爾潛入巴西,利用希特勒的體細胞製造克隆後代的故事。並批評了在這個問題上的遺傳決定論傾向。台灣科幻文學元老之一的黃海先生,曾經在其代表作《銀河迷航記》裏,塑造了複製人羅倫凱的形象,他過著和正常人一般無二的生活。這種視複製人為普通人,隻不過利用了生育技術孕育的寫法,是那個時代同題材科幻小說的普遍傾向,反映了當時人們並沒有對可能出現的複製人抱有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