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替天行道》相比,王晉康的《黑鑽石》離現實要遠一些,但也是一篇突出類似主題的科幻小說。主人公夏候無極是一個沉醉在科學研究中的天才學者,他和他的極少數學者知音“是管理宇宙萬物自然運行的政治局常委,是一些睿智圓通、禪機高深的哲人”。夏候無極掌握著國家投入大量資源建立的“超高壓實驗中心”。在他的心目中,隻有科學研究這一個終極目標和最高價值,社會道德完全無需遵守。他在思路滯塞時,就和女助手發生關係,並且從不對妻子保密。有一天,他告訴妻子,要用人工手段製造一顆鑽石,送給妻子作生日禮物。但妻子完全洞悉他的真實動機:隻不過要看看自己能否勝過大自然,超越3106.9克拉的世界第一鑽。在這場缺乏控製的即興實驗裏,實驗材料未被壓縮成鑽石,而被壓縮成肉眼無法看到的微型黑洞,並且逸失出實驗室。它將慢慢地吞蝕地球上的萬事萬物,直到將地球徹底毀滅。這個短篇情節不複雜,主要筆墨被用來描寫夏候無極的性格:冷漠、超然、惟一的熱情隻是描準自然規律本身。他最終為禍社會的動機,完全不是名和利,而是純粹到極點的探險欲望。並且,它還提出了一個有益的警示:麵對極端專業化和高度分工的科學研究,普通意義上的民主監督機製是否有效?和弗蘭肯斯坦、傑基爾博士不同,夏候無極是使用社會資源隨意實驗並造成危害,但沒有誰能夠有效監督這麽一個擁有超極智慧的人。
“麵對二十一世紀,中國仍將繼續一場舉世矚目的現代化過程。究竟什麽是‘現代化’?現代化與科技發展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辯證關係?‘現代性批判’與‘科技批判’的最終目的是什麽?凡此種種,都是待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學術探討固然重要,但要喚起大眾對這些問題的關注,科幻小說往往更為直接有效。”(李偉才《發揚科幻的批判精神》轉引自《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可以說,如今的科幻小說正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觸及著這一時代前沿的重大問題。
四:港台科幻中的反科學思潮
和大陸的起源不同,台灣科幻文學是由一批文化人提倡的。所以在他們的作品中,一開始便較多地體現了反科學傾向。
台灣科幻公認的第一篇開山之作,是張曉風的《潘渡娜》。這篇科幻小說與《弗蘭肯斯坦》取材類似,主題相仿。隻不過,瑪麗雪萊筆下的怪物變成了嬌柔可憐的人造美女。
在台灣科幻的早期作品裏,張係國的《超人列傳》可謂代表反科學思潮的佳作。這篇作品以二十三世紀為背景,虛構了科技入侵一切領域的悲觀未來。再沒有政治家,隻有行政管理科學家;沒有小說家,隻有文字創作科學家;音樂家和畫家也久已改稱為音響創作科學家和色彩創作科學家。《台灣科幻小說大全》207頁,福建少兒出版社出版。主人公裴人傑是大科學家,接受手術與機器合體,從此獲得長生。他訪問了許多接受過人機合體手術的前輩,發現他們要麽冷酷孤僻,不近人情;要麽流戀舊日時光,希望重新獲得肉體。而科學界的精英更發明了人工腦,並試圖以人工腦為核心製造新人,完全取代人類。裴人傑無力阻止這一切,隻好帶著兩個少男少女,來到五十光年外的一顆有生命的行星上,開始新的“創世紀”。小說自始至終浸透在悲涼的黑色幽默氛圍之中。張係國作為研究人工智慧的專業學者,對科學的理解深入而透徹。
在《文明毀滅計劃》中,作者駱伯迪將反科學思想推行得更遠。故事發生在四千年前的華夏大陸。當時,那裏存在著一個遠超今日的科技發達的社會。中華始祖姬軒轅正是那個社會的領袖。但他洞悉時代進程,知道人們日益重物質輕精神,久之必自我毀滅,於是竟然以毒攻毒,先行毀去科學文明,帶領信徒進入叢林,自蒙昧狀態重新開始文明歷程。
這兩個短篇篇幅都不長,但都有“大敘事”特點,以史詩的色彩來表現對科學的憂思。
第六卷:科幻與科學 第七章:唯科學主義與科幻小說
第一節:什麽是唯科學主義
唯科學主義是對英文(scientism)的翻譯,指科學界的一種思想傾向,指試圖把科學技術當成整個哲學的基礎,並確信它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哲學觀點。在科學技術的整體中,唯科學主義又把自然科學奉為圭臬,自覺不自覺地把自然科學和方法論和研究成果簡單地推論到社會生活中來。在某些文獻裏,scientism一詞又被譯為“科學主義”。不過,在漢語語境裏,科學主義似有正麵的含義,而scientism是一個負麵的詞彙。所以,本文延用“唯科學主義”這個詞。需要注意的是,因為這個概念的負麵含義,持這種觀點的人並不自稱是scientism或者科學主義、唯科學主義。
科幻小說誕生於十九世紀。那個時代裏,西方知識分子普遍用浪漫主義的眼光來看待科學。他們認為科學給了人類以理性和知識,把人類從中世紀的愚昧中解放出來。科學給了人類征服大自然的力量。沒有什麽是科學不能解決的,隻是解決的時間早晚問題。科學代替了傳統的宗教和人文知識,成為一個人有沒有教養的標誌。而對於整個社會並不熟悉的極少數以科學為職業的人,光環始終他們頭上,科學家取代了騎士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麵對二十一世紀,中國仍將繼續一場舉世矚目的現代化過程。究竟什麽是‘現代化’?現代化與科技發展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辯證關係?‘現代性批判’與‘科技批判’的最終目的是什麽?凡此種種,都是待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學術探討固然重要,但要喚起大眾對這些問題的關注,科幻小說往往更為直接有效。”(李偉才《發揚科幻的批判精神》轉引自《97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可以說,如今的科幻小說正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觸及著這一時代前沿的重大問題。
四:港台科幻中的反科學思潮
和大陸的起源不同,台灣科幻文學是由一批文化人提倡的。所以在他們的作品中,一開始便較多地體現了反科學傾向。
台灣科幻公認的第一篇開山之作,是張曉風的《潘渡娜》。這篇科幻小說與《弗蘭肯斯坦》取材類似,主題相仿。隻不過,瑪麗雪萊筆下的怪物變成了嬌柔可憐的人造美女。
在台灣科幻的早期作品裏,張係國的《超人列傳》可謂代表反科學思潮的佳作。這篇作品以二十三世紀為背景,虛構了科技入侵一切領域的悲觀未來。再沒有政治家,隻有行政管理科學家;沒有小說家,隻有文字創作科學家;音樂家和畫家也久已改稱為音響創作科學家和色彩創作科學家。《台灣科幻小說大全》207頁,福建少兒出版社出版。主人公裴人傑是大科學家,接受手術與機器合體,從此獲得長生。他訪問了許多接受過人機合體手術的前輩,發現他們要麽冷酷孤僻,不近人情;要麽流戀舊日時光,希望重新獲得肉體。而科學界的精英更發明了人工腦,並試圖以人工腦為核心製造新人,完全取代人類。裴人傑無力阻止這一切,隻好帶著兩個少男少女,來到五十光年外的一顆有生命的行星上,開始新的“創世紀”。小說自始至終浸透在悲涼的黑色幽默氛圍之中。張係國作為研究人工智慧的專業學者,對科學的理解深入而透徹。
在《文明毀滅計劃》中,作者駱伯迪將反科學思想推行得更遠。故事發生在四千年前的華夏大陸。當時,那裏存在著一個遠超今日的科技發達的社會。中華始祖姬軒轅正是那個社會的領袖。但他洞悉時代進程,知道人們日益重物質輕精神,久之必自我毀滅,於是竟然以毒攻毒,先行毀去科學文明,帶領信徒進入叢林,自蒙昧狀態重新開始文明歷程。
這兩個短篇篇幅都不長,但都有“大敘事”特點,以史詩的色彩來表現對科學的憂思。
第六卷:科幻與科學 第七章:唯科學主義與科幻小說
第一節:什麽是唯科學主義
唯科學主義是對英文(scientism)的翻譯,指科學界的一種思想傾向,指試圖把科學技術當成整個哲學的基礎,並確信它能解決一切問題的哲學觀點。在科學技術的整體中,唯科學主義又把自然科學奉為圭臬,自覺不自覺地把自然科學和方法論和研究成果簡單地推論到社會生活中來。在某些文獻裏,scientism一詞又被譯為“科學主義”。不過,在漢語語境裏,科學主義似有正麵的含義,而scientism是一個負麵的詞彙。所以,本文延用“唯科學主義”這個詞。需要注意的是,因為這個概念的負麵含義,持這種觀點的人並不自稱是scientism或者科學主義、唯科學主義。
科幻小說誕生於十九世紀。那個時代裏,西方知識分子普遍用浪漫主義的眼光來看待科學。他們認為科學給了人類以理性和知識,把人類從中世紀的愚昧中解放出來。科學給了人類征服大自然的力量。沒有什麽是科學不能解決的,隻是解決的時間早晚問題。科學代替了傳統的宗教和人文知識,成為一個人有沒有教養的標誌。而對於整個社會並不熟悉的極少數以科學為職業的人,光環始終他們頭上,科學家取代了騎士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