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主人公是一位叫凡許蒂的中年婦女。她的兒子庫諾已經成年,生活在另外一個大陸上。兩人經常幾個月不直接見一麵。有一次,庫諾通過通訊設備,一定要求直接麵見母親。他告訴母親,自己曾經上過地麵,看到那裏有人生活在原始環境裏,並且感受到了不依賴機器的自然體驗。凡許蒂聞言,斥責孩子大逆不道,隻有以大機器為依歸才能有文明幸福的生活。幾個月後,大機器慢慢停止轉動,已經失去獨立生活能力的人類無計可施,走向滅亡。
福斯特是標準的文人,對科學技術並不在行。小說裏的技術描寫隻有輪廓缺乏細節。不過這並不重要,“大機器”隻是作為科學技術的隱喻出現在小說裏。作者生動地描寫了人類對機器的依賴。這種依賴已經形成了宗教般的狂熱:“他們竭力陳述:‘機器供我們吃、供我們穿、供我們住、通過機器我們得以互相通話、互相見麵,有了機器,我們才得以生存,機器是思想的朋友,懷疑的敵人。機器是萬能的,永久的,神聖的。’不久,這一訓諭就被印在書的扉麵,在隨後的版本中,這一儀式變成了複雜的讚美和祈求的形式。人們小心地避免提到‘崇拜’這一字眼,從理論上講,機器仍然是人的創造物和工具,但事實上,除了少數倒行逆施的人,所有人都把它當作神一樣來崇拜……”(同上,49頁)
除了這種反諷的形式,作者還通過代表人性掙紮的庫諾之口,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正在死去的是我們,這兒唯一真正活著的是機器。人創造了機器來按照我們的意願辦事。但現在我們辦不到了,它已經剝奪了我們的空間感覺和觸摸感覺,它混淆了每一個人的親屬關係,它使親情淡漠到僅剩肉慾,它使人們頭腦空白,四肢無力。現在它又使我們對它頂禮膜拜。(同上,43頁)
與後世反科學思潮代表人物的論述相比,這些觀點可能不算深入或者新奇。但考慮到它產生於二十世紀之初,我們仍然要欽佩作者的遠見。
反烏托邦作家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認為科學技術導致了個性、多樣性、豐富性的抹殺。這或許是把科學進步與工業化大生產必然結合起來的原因吧。在《美麗的新世界》裏,赫胥黎就將兩者直接結合在一起,讓小說裏的人類幹脆使用“福特紀元”,將流水線生產的發明人視為新的耶穌基督。和《大機器停止轉動》一樣,小說裏也設置高度科技背景下的“文明社會”和自然狀態下的“野蠻世界”的對立,也有代表著“原始人性”的人物。雙方之間也產生了尖銳的矛盾衝突。在這批有巨大影響的反烏托邦作家裏,或許隻有赫胥黎出生在自然科學世家,小說裏對科學技術的描寫十分到位,這樣也更突出了作品的主題。
在剛剛誕生的蘇聯,紮米京亞也創作了《我們》。和福斯特一樣,不熟悉科技的作者隻是粗線條地描寫著未來高度發展的技術。但對那種數位化的、高度統一的生活的恐懼感則躍然紙上。科學統治和政治獨裁之間的聯繫是隨著紮米亞京一起誕生的,此後,這種聯繫和反烏托邦的題材就密不可分了。《科幻小說》45頁,(法)加泰尼奧,商務印書館1998年出版。
站在今人的角度回頭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化初期的流水線生產似乎並無必然聯繫,後者更不是前者的必然產物。亨利福特雖然最早享受了這種新生產方式帶來的巨大財富,但終因汽車產品樣式多年不變,讓出了世界第一汽車公司的位置。到了今天,個性化、小批量生產,正在成為許多高科技企業提倡的時尚。不過,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流水線產品的單調整齊還是工業與科技留給世人的主要形象。
需要指出的是,《一九八四》和《我們》、《美麗的新世界》一起被後人並稱為三大反烏托邦名著。但它們的筆鋒所指稍有不同。《一九八四》主要批判極權統治。在那部書裏,“英社”統治下的大洋國,其科技水平和物質生活較以前大大倒退,一片破敗景色。僅有的“電幕”、“海上浮動平台”等“先進技術”也隻是統治工具。而在另外兩部著作裏,作者都給我們描繪了遠遠超過現代的科技水平,社會生活可謂物質豐足。所以,如果要以反科學思潮為題來分析這些作品,那麽《一九八四》應該排除在外。
第六卷:科幻與科學 第六章:沉重的科幻主題——反科學思潮(4)
第四節:其它例證
除了反烏托邦小說這樣的典型外,那個時代還有個別作者,在作品裏提出了自己的懷疑。捷克作家恰佩克便是其中一位。在他的不朽名著《鯢魚之亂》裏,各國科學家不顧“深海鯢魚”擁有智慧的明顯事實,將他們作為實驗動物對待。在“第一屆有尾類動物代表大會”上,作者通過一個與會者的記錄,諷刺了在會上作報告的職業科學家:請原諒我,我真不知道他講的是什麽,因為那個時候我在絞盡腦汁地想,如果我把德沃裏安特教授的右大腦葉切除,教授可能發生什麽樣的失調現象;如果我用電來刺激帶微笑的岡川博士,他會發生什麽反應,還設想如果有人把雷赫曼教授的內耳迷路弄破,他會有什麽反應。我也有些拿不穩究竟是我分辨顏色的能力如何,究竟我解決我的運動神經反應的七因素能力如何。我很苦惱,因為我懷疑,在我們切除彼此的大腦葉並切斷感覺脈管以前,我們在純科學意義上說來是否有權利談論我們(我是指人類)的精神生活。事實上,為了研究我們的精神生活,那就必須彼此手裏拿著手術刀來互相解剖。就我來說,為了科學的利益,我真想打碎杜布斯克教授的眼鏡,或者使代阿頓教授的禿頭內部受到電擊,然後發表一篇文章來報告他們的反應。《鯢魚之亂》167頁,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福斯特是標準的文人,對科學技術並不在行。小說裏的技術描寫隻有輪廓缺乏細節。不過這並不重要,“大機器”隻是作為科學技術的隱喻出現在小說裏。作者生動地描寫了人類對機器的依賴。這種依賴已經形成了宗教般的狂熱:“他們竭力陳述:‘機器供我們吃、供我們穿、供我們住、通過機器我們得以互相通話、互相見麵,有了機器,我們才得以生存,機器是思想的朋友,懷疑的敵人。機器是萬能的,永久的,神聖的。’不久,這一訓諭就被印在書的扉麵,在隨後的版本中,這一儀式變成了複雜的讚美和祈求的形式。人們小心地避免提到‘崇拜’這一字眼,從理論上講,機器仍然是人的創造物和工具,但事實上,除了少數倒行逆施的人,所有人都把它當作神一樣來崇拜……”(同上,49頁)
除了這種反諷的形式,作者還通過代表人性掙紮的庫諾之口,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正在死去的是我們,這兒唯一真正活著的是機器。人創造了機器來按照我們的意願辦事。但現在我們辦不到了,它已經剝奪了我們的空間感覺和觸摸感覺,它混淆了每一個人的親屬關係,它使親情淡漠到僅剩肉慾,它使人們頭腦空白,四肢無力。現在它又使我們對它頂禮膜拜。(同上,43頁)
與後世反科學思潮代表人物的論述相比,這些觀點可能不算深入或者新奇。但考慮到它產生於二十世紀之初,我們仍然要欽佩作者的遠見。
反烏托邦作家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認為科學技術導致了個性、多樣性、豐富性的抹殺。這或許是把科學進步與工業化大生產必然結合起來的原因吧。在《美麗的新世界》裏,赫胥黎就將兩者直接結合在一起,讓小說裏的人類幹脆使用“福特紀元”,將流水線生產的發明人視為新的耶穌基督。和《大機器停止轉動》一樣,小說裏也設置高度科技背景下的“文明社會”和自然狀態下的“野蠻世界”的對立,也有代表著“原始人性”的人物。雙方之間也產生了尖銳的矛盾衝突。在這批有巨大影響的反烏托邦作家裏,或許隻有赫胥黎出生在自然科學世家,小說裏對科學技術的描寫十分到位,這樣也更突出了作品的主題。
在剛剛誕生的蘇聯,紮米京亞也創作了《我們》。和福斯特一樣,不熟悉科技的作者隻是粗線條地描寫著未來高度發展的技術。但對那種數位化的、高度統一的生活的恐懼感則躍然紙上。科學統治和政治獨裁之間的聯繫是隨著紮米亞京一起誕生的,此後,這種聯繫和反烏托邦的題材就密不可分了。《科幻小說》45頁,(法)加泰尼奧,商務印書館1998年出版。
站在今人的角度回頭看,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業化初期的流水線生產似乎並無必然聯繫,後者更不是前者的必然產物。亨利福特雖然最早享受了這種新生產方式帶來的巨大財富,但終因汽車產品樣式多年不變,讓出了世界第一汽車公司的位置。到了今天,個性化、小批量生產,正在成為許多高科技企業提倡的時尚。不過,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流水線產品的單調整齊還是工業與科技留給世人的主要形象。
需要指出的是,《一九八四》和《我們》、《美麗的新世界》一起被後人並稱為三大反烏托邦名著。但它們的筆鋒所指稍有不同。《一九八四》主要批判極權統治。在那部書裏,“英社”統治下的大洋國,其科技水平和物質生活較以前大大倒退,一片破敗景色。僅有的“電幕”、“海上浮動平台”等“先進技術”也隻是統治工具。而在另外兩部著作裏,作者都給我們描繪了遠遠超過現代的科技水平,社會生活可謂物質豐足。所以,如果要以反科學思潮為題來分析這些作品,那麽《一九八四》應該排除在外。
第六卷:科幻與科學 第六章:沉重的科幻主題——反科學思潮(4)
第四節:其它例證
除了反烏托邦小說這樣的典型外,那個時代還有個別作者,在作品裏提出了自己的懷疑。捷克作家恰佩克便是其中一位。在他的不朽名著《鯢魚之亂》裏,各國科學家不顧“深海鯢魚”擁有智慧的明顯事實,將他們作為實驗動物對待。在“第一屆有尾類動物代表大會”上,作者通過一個與會者的記錄,諷刺了在會上作報告的職業科學家:請原諒我,我真不知道他講的是什麽,因為那個時候我在絞盡腦汁地想,如果我把德沃裏安特教授的右大腦葉切除,教授可能發生什麽樣的失調現象;如果我用電來刺激帶微笑的岡川博士,他會發生什麽反應,還設想如果有人把雷赫曼教授的內耳迷路弄破,他會有什麽反應。我也有些拿不穩究竟是我分辨顏色的能力如何,究竟我解決我的運動神經反應的七因素能力如何。我很苦惱,因為我懷疑,在我們切除彼此的大腦葉並切斷感覺脈管以前,我們在純科學意義上說來是否有權利談論我們(我是指人類)的精神生活。事實上,為了研究我們的精神生活,那就必須彼此手裏拿著手術刀來互相解剖。就我來說,為了科學的利益,我真想打碎杜布斯克教授的眼鏡,或者使代阿頓教授的禿頭內部受到電擊,然後發表一篇文章來報告他們的反應。《鯢魚之亂》167頁,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