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科幻宗師凡爾納並沒有專門撰寫過反科學主題的作品,但出於他對科學事業的深入了解,也會在一些作品裏透露出自己的擔憂。在《大炮俱樂部》這部作品的開頭部分,凡爾納以反諷的筆調,開列大批數據,描述火炮技術的發展史。在這些未必屬實的數據裏,炸死的士兵和馬匹的數量成為衡量技術進步的唯一標準。凡爾納的後期作品《征服者羅比爾》是對航空技術進步的歌頌。作為小說裏不重要的旁枝,作者虛構了“世界上第一次空襲”、“世界上第一次空戰”。雖然在這些情節裏,擁有先進技術的是正義一方,但作者還是在言語間表露了自己的擔心。並且,在這部作品的續集《世界主宰》裏,羅比爾終因擁有超級技術而自我膨脹,開始與人類為敵。
和上麵這些描寫科學研究不良後果的作品不同,《倫敦的毀滅》直接描寫了過度工業化所導致的災難,可以說是警示環境問題的早期代表作。在這篇寫於一八九二年的科幻小說裏,作者羅伯特巴爾以倫敦為背景,虛構了一場由持續大霧引發的巨災,死亡者達數百萬眾。而其所解釋的災難原因,和現實中完全一致。當然,這是一篇在科學樂觀主義占主流的時代裏寫下的小說,所以,作者用了倒述的方式,由一名生活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老人回憶那場災難。而在老人生活的年代裏,青少年完全看不到倫敦的霧,隻能從歷史記錄中找到它的蹤影。不過,現實比作者的虛構整整晚半個世紀:倫敦煙霧事件發生於1952年,1956年英國通過了淨化空氣的法案。而又過了幾十年,倫敦才徹底告別了環境汙染。
科幻宗師威爾斯在《首批來到月球的人》當中,也表達了某種反科學的思想。他筆下的月球人社會,擁有遠比地球人類發達的科學技術。月球人在幼年時,都經受過鑑別,以確定它們適合什麽樣的工作。然後便被分門別類的訓練和改造。“每個公民都知道自己的地位。他生下來就是那個地位,他所受的精心訓練和教育與他接受的外科手術,使他最後完全適合他的地位,因而他既沒有超出那種地位的想法,也沒有超出那種地位的器官。” 《威爾斯科幻經典——摩諾博士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316頁。這部著作發表於1904年,比最早的反烏托邦小說《大機器停止轉動》更早。威爾斯當時的文學地位,足以使這部作品影響到那些反烏托邦作家的創作。
在《摩諾博士島》中,威爾斯更對“科學無禁區”的信條表示了懷疑。這是科幻史上以對科學表示懷疑為主題創作的早期作品。小說裏的摩諾博士是一個狂熱的生物學家,因為對動物作活體解剖,引起社會公憤,被逐出文明社會。他和助手蒙哥馬利隱居在一個荒島上繼續自己的研究,並且成功地把動物改造成有些許智慧的“獸人”。在這個過程中,獸人們承受著無法言傳的巨大痛苦。作者通過遇難者普拉迪克之口,遣責了摩諾博士:如果摩諾哪怕有一點明智的目的,我也至少會對他稍表同情的。對於痛苦,我並不是那麽神經質的。如果他的動機哪怕是來自於憎恨,我也會稍稍寬恕諒解他的。可是他竟然是那樣不負責任,那麽十足地草率粗魯、漫不經心。他的好奇心,他的瘋狂的,漫無目標的研究,驅使著他做出這些事情來。威爾斯《摩諾博士島》廣西師範出版社出版,101頁
第六卷:科幻與科學 第六章:沉重的科幻主題——反科學思潮(3)
第三節:反烏托邦名作
上麵這些作品,均創作於科學技術的上升時代,是在樂觀主義底色下滲透的一點點警示。它們往往是“小敘事”,隻涉及個人、局部、個別災難,描繪的是整體正確的科學事業進步中出現的一點點小偏差。到了二十世紀,這份樂觀被許多科幻作家拋在腦後,反科學思潮在科幻小說中得到了直接和充分的體現。在二十世紀前半葉,反烏托邦小說是這一傾向的集中代表。
“麵對威爾斯對進步的信仰,特別是他後期小說中大力宣傳的烏托邦理想社會主義,文學派則針鋒相對地提出反烏托邦。最近文章中一直稱之為‘反麵烏托邦’,此語即希臘語‘病的’、‘壞的’意思。這些文章認為科技的進步非但沒有給社會帶來好處,反而每況愈下,更不要說完美了……”詹姆斯岡恩《科幻之路》二卷,20頁,福建少兒出版社出版。
反烏托邦的先驅,是英國作家福斯特創作的一個短篇《大機器停止運轉》。1909年發表於《牛津和劍橋評論》秋季號上。小說將背景放在未來某個不確定的年代。那時,地麵上已經無法生存,人類隻能戴著防毒麵具才能上來。在原子能還沒有被發現的年代裏,福斯特設想不出什麽樣的巨禍能夠給地麵帶來這樣的破壞,幹脆便隱去原因不表。完全生活在地下的人們由一個無所不包的機器係統結成一體,沒有國家、民族之別。這個背景設置,意味著作者要描寫一種全人類共同麵對的處境,而非隻是某國某族的“私事”。人們住在完全一樣的個人房間裏,“北京和希伯來一樣”。在大機器的飼候下,人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通過類似電視電話的裝置隨意和千萬裏之外的人打交道,一個人可以認識幾千人,但從不麵對麵交往。生下的孩子都交有機器哺養,親情淡漠。一本大機器的使用說明書象聖經般擺在每個人的家中。
和上麵這些描寫科學研究不良後果的作品不同,《倫敦的毀滅》直接描寫了過度工業化所導致的災難,可以說是警示環境問題的早期代表作。在這篇寫於一八九二年的科幻小說裏,作者羅伯特巴爾以倫敦為背景,虛構了一場由持續大霧引發的巨災,死亡者達數百萬眾。而其所解釋的災難原因,和現實中完全一致。當然,這是一篇在科學樂觀主義占主流的時代裏寫下的小說,所以,作者用了倒述的方式,由一名生活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老人回憶那場災難。而在老人生活的年代裏,青少年完全看不到倫敦的霧,隻能從歷史記錄中找到它的蹤影。不過,現實比作者的虛構整整晚半個世紀:倫敦煙霧事件發生於1952年,1956年英國通過了淨化空氣的法案。而又過了幾十年,倫敦才徹底告別了環境汙染。
科幻宗師威爾斯在《首批來到月球的人》當中,也表達了某種反科學的思想。他筆下的月球人社會,擁有遠比地球人類發達的科學技術。月球人在幼年時,都經受過鑑別,以確定它們適合什麽樣的工作。然後便被分門別類的訓練和改造。“每個公民都知道自己的地位。他生下來就是那個地位,他所受的精心訓練和教育與他接受的外科手術,使他最後完全適合他的地位,因而他既沒有超出那種地位的想法,也沒有超出那種地位的器官。” 《威爾斯科幻經典——摩諾博士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316頁。這部著作發表於1904年,比最早的反烏托邦小說《大機器停止轉動》更早。威爾斯當時的文學地位,足以使這部作品影響到那些反烏托邦作家的創作。
在《摩諾博士島》中,威爾斯更對“科學無禁區”的信條表示了懷疑。這是科幻史上以對科學表示懷疑為主題創作的早期作品。小說裏的摩諾博士是一個狂熱的生物學家,因為對動物作活體解剖,引起社會公憤,被逐出文明社會。他和助手蒙哥馬利隱居在一個荒島上繼續自己的研究,並且成功地把動物改造成有些許智慧的“獸人”。在這個過程中,獸人們承受著無法言傳的巨大痛苦。作者通過遇難者普拉迪克之口,遣責了摩諾博士:如果摩諾哪怕有一點明智的目的,我也至少會對他稍表同情的。對於痛苦,我並不是那麽神經質的。如果他的動機哪怕是來自於憎恨,我也會稍稍寬恕諒解他的。可是他竟然是那樣不負責任,那麽十足地草率粗魯、漫不經心。他的好奇心,他的瘋狂的,漫無目標的研究,驅使著他做出這些事情來。威爾斯《摩諾博士島》廣西師範出版社出版,101頁
第六卷:科幻與科學 第六章:沉重的科幻主題——反科學思潮(3)
第三節:反烏托邦名作
上麵這些作品,均創作於科學技術的上升時代,是在樂觀主義底色下滲透的一點點警示。它們往往是“小敘事”,隻涉及個人、局部、個別災難,描繪的是整體正確的科學事業進步中出現的一點點小偏差。到了二十世紀,這份樂觀被許多科幻作家拋在腦後,反科學思潮在科幻小說中得到了直接和充分的體現。在二十世紀前半葉,反烏托邦小說是這一傾向的集中代表。
“麵對威爾斯對進步的信仰,特別是他後期小說中大力宣傳的烏托邦理想社會主義,文學派則針鋒相對地提出反烏托邦。最近文章中一直稱之為‘反麵烏托邦’,此語即希臘語‘病的’、‘壞的’意思。這些文章認為科技的進步非但沒有給社會帶來好處,反而每況愈下,更不要說完美了……”詹姆斯岡恩《科幻之路》二卷,20頁,福建少兒出版社出版。
反烏托邦的先驅,是英國作家福斯特創作的一個短篇《大機器停止運轉》。1909年發表於《牛津和劍橋評論》秋季號上。小說將背景放在未來某個不確定的年代。那時,地麵上已經無法生存,人類隻能戴著防毒麵具才能上來。在原子能還沒有被發現的年代裏,福斯特設想不出什麽樣的巨禍能夠給地麵帶來這樣的破壞,幹脆便隱去原因不表。完全生活在地下的人們由一個無所不包的機器係統結成一體,沒有國家、民族之別。這個背景設置,意味著作者要描寫一種全人類共同麵對的處境,而非隻是某國某族的“私事”。人們住在完全一樣的個人房間裏,“北京和希伯來一樣”。在大機器的飼候下,人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通過類似電視電話的裝置隨意和千萬裏之外的人打交道,一個人可以認識幾千人,但從不麵對麵交往。生下的孩子都交有機器哺養,親情淡漠。一本大機器的使用說明書象聖經般擺在每個人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