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產生魔幻現實主義的土壤是拉美國家的民風民俗,而科幻小說則直接從現代科學中汲取營養。科幻小說的情節雖然超現實,但卻並不超自然。與魔幻現實主義作品相比,距離現實要近一步。與魔現實主義的隱喻象徵手法不同,科幻作品常常是對現實的“明喻”。
第五卷:科幻影視概述 第一章:草創時代
一章前言
第一節:“西洋鏡”時代
第二節:早期佳作
一章前言
我們不應該忘記,甚至當第一部電影在敬畏(甚至是恐懼)的觀眾麵前閃現在屏幕上時,電影本身就是科幻。(《彩圖科幻百科》252頁,(英)約翰克盧特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在第二章裏,筆者曾經介紹,現代科幻文學源遠流長,稍晚於現代文學的誕生而誕生。對於科幻電影來說,它與電影本身的問世更幾乎同步,兩者的時間差可以忽略不計。
這似乎與電影本身的特點有關:它是製造幻覺的藝術,是以技術發展為重要驅動力的藝術。傳統電影理論突出電影的寫實、再現特點,科幻片的悠久歷史則恰恰說明,電影從來就是寫實與製造幻覺的綜合體。
從萌芽初綻開始,科幻片走過一個漫長的爬坡過程,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終於創造出一波至今不衰的科幻片高潮,並改變了整個電影市場的格局。
而我們無論如何都要記住這個歷史的開端。在“西洋鏡”時代,我們能夠找到最早的科幻片導演和特技大師。而早期佳作則告訴我們,科幻片從很早起就奠定了自己的風格與特點。
第一節:“西洋鏡”時代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裏,盧米埃爾兄弟放映了幾部他們拍攝的短片,有《工廠的大門》,《拆牆》,《嬰兒喝湯》和《火車到站》。這一天是電影的生日。
就在同一年,他們還製作了最早擁有科幻色彩的影片《機器屠夫》,在這部僅一分鍾長的影片裏,活豬從機器的一端被趕進去,熟肉製品從另一端送出來。那不過是這一年剩下三天內發生的事情。可以說,電影誕生時,科幻類型片就誕生了。
這個時期,電影還沒有屬於它自己的陣地——電影院。它是作為一種魔術,在馬戲團、遊樂場之類的地方放映的。在上海和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它們被中國人稱為“西洋鏡”。西洋鏡時代的電影最初隻有一個鏡頭,稍後,象單細胞生物發展為多細胞生物那樣,出現了幾分鍾、十幾分鍾長的多鏡頭電影。但它們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電影,因為它們沒有完整的劇情。所以,那個時候的科幻片,隻能說是科幻色彩的影片。
早在世界電影的“西洋鏡”時代,科幻片就是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1899年,法國明星公司拍攝了《她》。改編自賴德哈格德的同名科幻小說。這是第一部由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原著描寫一個隱居在非洲腹地千年之久的白人部落。不過,改編片隻有兩分鍾長,無法敘述原著裏複雜的故事。
1901年,法國帕西公司拍攝了《飛行機器》。它是最早使用分屏技術的電影。從這個時代開始,由於要製造許多幻想畫麵,科幻片為世界電影貢獻了許多特技手段。而這部拍攝於萊特兄弟駕駛機首飛前兩年的電影,也展示了那個時代的飛天熱潮,以及科幻藝術持久的精神——麵向未來。
正是電影誕生那一年,早期電影史上的天才梅裏愛便闖入這一行。他拍攝了《小醜和機器人》、《x射線新手》、《天文學家之夢》、《月球之旅》等多部科幻色彩的短片,展示了他那奇異的想像力,以及對特技技術的執著追求。最早的電影特技,如停機再拍、兩次曝光,以及使用模型等等,都由他首創。
1902年,梅裏斯推出了經典科幻片《月球之旅》。這部影片取材於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威爾斯的《首次登上月球的人們》,將兩部原創合二為一進行改編:一顆炮彈將地球探險家送上月球,幾經奇幻之旅後回到家鄉。這部片長21分鍾的早期電影盡管無法容納兩大科幻作家的構思,但卻是當時最長的電影。正是這類電影培養了最早的電影觀眾。後來,梅裏愛還把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裏》搬上銀幕。
第二節:早期佳作
1916年,德國電影放映公司製作,長達六集,總共四百分鍾的科幻片《侏儒元首》與觀眾見麵。這個時候,電影已經有了完整的敘事形式。盡管還處在默片時代,與現代電影還有一步之遙。但就是在這個幼年時期,第一波科幻片的高潮已經到來。
最早給科幻電影帶來藝術內涵的,是那以前出現的一些經典科幻小說。有些作品被多次改編。如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英國作家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威爾斯的《隱身人》、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裏》、《神秘島》等等,都被各國影人搬上銀幕。其中,影片《化身博士》在解放前還在中國放映過。盡管編導在改編原作時不可能完全保留其藝術魅力,但小說本身出色的思想內涵還是多少能保存下來的。
1926年,德國宇宙電影公司推出了默片時代最偉大的科幻巨片《大都會》,這部影片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科幻藝術領域,被視為二十世紀十大影片之一。影片耗資達7百萬馬克,拍攝時間長達16個月,動員演員多達三萬餘人,最後完成的影片長達四個小時。所有這些紀錄不僅在當時,也保持了幾十年之久。
第五卷:科幻影視概述 第一章:草創時代
一章前言
第一節:“西洋鏡”時代
第二節:早期佳作
一章前言
我們不應該忘記,甚至當第一部電影在敬畏(甚至是恐懼)的觀眾麵前閃現在屏幕上時,電影本身就是科幻。(《彩圖科幻百科》252頁,(英)約翰克盧特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在第二章裏,筆者曾經介紹,現代科幻文學源遠流長,稍晚於現代文學的誕生而誕生。對於科幻電影來說,它與電影本身的問世更幾乎同步,兩者的時間差可以忽略不計。
這似乎與電影本身的特點有關:它是製造幻覺的藝術,是以技術發展為重要驅動力的藝術。傳統電影理論突出電影的寫實、再現特點,科幻片的悠久歷史則恰恰說明,電影從來就是寫實與製造幻覺的綜合體。
從萌芽初綻開始,科幻片走過一個漫長的爬坡過程,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終於創造出一波至今不衰的科幻片高潮,並改變了整個電影市場的格局。
而我們無論如何都要記住這個歷史的開端。在“西洋鏡”時代,我們能夠找到最早的科幻片導演和特技大師。而早期佳作則告訴我們,科幻片從很早起就奠定了自己的風格與特點。
第一節:“西洋鏡”時代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地下室裏,盧米埃爾兄弟放映了幾部他們拍攝的短片,有《工廠的大門》,《拆牆》,《嬰兒喝湯》和《火車到站》。這一天是電影的生日。
就在同一年,他們還製作了最早擁有科幻色彩的影片《機器屠夫》,在這部僅一分鍾長的影片裏,活豬從機器的一端被趕進去,熟肉製品從另一端送出來。那不過是這一年剩下三天內發生的事情。可以說,電影誕生時,科幻類型片就誕生了。
這個時期,電影還沒有屬於它自己的陣地——電影院。它是作為一種魔術,在馬戲團、遊樂場之類的地方放映的。在上海和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它們被中國人稱為“西洋鏡”。西洋鏡時代的電影最初隻有一個鏡頭,稍後,象單細胞生物發展為多細胞生物那樣,出現了幾分鍾、十幾分鍾長的多鏡頭電影。但它們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電影,因為它們沒有完整的劇情。所以,那個時候的科幻片,隻能說是科幻色彩的影片。
早在世界電影的“西洋鏡”時代,科幻片就是其中的主要組成部分。1899年,法國明星公司拍攝了《她》。改編自賴德哈格德的同名科幻小說。這是第一部由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原著描寫一個隱居在非洲腹地千年之久的白人部落。不過,改編片隻有兩分鍾長,無法敘述原著裏複雜的故事。
1901年,法國帕西公司拍攝了《飛行機器》。它是最早使用分屏技術的電影。從這個時代開始,由於要製造許多幻想畫麵,科幻片為世界電影貢獻了許多特技手段。而這部拍攝於萊特兄弟駕駛機首飛前兩年的電影,也展示了那個時代的飛天熱潮,以及科幻藝術持久的精神——麵向未來。
正是電影誕生那一年,早期電影史上的天才梅裏愛便闖入這一行。他拍攝了《小醜和機器人》、《x射線新手》、《天文學家之夢》、《月球之旅》等多部科幻色彩的短片,展示了他那奇異的想像力,以及對特技技術的執著追求。最早的電影特技,如停機再拍、兩次曝光,以及使用模型等等,都由他首創。
1902年,梅裏斯推出了經典科幻片《月球之旅》。這部影片取材於凡爾納的《從地球到月球》和威爾斯的《首次登上月球的人們》,將兩部原創合二為一進行改編:一顆炮彈將地球探險家送上月球,幾經奇幻之旅後回到家鄉。這部片長21分鍾的早期電影盡管無法容納兩大科幻作家的構思,但卻是當時最長的電影。正是這類電影培養了最早的電影觀眾。後來,梅裏愛還把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裏》搬上銀幕。
第二節:早期佳作
1916年,德國電影放映公司製作,長達六集,總共四百分鍾的科幻片《侏儒元首》與觀眾見麵。這個時候,電影已經有了完整的敘事形式。盡管還處在默片時代,與現代電影還有一步之遙。但就是在這個幼年時期,第一波科幻片的高潮已經到來。
最早給科幻電影帶來藝術內涵的,是那以前出現的一些經典科幻小說。有些作品被多次改編。如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英國作家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威爾斯的《隱身人》、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裏》、《神秘島》等等,都被各國影人搬上銀幕。其中,影片《化身博士》在解放前還在中國放映過。盡管編導在改編原作時不可能完全保留其藝術魅力,但小說本身出色的思想內涵還是多少能保存下來的。
1926年,德國宇宙電影公司推出了默片時代最偉大的科幻巨片《大都會》,這部影片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科幻藝術領域,被視為二十世紀十大影片之一。影片耗資達7百萬馬克,拍攝時間長達16個月,動員演員多達三萬餘人,最後完成的影片長達四個小時。所有這些紀錄不僅在當時,也保持了幾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