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香港科幻,必須知道香港(包括台灣)出版業和大陸的不同。首先要知道,繁文版和簡體版是兩個不同的市場。大陸讀者一般隻會閱讀到港台兩地作家的簡體版作品,他們必須要知道,這些作品最初是給繁文版市場寫作的。由於版權方麵的問題,簡體版對港台作家來說,很難成為有實際意義的市場。倪匡在大陸幾乎分文未得,黃易售給大陸的版權堪稱賤賣。直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哪個港台作家,僅憑給大陸市場寫作而成功。所以,大陸幾十萬、上百萬冊的倪匡小說、黃易小說發行量,對他們來說幾乎毫無意義。當港台作家展開紙筆、或者打開電腦時,他們隻能考慮當地讀者的口味。
而繁文版又是一個狹小的市場。使用人口不過數千萬,僅及大陸一個省。在這個市場裏,一本書如果達到一萬冊,就堪稱暢銷書。而在大陸,即使達到十萬冊,仍然難以從浩如煙海的出版物中脫穎而出。事實上,到了九十年代,即使倪匡的新作,往往也就發行千餘冊左右。
因此,即使繁文出版物的價格通常為大陸的近十倍,但一個繁文版市場的作家如果單靠暢銷書版稅,很難成功,甚至不能維持生活,不能提供寫作上的簡單再生產。他必須加大創作量,以多取勝。所以,我們會看到繁文作家們的創作量與大陸作家相比,總是達到驚人程度。不僅科幻,武俠、言情等商業文學莫不如此。一個作家創作幾十卷上百卷的作品很是尋常。
另外,港台出版界還有個租書店市場。就是出版社出版某個係列叢書,以租書店為主要顧客,而不是直接賣到最終讀者手裏,租書店再從讀者裏收租金。這樣便形成了類似於報刊上的準連載小說。說它們是連載小說,它們卻都以圖書的形式出現。說它們是完整的圖書,它們並非一個作品出版成單一的書,而是切成幾冊、十幾冊,每冊數萬字。每月推出一到兩本,這樣反覆調讀者的胃口。這種作品往往被拉得很長。黃易二百萬字的《尋秦記》,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台灣目前最長的一本小說叫《魔龍傳說》,字數多達六百萬字。正是出自這種租書店體製。(估計在日本也有類似的租書店市場。日本女作家栗本薰多達一千萬字,創造世界記錄的科幻小說《豹人英雄傳》可能也是在這種市場機製下湧現的。)
無論是倪匡那樣以作品種類多為特點,還是象黃易那樣寫長長的租書店小說,肯定都違背了文學的基本規律。作品免不了粗製濫造。他們的許多作品,幾乎沒怎麽修改,付印時還保留著初稿的痕跡。但如果以此來懷疑作者的實際水平,並非中肯的見解,因為那是繁簡體市場割裂的必然結果。一個大陸作家如果能出版一本發行量百萬冊的小說,幾乎可以供養一生。而寫作耗時則不過數月。這個優勢到目前為止,是港台作家無法擁有的。
再有一個背景,就是繁文市場裏科幻迷的絕對數量無法與大陸相比。單獨考察,兩岸三地“鐵桿”科幻迷占人口的比例都很少。但在大陸,他們的絕對數量已經能夠支撐起一個科幻市場,允許作家寫作較為純粹的科幻小說,而仍能保持起碼的發行量。但是在繁文版市場裏,寫作純粹的科幻小說必敗無疑。以黃易為例,他十分熟悉科幻小說,曾經立誌於創作純粹的科幻,但後來還是不得不改弦更張。
所有這些背景,是單單讀簡體版港台科幻的大陸讀者不清楚的。而不了解這些背景,又很難理解港台科幻的特點。
第三卷:中國科幻文學史 第九章:緣係東方之珠(2)
第二節:“倪幻”!
二戰之後,彈丸之地香港尚未有自己的科幻原創,主要翻譯外國的科幻名著。包括《基地》、《火星之沙》、《雙星》、等等,但翻譯質素參差,除了少數佳作外,對翻譯作品的選題也缺乏眼光和係統。另外還零星出現過一些在翻譯中加入修改的作品。不過一直沒有普及,受眾麵狹小。
進入六十年代,倪匡挑起香港科幻的大旗。他的作品數量巨大,並使科幻這種文體通俗化,本土化,迄今為止,倪匡仍然是全世界作品發行量最大,最有影響的華人科幻作家。倪匡的作品令港台兩地不同層麵的人士認識了科幻小說,在普及科幻這個文體方麵具有相當意義。在倪匡稱雄的年代裏,“衛斯理”幾乎成了科幻的代名詞。
倪匡,本名倪聰,原籍浙江寧波,1935年出生於上海。1957 年到香港,作過工人、校對、編輯,是自學成才的職業作家。倪匡創作了大量通俗文學作品,除科幻小說外還出版有許多武俠小說。鼎盛時期的倪匡,與武俠作家金庸、歌詞作家黃霑、美食文章作者蔡瀾並稱為香江四大才子。除金庸外,其他三者又被稱為香港三大名嘴。1987年,香港作家協會成立,倪匡當選第一任會長。可以說,“倪匡”這個名字在香港從一開始就超越了“科幻圈”(實際上香港科幻圈從未真正形成)的狹窄界限,成為大眾文化符號。
從九十年代後期開始,大陸出版的一些中國當代文學史或港台文學史著作裏,均提及倪匡的創作成就。某些著作裏,倪匡甚至是兩岸三地被惟一提到的科幻作家。在香港《亞洲周刊》評定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百強評選”中,倪匡的早期作品《藍血人》列為第九十四名,是所有中文科幻作品中唯一入選者。不久前,北京的《新京報》進行二十世紀影響最大中文小說評定,倪匡的另一部作品《鑽石花》入選。
而繁文版又是一個狹小的市場。使用人口不過數千萬,僅及大陸一個省。在這個市場裏,一本書如果達到一萬冊,就堪稱暢銷書。而在大陸,即使達到十萬冊,仍然難以從浩如煙海的出版物中脫穎而出。事實上,到了九十年代,即使倪匡的新作,往往也就發行千餘冊左右。
因此,即使繁文出版物的價格通常為大陸的近十倍,但一個繁文版市場的作家如果單靠暢銷書版稅,很難成功,甚至不能維持生活,不能提供寫作上的簡單再生產。他必須加大創作量,以多取勝。所以,我們會看到繁文作家們的創作量與大陸作家相比,總是達到驚人程度。不僅科幻,武俠、言情等商業文學莫不如此。一個作家創作幾十卷上百卷的作品很是尋常。
另外,港台出版界還有個租書店市場。就是出版社出版某個係列叢書,以租書店為主要顧客,而不是直接賣到最終讀者手裏,租書店再從讀者裏收租金。這樣便形成了類似於報刊上的準連載小說。說它們是連載小說,它們卻都以圖書的形式出現。說它們是完整的圖書,它們並非一個作品出版成單一的書,而是切成幾冊、十幾冊,每冊數萬字。每月推出一到兩本,這樣反覆調讀者的胃口。這種作品往往被拉得很長。黃易二百萬字的《尋秦記》,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台灣目前最長的一本小說叫《魔龍傳說》,字數多達六百萬字。正是出自這種租書店體製。(估計在日本也有類似的租書店市場。日本女作家栗本薰多達一千萬字,創造世界記錄的科幻小說《豹人英雄傳》可能也是在這種市場機製下湧現的。)
無論是倪匡那樣以作品種類多為特點,還是象黃易那樣寫長長的租書店小說,肯定都違背了文學的基本規律。作品免不了粗製濫造。他們的許多作品,幾乎沒怎麽修改,付印時還保留著初稿的痕跡。但如果以此來懷疑作者的實際水平,並非中肯的見解,因為那是繁簡體市場割裂的必然結果。一個大陸作家如果能出版一本發行量百萬冊的小說,幾乎可以供養一生。而寫作耗時則不過數月。這個優勢到目前為止,是港台作家無法擁有的。
再有一個背景,就是繁文市場裏科幻迷的絕對數量無法與大陸相比。單獨考察,兩岸三地“鐵桿”科幻迷占人口的比例都很少。但在大陸,他們的絕對數量已經能夠支撐起一個科幻市場,允許作家寫作較為純粹的科幻小說,而仍能保持起碼的發行量。但是在繁文版市場裏,寫作純粹的科幻小說必敗無疑。以黃易為例,他十分熟悉科幻小說,曾經立誌於創作純粹的科幻,但後來還是不得不改弦更張。
所有這些背景,是單單讀簡體版港台科幻的大陸讀者不清楚的。而不了解這些背景,又很難理解港台科幻的特點。
第三卷:中國科幻文學史 第九章:緣係東方之珠(2)
第二節:“倪幻”!
二戰之後,彈丸之地香港尚未有自己的科幻原創,主要翻譯外國的科幻名著。包括《基地》、《火星之沙》、《雙星》、等等,但翻譯質素參差,除了少數佳作外,對翻譯作品的選題也缺乏眼光和係統。另外還零星出現過一些在翻譯中加入修改的作品。不過一直沒有普及,受眾麵狹小。
進入六十年代,倪匡挑起香港科幻的大旗。他的作品數量巨大,並使科幻這種文體通俗化,本土化,迄今為止,倪匡仍然是全世界作品發行量最大,最有影響的華人科幻作家。倪匡的作品令港台兩地不同層麵的人士認識了科幻小說,在普及科幻這個文體方麵具有相當意義。在倪匡稱雄的年代裏,“衛斯理”幾乎成了科幻的代名詞。
倪匡,本名倪聰,原籍浙江寧波,1935年出生於上海。1957 年到香港,作過工人、校對、編輯,是自學成才的職業作家。倪匡創作了大量通俗文學作品,除科幻小說外還出版有許多武俠小說。鼎盛時期的倪匡,與武俠作家金庸、歌詞作家黃霑、美食文章作者蔡瀾並稱為香江四大才子。除金庸外,其他三者又被稱為香港三大名嘴。1987年,香港作家協會成立,倪匡當選第一任會長。可以說,“倪匡”這個名字在香港從一開始就超越了“科幻圈”(實際上香港科幻圈從未真正形成)的狹窄界限,成為大眾文化符號。
從九十年代後期開始,大陸出版的一些中國當代文學史或港台文學史著作裏,均提及倪匡的創作成就。某些著作裏,倪匡甚至是兩岸三地被惟一提到的科幻作家。在香港《亞洲周刊》評定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百強評選”中,倪匡的早期作品《藍血人》列為第九十四名,是所有中文科幻作品中唯一入選者。不久前,北京的《新京報》進行二十世紀影響最大中文小說評定,倪匡的另一部作品《鑽石花》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