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十月,葉永烈的《是是非非“灰姑娘”》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集了作者保留的大量文獻資料,是對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中國科幻活動的完好總結。葉永烈從一開始從事科幻創作就注意研究工作,注意資料的收集和分析,這本書中的許多資料十分寶貴,甚至是孤本。
2003年,東方出版社出版了天津鄭軍編著的《科幻小說——預言與真相》一書。該書從題材入手,介紹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也擁有一定的影響力。
這一時期裏,也出現了一批註科幻文學的青年學者,他們從外界給中國科幻帶來了新的力量。其中以上海大學中文係教授葛紅兵為典型。葛紅兵出生於1968年,目前是上海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曾經出版過《沙床》、《我的n種生活》等主流文學作品。是“晚生代”中有影響的學者型作家。葛紅兵大力呼籲發展科幻文學,並創作有長篇科幻小說《未來戰士三部曲》,包括《機器人》、《複製人》、《外星人》三部。2002年由上海少兒出版社出版。
與此同時,一批鑽研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和科技史的專家學者也對科幻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中有北京大學哲學係的劉華傑、吳國盛、清華大學的劉兵、北京師範大學的田鬆、上海交通大學的江曉原等人。這些學者既有紮實的自然科學訓練,又有完備的人文功底。他們從自己的專業出發,不僅把科學當成知識和實用技能體係,更將其視為一種文化,重視科學文化在整個社會上的傳播與影響。
從這個角度出發,這批專家將科幻文學視為科學文化的一部分進行研究。他們經常發表文章闡述自己對科幻的見解。在這些文章中,二十年前一些科學界人士對科幻的誤解詬病不見了,對科幻多了一份理解,更多地闡述科幻的積極價值。這些文章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深入地體現了科幻作為科學和人文兩大文化彼此隔膜中相互溝通的橋樑價值。除此之外,他們還輔導大學科幻協會,舉辦科幻講座,甚至身體力行,創作科幻小說。
第五節:新危機回第八章
1999年,中國科幻出版物達到276種,形成那一波科幻高潮的波峰。當時,《哈裏波特》還沒有中譯本,“後續部隊”《指環王》的電影還在拍攝中。在中國,創辦奇幻雜誌仍然為政策所不允許,因為涉及“宣傳封建迷信”。當時,僅有上海少兒社彭懿等人,以微弱的聲音呼喚著它的到來。
2000年,《科幻大王》上發表了筆者的文章《科幻文學的新挑戰》。由於那時奇幻文學連固定的名稱都沒有,所以筆者稱之為“純幻想文學”、“魔幻文學”。文章中的兩點隱憂:這種文學門類在中國的興起,會從科幻圈裏帶走大批讀者,也帶走大批作者,現在看來不幸言中。可惜的是,那時候科幻界同仁還處在踏著波浪不斷上升的欣快中,這篇文章幾乎沒有反響。
幾乎就是從那一年起,科幻出版物數量逐年下降,於2004年滑坡到了一個最低水平。而這個水平是不是穀底,現在還不好說。因為據筆者所了解,大量原本計劃作科幻圖書的編輯,都臨時將選題改成了奇幻。
文學門類之間是沒有高下之分的。它們各有各的藝術規律,各有各的欣賞方式。在本書第四卷裏,筆者會從理論上分析“科幻”與“奇幻”兩種文學門類的關係。不過,在市場份額上就沒有這麽客氣了。現在奇幻類出版物的讀者,和科幻類出版物的讀者大部分重合。長期以來,科幻出版物編輯隻麵向青少年讀者,而青少年讀者興趣轉移很快。至於興趣穩定、消費能力更大的成年科幻讀者,科幻作家沒有寫出令他們滿意的作品,出版界也沒有開發適合他們的雜誌和圖書。
第三卷:中國科幻文學史 第九章:緣係東方之珠(1)
九章前言
第一節:香港的文化出版背景
第二節:“倪幻”!
第三節:又一位重量級
第四節:其他主要探索者
九章前言
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科幻文學自發達國家起,強勢地傳播到幾乎所有工業化地區,成為新一代讀者的重要讀物。盡管大陸和港、台文化界隔絕近三十年,然而,科幻文學這朵奇葩卻幾乎同時,在三地悄然開放。而這半個多世紀,也是兩岸三地迅速工業化的時代。
本章先介紹香港科幻。首先介紹香港的文化出版背景,不同的文化之花,開自不同的文化土壤。這或許是研究者容易忽略的。在第二節:“倪幻”!,我們分析一下出品量並世無雙的科幻作家倪匡。八十年代末期開始,又一位重量級作家黃易接過了香港科幻的大旗。除了他們兩人以外,香港還有一些其他主要開拓者。
第一節:香港的文化出版背景
縱觀世界科幻史,大約可以為科幻文學找到三個相對獨立的源流。一是歐洲的人文—哲學源流;一是前蘇聯的科普源流,再有就是美國的通俗文學源流。這三大源流在大中華的兩岸三地恰好各有各的代表。大陸引進了前蘇聯的科普式科幻傳統(現已轉向),台灣發揚了歐洲式樣的人文——哲學科幻傳統;當然,具體內容則是中國化的。而香港則產生了類似美國的通俗科幻傳統。
在中港台三地,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最徹底的地方,長期保持濃厚的商業氣氛,產生大量商業化作家。這一背景使得香港科幻演結出奇特的果實:一方麵擁有華人世界裏最具影響的科幻作家,另一方麵卻沒有大陸和台灣那樣成熟的科幻作家群體,是一個缺乏“中產階級”的科幻格局。
2003年,東方出版社出版了天津鄭軍編著的《科幻小說——預言與真相》一書。該書從題材入手,介紹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也擁有一定的影響力。
這一時期裏,也出現了一批註科幻文學的青年學者,他們從外界給中國科幻帶來了新的力量。其中以上海大學中文係教授葛紅兵為典型。葛紅兵出生於1968年,目前是上海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曾經出版過《沙床》、《我的n種生活》等主流文學作品。是“晚生代”中有影響的學者型作家。葛紅兵大力呼籲發展科幻文學,並創作有長篇科幻小說《未來戰士三部曲》,包括《機器人》、《複製人》、《外星人》三部。2002年由上海少兒出版社出版。
與此同時,一批鑽研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和科技史的專家學者也對科幻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中有北京大學哲學係的劉華傑、吳國盛、清華大學的劉兵、北京師範大學的田鬆、上海交通大學的江曉原等人。這些學者既有紮實的自然科學訓練,又有完備的人文功底。他們從自己的專業出發,不僅把科學當成知識和實用技能體係,更將其視為一種文化,重視科學文化在整個社會上的傳播與影響。
從這個角度出發,這批專家將科幻文學視為科學文化的一部分進行研究。他們經常發表文章闡述自己對科幻的見解。在這些文章中,二十年前一些科學界人士對科幻的誤解詬病不見了,對科幻多了一份理解,更多地闡述科幻的積極價值。這些文章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深入地體現了科幻作為科學和人文兩大文化彼此隔膜中相互溝通的橋樑價值。除此之外,他們還輔導大學科幻協會,舉辦科幻講座,甚至身體力行,創作科幻小說。
第五節:新危機回第八章
1999年,中國科幻出版物達到276種,形成那一波科幻高潮的波峰。當時,《哈裏波特》還沒有中譯本,“後續部隊”《指環王》的電影還在拍攝中。在中國,創辦奇幻雜誌仍然為政策所不允許,因為涉及“宣傳封建迷信”。當時,僅有上海少兒社彭懿等人,以微弱的聲音呼喚著它的到來。
2000年,《科幻大王》上發表了筆者的文章《科幻文學的新挑戰》。由於那時奇幻文學連固定的名稱都沒有,所以筆者稱之為“純幻想文學”、“魔幻文學”。文章中的兩點隱憂:這種文學門類在中國的興起,會從科幻圈裏帶走大批讀者,也帶走大批作者,現在看來不幸言中。可惜的是,那時候科幻界同仁還處在踏著波浪不斷上升的欣快中,這篇文章幾乎沒有反響。
幾乎就是從那一年起,科幻出版物數量逐年下降,於2004年滑坡到了一個最低水平。而這個水平是不是穀底,現在還不好說。因為據筆者所了解,大量原本計劃作科幻圖書的編輯,都臨時將選題改成了奇幻。
文學門類之間是沒有高下之分的。它們各有各的藝術規律,各有各的欣賞方式。在本書第四卷裏,筆者會從理論上分析“科幻”與“奇幻”兩種文學門類的關係。不過,在市場份額上就沒有這麽客氣了。現在奇幻類出版物的讀者,和科幻類出版物的讀者大部分重合。長期以來,科幻出版物編輯隻麵向青少年讀者,而青少年讀者興趣轉移很快。至於興趣穩定、消費能力更大的成年科幻讀者,科幻作家沒有寫出令他們滿意的作品,出版界也沒有開發適合他們的雜誌和圖書。
第三卷:中國科幻文學史 第九章:緣係東方之珠(1)
九章前言
第一節:香港的文化出版背景
第二節:“倪幻”!
第三節:又一位重量級
第四節:其他主要探索者
九章前言
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科幻文學自發達國家起,強勢地傳播到幾乎所有工業化地區,成為新一代讀者的重要讀物。盡管大陸和港、台文化界隔絕近三十年,然而,科幻文學這朵奇葩卻幾乎同時,在三地悄然開放。而這半個多世紀,也是兩岸三地迅速工業化的時代。
本章先介紹香港科幻。首先介紹香港的文化出版背景,不同的文化之花,開自不同的文化土壤。這或許是研究者容易忽略的。在第二節:“倪幻”!,我們分析一下出品量並世無雙的科幻作家倪匡。八十年代末期開始,又一位重量級作家黃易接過了香港科幻的大旗。除了他們兩人以外,香港還有一些其他主要開拓者。
第一節:香港的文化出版背景
縱觀世界科幻史,大約可以為科幻文學找到三個相對獨立的源流。一是歐洲的人文—哲學源流;一是前蘇聯的科普源流,再有就是美國的通俗文學源流。這三大源流在大中華的兩岸三地恰好各有各的代表。大陸引進了前蘇聯的科普式科幻傳統(現已轉向),台灣發揚了歐洲式樣的人文——哲學科幻傳統;當然,具體內容則是中國化的。而香港則產生了類似美國的通俗科幻傳統。
在中港台三地,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最徹底的地方,長期保持濃厚的商業氣氛,產生大量商業化作家。這一背景使得香港科幻演結出奇特的果實:一方麵擁有華人世界裏最具影響的科幻作家,另一方麵卻沒有大陸和台灣那樣成熟的科幻作家群體,是一個缺乏“中產階級”的科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