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作品的主題是社會、政治、道德,而不是科技。在小說中,人類文明所及範圍闊達兩萬光年,對於直徑為75000光年的銀河係來說已經相當大了,但作者卻沒有讓任何一種外星生物出現在書中,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興趣在什麽地方。
由於作者堅持了把公德和私德分開來的創作指導思想,使得作品在人性的描寫方麵擁有巨大優勢。在一慣不出產優秀人物形象的科幻藝術領域,田中芳樹在該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優勢明顯。其中有霸氣十足,嚴於律己的君主萊因哈特;自由散漫但智謀超群,並且忠誠於民主理想的楊威利;忠誠厚道但軟弱無力的比克古將軍;以及疾風之狼米達麥亞、在野心與忠誠間動搖不定的羅嚴塔爾、忠誠於國家而非個人,智謀超人但冷酷無情的奧貝斯坦等。這些藝術形象都給讀者留下了鮮明印象。
日本有代表性的科幻作家還有簡井康隆、光瀨龍、半村良等人。除此之外,日本的一些主流文學作家還參與科幻創作。最著名的是安部公房創作的《第四紀冰川》。
日本還有一位出名的女作者栗本薰。她的創作十分高產,擁有大量作者。其代表作《豹人英雄傳》已經出版了八十多卷,一千多萬字,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篇幅最長的科幻小說。
不過,日本擁有自己獨步世界的藝術形式,那就是卡通。日本科幻的精華作品,有許多是以卡通形式流傳的。那裏不僅有改編本,更有原創科幻卡通。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科幻愛好者中留下了深刻影響。有關這方麵的資料,請參考呂哲編寫的《映畫傳奇——當代日本卡通縱覽》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學史 第七章:新浪潮運動(1)
七章前言
第一節:大轉軌——新浪潮運動
第二節:新浪潮的影響
七章前言
“新浪潮運動”是科幻文學史上繼坎貝爾主導的“黃金時代”之後又一次有意識的文學探索,所以在這裏專門開闢一章予以介紹。它本身並不成功,但其發展過程,卻將科幻文學引入了更廣闊,更深入的天地中。新浪潮運動主要發源於英國科幻。而新浪潮的影響也波及到世界各地。
第一節:大轉軌——新浪潮運動
美國科幻小說於戰後傳入英國,在英國贏得了大批讀者。相當一批英國本土的科幻作家也在利益驅動下,為美國出版商寫作。當然,前提是要適合美式科幻的風格,也就是由坎貝爾確定下來的那些風格標準。其實,這些“坎貝爾標準”,不僅僅是靠某個人的特殊魅力才得以流行開來,它們也有堅實的社會基礎。
首先,美國科幻小說自成一體,萌生於美國主流文學界之外,所以容易形成獨立的風格。其次,黃金時代的美國科幻愛好者大多是青少年,他們自然比成年人更重視未來,追求對外冒險重於心靈探索,重視靈感、創意勝於重視文學技巧。這些特點都成為那個時代科幻小說的烙印。
但是,“英國坤士”與“美國牛仔”之間畢竟有文化和趣味上的區別。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英國本土的科幻作家逐漸厭倦了美國科幻文學重視外在探索而不重視人性本身;重視創意、內容,而不重視文學性的缺陷。另外,在英國本土,科幻小說並不是一個單獨形成的文學品種,與主流文學之間也沒有明顯的界限,所以科幻作家們在創作時,更重視主流文學界的反應,想在他們那裏博得彩頭。不過,這種現象的形成與其說是證明英國科幻小說的藝術水平高,不如說是因為英國科幻小說的個性不鮮明。
在這些原因的推動下,新浪潮運動開始了。科幻小說新浪潮運動的核心是英國的《新世界》雜誌。這本雜誌創辦於1939年,在二戰的戰火中斷續出版了幾期。於1954年成為月刊。1964年夏,年僅二十四歲的科幻作家米切爾莫考克(1939-)出任主編。此人15歲便綴學,以科幻小說和幻想小說的創作、編輯和搞搖滾樂為生,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同時也保存著年輕人的反叛精神。
莫考克成為主編後,立刻開始推出一批革新的科幻作品,使得此前一直以暗流形式存在的英國科幻新趨勢擁有了展示自己的核心陣地。《新世界》雜誌推出了巴拉德、奧爾迪斯等代表作家。他們的作品一反美國科幻重視科技發展的傳統,將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乃至神學作為題材選擇。並且大力吸取當時歐洲的各類現代派文學,如象徵主義、意識流等創作手法,改變了坎貝爾時代以現實主義手法描寫超現實情節的傳統。
同時,受歐洲文化界內省化和悲觀主義日益濃厚的傾向影響,這些作家的作品不再有美國科幻作家的樂觀精神,常常描寫個人在巨大災難前麵的消極和無奈,美式英雄形象被凡夫俗子代替。為了區別以前的美國科幻傳統,其中一些作家們甚至將科幻小說的縮寫“sf”賦予新的含義——“思索性小說”(spective fiction)。
1968年,女科幻作家兼編輯家朱迪梅麗爾將這一流派的代表作編成集子,並定名為“新浪潮作品”。“新浪潮運動”的名稱由此而來。
新浪潮運動的主力是英國作家jd巴拉德,他也是《新世界》雜誌上最早推出的作家。巴拉德於1930年生於中國上海,太平洋戰爭中被關進在蘇州的戰俘營。後來他將這段經歷寫成《太陽帝國》。1987年,好萊塢著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phen spielberg)親自操刀,來到上海將其搬上銀幕。
由於作者堅持了把公德和私德分開來的創作指導思想,使得作品在人性的描寫方麵擁有巨大優勢。在一慣不出產優秀人物形象的科幻藝術領域,田中芳樹在該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優勢明顯。其中有霸氣十足,嚴於律己的君主萊因哈特;自由散漫但智謀超群,並且忠誠於民主理想的楊威利;忠誠厚道但軟弱無力的比克古將軍;以及疾風之狼米達麥亞、在野心與忠誠間動搖不定的羅嚴塔爾、忠誠於國家而非個人,智謀超人但冷酷無情的奧貝斯坦等。這些藝術形象都給讀者留下了鮮明印象。
日本有代表性的科幻作家還有簡井康隆、光瀨龍、半村良等人。除此之外,日本的一些主流文學作家還參與科幻創作。最著名的是安部公房創作的《第四紀冰川》。
日本還有一位出名的女作者栗本薰。她的創作十分高產,擁有大量作者。其代表作《豹人英雄傳》已經出版了八十多卷,一千多萬字,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篇幅最長的科幻小說。
不過,日本擁有自己獨步世界的藝術形式,那就是卡通。日本科幻的精華作品,有許多是以卡通形式流傳的。那裏不僅有改編本,更有原創科幻卡通。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科幻愛好者中留下了深刻影響。有關這方麵的資料,請參考呂哲編寫的《映畫傳奇——當代日本卡通縱覽》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學史 第七章:新浪潮運動(1)
七章前言
第一節:大轉軌——新浪潮運動
第二節:新浪潮的影響
七章前言
“新浪潮運動”是科幻文學史上繼坎貝爾主導的“黃金時代”之後又一次有意識的文學探索,所以在這裏專門開闢一章予以介紹。它本身並不成功,但其發展過程,卻將科幻文學引入了更廣闊,更深入的天地中。新浪潮運動主要發源於英國科幻。而新浪潮的影響也波及到世界各地。
第一節:大轉軌——新浪潮運動
美國科幻小說於戰後傳入英國,在英國贏得了大批讀者。相當一批英國本土的科幻作家也在利益驅動下,為美國出版商寫作。當然,前提是要適合美式科幻的風格,也就是由坎貝爾確定下來的那些風格標準。其實,這些“坎貝爾標準”,不僅僅是靠某個人的特殊魅力才得以流行開來,它們也有堅實的社會基礎。
首先,美國科幻小說自成一體,萌生於美國主流文學界之外,所以容易形成獨立的風格。其次,黃金時代的美國科幻愛好者大多是青少年,他們自然比成年人更重視未來,追求對外冒險重於心靈探索,重視靈感、創意勝於重視文學技巧。這些特點都成為那個時代科幻小說的烙印。
但是,“英國坤士”與“美國牛仔”之間畢竟有文化和趣味上的區別。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英國本土的科幻作家逐漸厭倦了美國科幻文學重視外在探索而不重視人性本身;重視創意、內容,而不重視文學性的缺陷。另外,在英國本土,科幻小說並不是一個單獨形成的文學品種,與主流文學之間也沒有明顯的界限,所以科幻作家們在創作時,更重視主流文學界的反應,想在他們那裏博得彩頭。不過,這種現象的形成與其說是證明英國科幻小說的藝術水平高,不如說是因為英國科幻小說的個性不鮮明。
在這些原因的推動下,新浪潮運動開始了。科幻小說新浪潮運動的核心是英國的《新世界》雜誌。這本雜誌創辦於1939年,在二戰的戰火中斷續出版了幾期。於1954年成為月刊。1964年夏,年僅二十四歲的科幻作家米切爾莫考克(1939-)出任主編。此人15歲便綴學,以科幻小說和幻想小說的創作、編輯和搞搖滾樂為生,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同時也保存著年輕人的反叛精神。
莫考克成為主編後,立刻開始推出一批革新的科幻作品,使得此前一直以暗流形式存在的英國科幻新趨勢擁有了展示自己的核心陣地。《新世界》雜誌推出了巴拉德、奧爾迪斯等代表作家。他們的作品一反美國科幻重視科技發展的傳統,將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乃至神學作為題材選擇。並且大力吸取當時歐洲的各類現代派文學,如象徵主義、意識流等創作手法,改變了坎貝爾時代以現實主義手法描寫超現實情節的傳統。
同時,受歐洲文化界內省化和悲觀主義日益濃厚的傾向影響,這些作家的作品不再有美國科幻作家的樂觀精神,常常描寫個人在巨大災難前麵的消極和無奈,美式英雄形象被凡夫俗子代替。為了區別以前的美國科幻傳統,其中一些作家們甚至將科幻小說的縮寫“sf”賦予新的含義——“思索性小說”(spective fiction)。
1968年,女科幻作家兼編輯家朱迪梅麗爾將這一流派的代表作編成集子,並定名為“新浪潮作品”。“新浪潮運動”的名稱由此而來。
新浪潮運動的主力是英國作家jd巴拉德,他也是《新世界》雜誌上最早推出的作家。巴拉德於1930年生於中國上海,太平洋戰爭中被關進在蘇州的戰俘營。後來他將這段經歷寫成《太陽帝國》。1987年,好萊塢著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phen spielberg)親自操刀,來到上海將其搬上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