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裏詳細描寫了人的意識進入網絡世界後的情形。場麵光怪陸離。從這部小說開始,“cyberspace”(電腦空間)成為一個固定稱謂,專指由電腦網路構成的虛擬世界。不過,畢竟是探索作品,《神經漫遊者》在現實世界的打鬥上描寫得過多,而進入虛擬世界的情節還是少了一些。
中國科幻早期的虛擬世界故事,要算星河的《決鬥在網絡》。大學生“我”和一個叫齊安格的網友,戴上名叫“ch橋”的設備,進入網絡世界展開遊戲。和《神經漫遊者》一樣,這篇小說也是網下情節多過網內情節。
1999年出品的《黑客帝國》(the matrtx )堪稱此類題材的集大成者。並且把虛擬世界題材的魅力帶到了全世界,帶到了許多非科幻迷中間。有關《黑客帝國》的文章到處都是,筆者不再贅述它的情節。隻總結一下它在虛擬世界題材上的創新。
首先,以往的虛擬世界故事,人物隻是偶爾進入虛擬世界冒險。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現實中。進入和離開虛擬世界都是自主的,內心裏對虛與實的邊界有著清醒認識。而在《黑客帝國》裏,人們從生下來就生活在虛擬世界裏,以至完全不知道外麵還存在著真實世界。《黑客帝國》裏有許多被“解放”的人,即從虛擬世界——母體裏解脫出來,回到真實世界的人。他們前半生都在“母體”裏度過。其生活經驗、人格、習慣等等都形成於虛擬世界。而他們到了真實世界後,這些都還可以使用,並沒有從嬰兒開始熟悉世界。在這裏,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間的界限已經微不足道了。
其次,以往虛擬世界題材中,隻有寥寥幾個人物是自主活動的,虛擬世界裏其它一切,包括其它的“人”,都是製造出來的程序,或者夢境中的記憶,隻是人物行動的背景。而在《黑客帝國》中,虛擬世界裏有多達幾十億個“精神奴隸”,他們彼此獨立存在,互相作用,構成完整的虛擬社會。這些獨立的個體意識活動甚至影響到“母體”本身,以至於母體不得不每隔若幹時間就集中刪除一次“非法文件”。
在《黑客帝國》中,“母體”裏的人們對自己的命運芒然無知,所以還算幸福。而在《斯克倫島的新移民》(作者趙磊,《科幻大王》2003、九期)中,把人的靈魂放逐到虛擬世界,竟然是一種刑罰。犯人在農業社會般的虛擬世界“斯克倫島”中永遠過著“貧困生活”,但卻不會死,即使自殺也馬上就復活,可謂求死不得。最要命的是,他們都知道自己生活在虛擬世界裏,卻無法回到真實世界。
有趣的是,小說結尾處,一個數字程序以人的形態進入虛擬世界大監獄,告訴他們,真實世界已經毀滅,現在隻有進入虛擬世界的人還活著。
中國作者柳文揚的短篇《斷章—漫遊殺手》,也是以無數人構成的虛擬社會為背景。小說裏,人們可以方便地通過仿真模擬技術進入網絡世界,在那裏靠虛擬身份消磨時光。一些人竟然在其中充當殺手。當他從網絡中“殺死”某個人時,現實生活中的那個人就成為白癡。
名叫“大陸”的主人公在網上化名為冒險家,到處遊歷,卻被一個漫遊殺手阻擊。雇用殺手的是一個“黑巨人”。後者不滿足於在網絡中襲擊大陸,竟然把大陸在現實生活中的地址告訴殺手,要他真地去殺人。其實,所謂殺手在現實生活中隻是個卑微的送貨員,遇到真人時從不敢動手,而“黑巨人”也不過是大陸一個懦弱的鄰居。在這個短篇裏,一個人的性格在虛擬世界與現實間反差巨大,正是對網絡生活現實的極好反映。
《黑客帝國》第二集結尾,“母體”建造者講了一大段玄妙的話,給人的感覺,似乎連包括“錫安”在內的世界也不真實,隻是更高層次的虛擬世界。當時就有評論者寫文章,提出這個疑問。不過,第三集演出後,懸念解開——外麵的世界很真實。
相比《黑客帝國》,《十三樓的虛擬世界》(the thirteenth floor)真的出現了兩重虛擬世界。這部電影名氣不大,特技也僅有寥寥幾處,但在“真”與“幻”矛盾對立的探討上,似乎更勝一籌。電影一開始,便出現了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熟悉哲學史的朋友都知道,這是那位哲人反覆思考“自我”是否真實存在後的答案。這段名言確立了電影的主題,也確立了電影的境界。
故事開始於九十年代末,網絡泡沫在美國大行其道之際。高科技企業家福勒創辦了一個電腦網路公司,專門研製虛擬世界技術。他和員工們在一幢寫字樓的十三層架設了許多伺服器,在裏麵生成1937年的洛杉磯,福勒想在其中重現童年生活背景。在那個虛擬世界裏,生活著許多人物,其中有幾個正是以福勒、他的員工道格拉斯和為原型的。真實的人戴上傳感器,把自己的意識下載到虛擬人身上,就可以代替他們在虛擬世界裏活動。當真人不進入虛擬世界時,那些虛擬人並不停止,而是過著自己的“生活”。這樣,“他們”的生活裏總會產生幾個小時的斷裂。
但是,由於自己也創辦了虛擬世界,福勒洞悉了周圍“真實世界”的秘密:這個九十年代的世界也是虛擬的,來自更高一層的世界。福勒被人暗殺。但他在此之前,把秘密留在紙上,放到1937年的虛擬洛杉磯,請一個虛擬人轉給部下道格拉斯。道格拉斯在追查兇手時發現了這一秘密。電影裏最驚心動魄的一幕,是道格拉斯駕車駛向世界邊緣。在那裏,周圍不復生機,一片死寂,道路盡頭是綠色的電子流,在“天際”閉合。
中國科幻早期的虛擬世界故事,要算星河的《決鬥在網絡》。大學生“我”和一個叫齊安格的網友,戴上名叫“ch橋”的設備,進入網絡世界展開遊戲。和《神經漫遊者》一樣,這篇小說也是網下情節多過網內情節。
1999年出品的《黑客帝國》(the matrtx )堪稱此類題材的集大成者。並且把虛擬世界題材的魅力帶到了全世界,帶到了許多非科幻迷中間。有關《黑客帝國》的文章到處都是,筆者不再贅述它的情節。隻總結一下它在虛擬世界題材上的創新。
首先,以往的虛擬世界故事,人物隻是偶爾進入虛擬世界冒險。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現實中。進入和離開虛擬世界都是自主的,內心裏對虛與實的邊界有著清醒認識。而在《黑客帝國》裏,人們從生下來就生活在虛擬世界裏,以至完全不知道外麵還存在著真實世界。《黑客帝國》裏有許多被“解放”的人,即從虛擬世界——母體裏解脫出來,回到真實世界的人。他們前半生都在“母體”裏度過。其生活經驗、人格、習慣等等都形成於虛擬世界。而他們到了真實世界後,這些都還可以使用,並沒有從嬰兒開始熟悉世界。在這裏,虛擬世界和真實世界間的界限已經微不足道了。
其次,以往虛擬世界題材中,隻有寥寥幾個人物是自主活動的,虛擬世界裏其它一切,包括其它的“人”,都是製造出來的程序,或者夢境中的記憶,隻是人物行動的背景。而在《黑客帝國》中,虛擬世界裏有多達幾十億個“精神奴隸”,他們彼此獨立存在,互相作用,構成完整的虛擬社會。這些獨立的個體意識活動甚至影響到“母體”本身,以至於母體不得不每隔若幹時間就集中刪除一次“非法文件”。
在《黑客帝國》中,“母體”裏的人們對自己的命運芒然無知,所以還算幸福。而在《斯克倫島的新移民》(作者趙磊,《科幻大王》2003、九期)中,把人的靈魂放逐到虛擬世界,竟然是一種刑罰。犯人在農業社會般的虛擬世界“斯克倫島”中永遠過著“貧困生活”,但卻不會死,即使自殺也馬上就復活,可謂求死不得。最要命的是,他們都知道自己生活在虛擬世界裏,卻無法回到真實世界。
有趣的是,小說結尾處,一個數字程序以人的形態進入虛擬世界大監獄,告訴他們,真實世界已經毀滅,現在隻有進入虛擬世界的人還活著。
中國作者柳文揚的短篇《斷章—漫遊殺手》,也是以無數人構成的虛擬社會為背景。小說裏,人們可以方便地通過仿真模擬技術進入網絡世界,在那裏靠虛擬身份消磨時光。一些人竟然在其中充當殺手。當他從網絡中“殺死”某個人時,現實生活中的那個人就成為白癡。
名叫“大陸”的主人公在網上化名為冒險家,到處遊歷,卻被一個漫遊殺手阻擊。雇用殺手的是一個“黑巨人”。後者不滿足於在網絡中襲擊大陸,竟然把大陸在現實生活中的地址告訴殺手,要他真地去殺人。其實,所謂殺手在現實生活中隻是個卑微的送貨員,遇到真人時從不敢動手,而“黑巨人”也不過是大陸一個懦弱的鄰居。在這個短篇裏,一個人的性格在虛擬世界與現實間反差巨大,正是對網絡生活現實的極好反映。
《黑客帝國》第二集結尾,“母體”建造者講了一大段玄妙的話,給人的感覺,似乎連包括“錫安”在內的世界也不真實,隻是更高層次的虛擬世界。當時就有評論者寫文章,提出這個疑問。不過,第三集演出後,懸念解開——外麵的世界很真實。
相比《黑客帝國》,《十三樓的虛擬世界》(the thirteenth floor)真的出現了兩重虛擬世界。這部電影名氣不大,特技也僅有寥寥幾處,但在“真”與“幻”矛盾對立的探討上,似乎更勝一籌。電影一開始,便出現了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熟悉哲學史的朋友都知道,這是那位哲人反覆思考“自我”是否真實存在後的答案。這段名言確立了電影的主題,也確立了電影的境界。
故事開始於九十年代末,網絡泡沫在美國大行其道之際。高科技企業家福勒創辦了一個電腦網路公司,專門研製虛擬世界技術。他和員工們在一幢寫字樓的十三層架設了許多伺服器,在裏麵生成1937年的洛杉磯,福勒想在其中重現童年生活背景。在那個虛擬世界裏,生活著許多人物,其中有幾個正是以福勒、他的員工道格拉斯和為原型的。真實的人戴上傳感器,把自己的意識下載到虛擬人身上,就可以代替他們在虛擬世界裏活動。當真人不進入虛擬世界時,那些虛擬人並不停止,而是過著自己的“生活”。這樣,“他們”的生活裏總會產生幾個小時的斷裂。
但是,由於自己也創辦了虛擬世界,福勒洞悉了周圍“真實世界”的秘密:這個九十年代的世界也是虛擬的,來自更高一層的世界。福勒被人暗殺。但他在此之前,把秘密留在紙上,放到1937年的虛擬洛杉磯,請一個虛擬人轉給部下道格拉斯。道格拉斯在追查兇手時發現了這一秘密。電影裏最驚心動魄的一幕,是道格拉斯駕車駛向世界邊緣。在那裏,周圍不復生機,一片死寂,道路盡頭是綠色的電子流,在“天際”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