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兩個出版社操作不當,是細節問題。幾乎所有出版社都沒有斬獲,難道不是大環境的問題嗎?
下麵兩個故事,可以幫助大家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除了北京,其他地方的出版社,一般都集中在省會的某幢大樓裏。一層是某社,二層是某某社,統一的門衛,大家上下班彼此打頭碰麵。
通常我鑽到這麽一幢樓裏,便可以同時拜會幾個出版社的朋友。有一次,筆者拜訪一位編輯朋友。他問我,你是剛去過上麵某某出版社嗎?
我說是的。剛從某某編輯那來。他正巧也作科幻。
哦,你知道他明年要作什麽科幻選題嗎?這位編輯小心翼翼地問我。
……
還有一個更有趣的故事。大型出版社總要分許多編輯室。曾經有一家著名的文學出版社,其中的現代文學編輯室準備出版科幻小說。於是請到周邊一些科幻作家。談定以後,便請我們吃飯。席間,我和編輯說,我與他們社兒童讀物編輯室的某主任也認識。那個室也在作科幻。
這個編輯猶豫了半天,終於主動地提醒我:咱們合作的這套書,你不要和她講。拜託了!
我想大家一定明白了吧。不管有多少出版社,多少編輯跳到這個圈子裏,他基本上都是從零開始的。誰會給自己的競爭對手講自己的經驗教訓呢?這麽多年,我隻遇到過兩個“社間協作”的例子:天津某出版社的一個編輯,組到質量非常不錯的科幻小說稿。內中不乏圈內名人。後來,因為其它原因,他和社裏鬧了矛盾,一氣之下,便把整套稿子全部交給南方一家出版社出版。再有就是一個上海的編輯。他本來組了一套稿,社裏不批準,便交給了另一個社的編輯。算是給作者們一個交待。
當然,這也是我寫出這篇文章的理由。畢竟我是作者,與所有出版社和編輯都是合作而非競爭的關係。他們彼此之間不交流這些經驗,那隻好我講出來吧。
中國的民族素質,文化背景難道真得對科幻市場沒有影響嗎?
如果你想把一本書賣到一千萬冊,可能會有些影響。如果你想把一本書賣到幾萬冊,這些問題你不必去理會。而寫一本,或者編一本能賣一千萬冊的書,是文學青年的想法,不是職業作家,職業編輯的追求。
中國和歐洲一邊大,人口是歐洲的三倍。那裏分為幾十個國家,這裏是一個國家。在這麽幅原廣闊,差異巨大的市場上,研究什麽“民族素質”、“文化特性”都是很無聊的。它可以容納千奇百怪的類型文學。你盯準了具體的一個讀者群,深入了解他們的需要,作好該作的功課,凡事講求認真踏實(而不是象現在科幻圈這麽浮燥)。你總能把一本類型小說賣到幾萬冊。
問你關於科幻影視的問題。中國一直沒有自己的科幻影視,是因為錢和技術不行嗎?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影”和“視”兩個市場來討論。影與視在當今中國的命運懸殊。過去一年裏,你曾經買過票,看過除馮小剛、張藝謀他們兩個以外任何一個人拍的國產電影嗎?你的答案就是前一個的答案:中國電影業如今半死不活,現在還談不上創新的問題,生死才是它的關鍵。
實際上,拍科幻電影中國既不缺錢也不缺技術。從錢的角度講,上億元的巨片中國拍了很多,何況科幻片並不就一定是巨片。從技術角度講,你看過《英雄》吧?給《英雄》製作特技的公司,就是那家給《侏羅紀公園》製作特技的公司。如今這個全球化時期,沒有什麽技術是錢不能買來的。所以,關鍵還是整個電影發行體製沒有理順。製片方還不敢真正地投資作點什麽,所以隻好先照幾個老套路拍下去,暫時先活著。等中國電影能夠緩口氣,才能談科幻這個新話題。
有趣的是,那些發表言論,大聲呼喊中國科幻電影的人,基本上都不熟悉中國電影的實際狀況。比如,他們大都還以為,如今的電影製片廠是拍攝電影的主體。
電視劇市場完全相反,十幾年來一直很火,甚至是吸引熱錢的重要領域。所以,拍科幻電視劇的嚐試並不少。下麵就談談我自己的經驗吧。
我的長篇科幻《生命之網》(又名《網魔》)未完稿時已經簽下了第一次改編權。因故未能拍攝,改編權到期後,又與另一家影視公司簽下了第二次改編權。這部作品為什麽能被影視界接受呢?首先是它解決了故事豐富與否的問題。影視策劃和編劇很少有懂科幻的。所以,隻能是原創作者先把故事寫好。他們從故事裏發現了足夠的影視元素,進行精練。直接進行科幻影視原創,或者把小短篇添充起來,幾乎是死路一條。能夠把《全麵回憶》《少數派報告》這種內容單薄的短篇小說發展成血肉豐滿的科幻片,暫時還沒有這樣的中國編劇。
其次,故事背景與現實極近。我的小說一直是這個套路,極其貼近現實。從影視製作的角度講,這等於減少了他們許多麻煩。低成本小製作,這是中國科幻影視能夠切入的重要條件。雖然前麵說過,中國影視界絕不是花不起錢。
但它為什麽又不成功呢?隻能說影視製作的線條太長,遠非小說可比。創作一部小說,作者完成,編輯ok,最多再過一個編審關,就能夠與讀者見麵了。而能夠卡住一部影視作品的關口,到現在我還沒有數清。
在中國,還有一批從事科幻美術創作的朋友。他們無論與美術界同仁相比,還是與歐美日科幻美術同行相比,收入都很低。或者說,不能從科幻美術上掙到錢。你認為原因何在?
下麵兩個故事,可以幫助大家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除了北京,其他地方的出版社,一般都集中在省會的某幢大樓裏。一層是某社,二層是某某社,統一的門衛,大家上下班彼此打頭碰麵。
通常我鑽到這麽一幢樓裏,便可以同時拜會幾個出版社的朋友。有一次,筆者拜訪一位編輯朋友。他問我,你是剛去過上麵某某出版社嗎?
我說是的。剛從某某編輯那來。他正巧也作科幻。
哦,你知道他明年要作什麽科幻選題嗎?這位編輯小心翼翼地問我。
……
還有一個更有趣的故事。大型出版社總要分許多編輯室。曾經有一家著名的文學出版社,其中的現代文學編輯室準備出版科幻小說。於是請到周邊一些科幻作家。談定以後,便請我們吃飯。席間,我和編輯說,我與他們社兒童讀物編輯室的某主任也認識。那個室也在作科幻。
這個編輯猶豫了半天,終於主動地提醒我:咱們合作的這套書,你不要和她講。拜託了!
我想大家一定明白了吧。不管有多少出版社,多少編輯跳到這個圈子裏,他基本上都是從零開始的。誰會給自己的競爭對手講自己的經驗教訓呢?這麽多年,我隻遇到過兩個“社間協作”的例子:天津某出版社的一個編輯,組到質量非常不錯的科幻小說稿。內中不乏圈內名人。後來,因為其它原因,他和社裏鬧了矛盾,一氣之下,便把整套稿子全部交給南方一家出版社出版。再有就是一個上海的編輯。他本來組了一套稿,社裏不批準,便交給了另一個社的編輯。算是給作者們一個交待。
當然,這也是我寫出這篇文章的理由。畢竟我是作者,與所有出版社和編輯都是合作而非競爭的關係。他們彼此之間不交流這些經驗,那隻好我講出來吧。
中國的民族素質,文化背景難道真得對科幻市場沒有影響嗎?
如果你想把一本書賣到一千萬冊,可能會有些影響。如果你想把一本書賣到幾萬冊,這些問題你不必去理會。而寫一本,或者編一本能賣一千萬冊的書,是文學青年的想法,不是職業作家,職業編輯的追求。
中國和歐洲一邊大,人口是歐洲的三倍。那裏分為幾十個國家,這裏是一個國家。在這麽幅原廣闊,差異巨大的市場上,研究什麽“民族素質”、“文化特性”都是很無聊的。它可以容納千奇百怪的類型文學。你盯準了具體的一個讀者群,深入了解他們的需要,作好該作的功課,凡事講求認真踏實(而不是象現在科幻圈這麽浮燥)。你總能把一本類型小說賣到幾萬冊。
問你關於科幻影視的問題。中國一直沒有自己的科幻影視,是因為錢和技術不行嗎?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影”和“視”兩個市場來討論。影與視在當今中國的命運懸殊。過去一年裏,你曾經買過票,看過除馮小剛、張藝謀他們兩個以外任何一個人拍的國產電影嗎?你的答案就是前一個的答案:中國電影業如今半死不活,現在還談不上創新的問題,生死才是它的關鍵。
實際上,拍科幻電影中國既不缺錢也不缺技術。從錢的角度講,上億元的巨片中國拍了很多,何況科幻片並不就一定是巨片。從技術角度講,你看過《英雄》吧?給《英雄》製作特技的公司,就是那家給《侏羅紀公園》製作特技的公司。如今這個全球化時期,沒有什麽技術是錢不能買來的。所以,關鍵還是整個電影發行體製沒有理順。製片方還不敢真正地投資作點什麽,所以隻好先照幾個老套路拍下去,暫時先活著。等中國電影能夠緩口氣,才能談科幻這個新話題。
有趣的是,那些發表言論,大聲呼喊中國科幻電影的人,基本上都不熟悉中國電影的實際狀況。比如,他們大都還以為,如今的電影製片廠是拍攝電影的主體。
電視劇市場完全相反,十幾年來一直很火,甚至是吸引熱錢的重要領域。所以,拍科幻電視劇的嚐試並不少。下麵就談談我自己的經驗吧。
我的長篇科幻《生命之網》(又名《網魔》)未完稿時已經簽下了第一次改編權。因故未能拍攝,改編權到期後,又與另一家影視公司簽下了第二次改編權。這部作品為什麽能被影視界接受呢?首先是它解決了故事豐富與否的問題。影視策劃和編劇很少有懂科幻的。所以,隻能是原創作者先把故事寫好。他們從故事裏發現了足夠的影視元素,進行精練。直接進行科幻影視原創,或者把小短篇添充起來,幾乎是死路一條。能夠把《全麵回憶》《少數派報告》這種內容單薄的短篇小說發展成血肉豐滿的科幻片,暫時還沒有這樣的中國編劇。
其次,故事背景與現實極近。我的小說一直是這個套路,極其貼近現實。從影視製作的角度講,這等於減少了他們許多麻煩。低成本小製作,這是中國科幻影視能夠切入的重要條件。雖然前麵說過,中國影視界絕不是花不起錢。
但它為什麽又不成功呢?隻能說影視製作的線條太長,遠非小說可比。創作一部小說,作者完成,編輯ok,最多再過一個編審關,就能夠與讀者見麵了。而能夠卡住一部影視作品的關口,到現在我還沒有數清。
在中國,還有一批從事科幻美術創作的朋友。他們無論與美術界同仁相比,還是與歐美日科幻美術同行相比,收入都很低。或者說,不能從科幻美術上掙到錢。你認為原因何在?